依山流影:為什麼在美國種菜 |
送交者: 依山流影 2012年02月13日13:06:42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答親友:為什麼在美國種菜 拜年拜出來的話題 春節打電話給國內親友拜年,一位至交好友關切地問我:美國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失業了,幾千萬人餓肚子,聽說你也自己開荒種菜了,真的嗎? 我被問得哭笑不得。這些年來,美國的經濟確實不景氣,很多人失業、甚至有人“餓肚子”,我也確實地開荒種菜了,但是要把我的開荒種菜跟美國的經濟不景氣、餓肚子連在一起,還差個地球到火星的距離。 我的這位朋友,退休前是建築工人,老實巴腳,活動圈子很小,除了家庭-單位-菜市場等幾個必須涉足的地方,附近的一些縣城都沒有去過。他的信息都是從報紙、電視、鄰里們的嘮嗑中得來的,自己誠實也相信別人說的都是真的。他生來安於平淡、與世無爭,不像有些人那樣一肚花花腸子,聽到別人尤其留學海外的熟人一點好就妒火中燒,出了一點哪怕是捉風捕影的事兒就喜上心頭。老友在過大年的喜慶中,向我提出這不太喜慶的詢問,全是因為牽掛與擔心遠在美國的摯友受苦受難了。 這之後,從一些旅美老鄉處獲悉,他們回國或越洋電話里,也受到國內親友類似的詢問和關注。 這讓我覺得,應該寫點我在美國種菜的實情,向關心我的親朋好友盡點告知義務了。 一口咬出來的念想 我的開荒種菜,遠在這次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之前。那是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主政、經濟蒸蒸日上的時候,留學生找工作比較容易,老闆給的薪金也相當不錯。 來美探親,經常到食品超市購物。貨架上的蔬菜瓜果,不僅國內市場上的大蔥、白菜、黃瓜、西紅柿等應有盡有,還有很多東西,至今都叫不上名字;它們都比較“環保”,價錢也不太貴,一般中產家庭一日三餐的飲食開支占家庭収入的比例很小,沒有為節省幾個菜錢而自己種菜的必要。 問題是,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烹飪方法以及每個人口味的不同,美國的一些蔬菜瓜果不太適應我們的口味。比如美國的黃瓜,長的五大三粗,但一口咬下去,吃起來肉不納嘰的,如嚼蠟一般,較之我們國內的黃瓜差遠了。可是美國人不愛生嚼黃瓜,而是醃着吃的,醃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風味,被視為佐食漢煲等“主食”的美味佳餚;我們既不愛多吃漢煲,更適應不了它的那種“美味”,我們把黃瓜當水果吃,或者作涼拌菜,或者配蛋配肉炒着吃,做湯喝,不僅味道鮮美、營養無損失,也較醃製的酸黃瓜更符合健康食品的要求。 但是在國內隨處可見的頂花帶刺的黃瓜,走過的美國很多地方,都沒見着;聽說個別商店可能有,但價錢高的要命,一美元一根,吃黃瓜如吃金子一般。這讓我萌生一個念想,只要有機會,一定要種點中國黃瓜。 又如我們愛吃辣椒,可是超市買來的辣椒,好多辣的不能入口,下鍋之前,洗了又洗,許多寶貴的維生素被洗去了,炒出來的東西也沒了原來的味道。更煩人的是,為了解訣辣味過重的問題,備料是需要用手搓洗辣椒,把手辣的很難受;而要嘗嘗辣椒是否洗的適口了,需要放在嘴裡咀嚼嘗試,辣的舌疼嘴麻,以致嘗椒前要在身邊准備一些解辣的食物。又如我們愛吃的蒜台蒜苗,這裡的商店,無論中國店、韓國店,還是美國店都極少碰着…… 絕大多數新鮮蔬菜,貯存期極短,放在冰箱裡三幾天就開始腐爛變質,更有一些蔬菜,在商家的倉庫、櫃檯上放的太久,有的甚至像是漂洋過海從國內運來的,過多的防腐保鮮劑熏的蔬菜都變味了。 想要吃個新鮮,吃個放心,很多老人想到了自己弄個園子,種點菜兒自家吃。(待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