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的大聲與小聲辯
簡 生
七、八年前,在溫哥華的大街上,要是聽到幾句國語(普通話),感到特親切,和對方三言兩語就搭上茬了:北方人,南方人?來了多長時間了?……只差點就“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
可如今這光景大不相同了。近幾年大陸新移民來加國的人數猛增,菜店、購物中心、停車場……,但見人頭涌動中的是黑髮,南腔北調中講的是國語,一不小心就聽見國語。講國語怎麼了?講國語礙着誰了?一點沒錯,國語應該講,而且應該大講特講!讓國語在華人族群中代代相傳,讓中華語言在多元文化中熠熠生輝。但問題是有些大陸新移民或留學生講國語的方式、地點、和音量,有時真讓人接受不了。也許是由於文化背景的關係,他們往往在某些需要安靜的地方,譬如診所、銀行、辦事機構等地講起國語來,大聲武氣,高聲喧譁,旁若無人,全然不顧及在這方面善於保持“低調”和斯文的加拿大文化。筆者就曾在診所候診室里見到過這樣一位國人,竟然用手機和對方大侃當天上市的北美“股經”,侃到得意之處,音量失控,如入無人之境地,惹得候診室的人都投來抱怨的眼光,以至護士小姐不得不禮貌地請此君出去打。何必呢?即便是你的英語已經好到怕忘掉國語的地步,也不至於非要到該安靜的地方來操練國語吧。在諸如此類的場合,為了中國文化的面子,國語,能不能該小聲時就小聲?
而反觀在華人參政議政方面,國語的聲音似乎又顯得那麼的“謙虛和微弱”。以前幾個月的聯邦大選為例,筆者曾問過周圍幾位講國語的移民朋友,是否準備去投票,投哪一個黨的票?……大多數都低聲答道:“不感興趣”。看來還在受中國原有的政治文化觀念的影響,認為多自己一票(多一個聲音),和少自己一票(少一個聲音)無所謂。其實這不僅僅是感不感興趣的問題,而是一個有無參政意識的問題。在加拿大,參與政治的動機和關注的方式是和中國大陸不一樣的。在這裡,民眾的聲音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傳達出來,也可通過選區議員反映上去,一旦形成一種聲勢和群體意志,大則可影響到政府某項施政議案的表決;小到可改變某一社區的綠化環境;甚至可嚴厲批評當政者的錯誤決策;或在下一屆選舉中把自己不喜歡的政黨選下去。就拿與新移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海外資歷認證”來說吧,目前之所以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廣大新移民“不平則鳴”的結果。再如:招工就業的諮詢培訓、醫療保健制度的改革、“安注屋”有無必要再增建……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都有待於我們用更多更大的聲音去表達,去訴求、去爭取。而如果對發生在你生活中關乎國計民生的事件,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保持沉默無聲,有時會被看作是一種認可或讚許,或甚至弱智的表現。
我們是來加拿大當新移民,而不是來當新愚民的。在爭取有利的權益,儘早改善新移民的生存狀況方面,國語,能不能該大聲時就大聲!
(原文載《大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