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哥華,陪讀媽媽是一個群體,是一種現象,是一種中國人都能理解、外國人無法接受的生活狀態。問起移民的原因,大多數中國家庭最主要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但是,移民之後能否在移民國找到合適的工作、找到生意上的機會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糾結之中,很多家庭選擇了媽媽陪孩子到國外讀書,爸爸留守國內繼續掙錢的中國式移民的生活方式。
不要以為這是一種非常“騎牆”的選擇,能占盡兩個國家的好處,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糾結並無奈的選擇。“有錢人都移民了”,這是一種推論或假想,但“移民出來的不全是有錢人”卻是一個事實,尤其對技術類移民。這部分人開始考慮孩子教育問題、或為孩子正經歷的教育而焦慮的時候都已經30多歲,更多是人到中年。
這個年齡的人大多數在國內有了事業的積累和基礎,全部放棄,到另外一個國家開闢新生活,那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但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沒有當地教育背景、沒有當地工作經驗,找到專業工作的可能性很小。
我在溫哥華讀ESL (英語(課程)第二語言)班時的一個同學,在溫哥華生了老二之後疲於應付,人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給國內在一家企業做財務總監的老公下了最後通牒,老公二話沒說,顧全家庭辭了工作就來了。來了之後不能坐吃山空啊,就到當地最大的華人連鎖超市“大統華”的生鮮部殺魚,但是這樣的辛苦錢對一個四口之家的確是入不敷出。
很好的男人啊,從不抱怨,是這位同學她自己受不了了,花錢得前思後想,極盡盤算,更難過的是覺得每花的一分錢都是老公的血汗錢,而老公那種國內做高管時的意氣風發的狀態在殺魚的工作中也被抹煞了。
用她的話,男人活得就是精氣神兒啊,無奈之下又讓老公回國了。幸運的是,他老公財會業務精深,各種證照在手,回去後又在一家企業找到了不錯的職位和工作,足夠維持他們在溫哥華的一應花銷。
這位同學想過帶着孩子回國,但是已經把老公折騰了一個來回,怎麼也不忍心再折騰已經適應這裡學校生活的大女兒了,更何況來這裡的初衷不就是為了孩子嗎?所以她就只能讓自己堅強起來,誓把陪讀媽媽的牢底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