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大餐,加國敬陪末座? |
送交者: 尚虹 2005年01月21日15:33:11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來源:《大華商報》 中國經濟大餐,加國敬陪末座?------寫在馬田與加拿大商團訪華前夕
一、馬田訪華:改進加中貿易的緊迫需要 馬田及加拿大商團(Canada Team)於本周抵達古老中國的首都北京城,開始對加拿大來說意義重大且深遠的短暫訪問。此次訪華的動因及宗旨,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在媒體及大眾中不斷“炒熱”。身為一國主政之首的馬田,在不同場合均鄭重其事地宣言:時不我待,加拿大必須積極搶占、擴大世界“新興市場”的份額,他在2004年底加中貿易理事會年度晚餐上演講時表示,中國不能僅被視為一個新興市場;中國已經躍居成為具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他認為中國崛起對全球各國和加拿大政經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加國朝野必須正視中國經濟勃興及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這是對加國工商界的挑戰,政府亦必須採取行動,增強加國在新的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保持在全球一體化經濟中的競爭力。他強調,加拿大是一個高度倚賴貿易的國度,在變動世界新秩序中,加拿大沒有觀望、猶豫的本錢,必須全力做好準備工夫,從創造互利雙贏立足點出發,迎接一個中國與全球經貿體系掛鈎的新紀元。 加中貿易理事會主席傑克奧斯汀亦在本報去年10月舉辦的“商務論壇”上發言指出,加拿大政府2004年施政報告中明確了貿易與投資是促進本國經濟繁榮的五個支柱 在世界新興市場上,(對加拿大來說)還有很大的機會與潛能。他對加拿大沒有跟上中印急劇增長的市場發展速度,從而錯失了一些機會深感痛惜,他說:“比起其它G7國家來,加拿大今天的經濟繁榮更加有賴於貿易與投資。如果我們不躋入全球競爭的行列,所有的加拿大人就會失敗,我認為加拿大已不能再次承受無謂的時間浪費。”加拿大貿易部長彼特森、工業部長艾民信也都表示過類似的立場與看法。馬田與新一輪中國商團的訪華正是在這樣緊迫的國家需要形勢下進行的,有批評認為是倉促成行,但亦反映了馬田所謂“時不我待”的心態。 二、中國經濟大餐:加拿大席位不佳 為什麼加拿大會有這樣的緊迫感?讓我們來看一些數字。加拿大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開放的貿易國之一,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雖然中國已成為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但在我們目前的出口額上只有百分之一多的份額。中國在過去四年的時間裡,經濟增長了近40%。同時擁有40%的儲蓄率,而加拿大對中國的出口僅增長17%。與之相比較,美國出口到中國增長52%。澳大利亞增長57%,日本增長73%。去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吸納投資額達五百三十五億美元之多。而在2003年,加拿大僅在中國有五億四千二百萬的投資。約占加拿大對外投資額的百分之零點一。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在加拿大的投資雖有一定增長,但在2003年,僅有四億二千二百萬美元的投資。 本月18日The Globe and mail 上登載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以旅遊業懲罰加拿大” (China uses tourism to punish Canada),文章提到,中國每年有約兩千多萬出國游的公民,這筆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各國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商機,但中加旅遊協定的談判前後進行了五年之久,仍沒有看到中國方面將批准加拿大作為中國遊客旅遊目的地的跡象,而有63個國家(占聯合國成員國的四分之一)只用了較短的時間就邁過加拿大,獲得了許可。就連911後最重視國土安全的美國,也在近一年內為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及中國遊客訪美創造了種種有利條件,並成為中國批準的新一批旅遊目的地之一。 也就是說,加拿大面對着正在日新月異改變當今世界發展格局的中國、面對着這樣一個13億人口(其中有兩億是消費力旺盛的中產階級)的龐大市場和無限商機――人們將它比作資本史以來最豐盛的經濟大餐,在貿易的投資方面卻明顯沒有及時跟上,滯後於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及其他OECD強國,甚至一些在綜合實力上弱於加拿大的小國如韓國、新加坡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國的青睞。猛然回首,加拿大才發現在中國市場的競技賽中已經先輸一着。 三、人權與經貿:掛鈎將損害加中貿易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為什麼在“新興市場”崛起的同時,加拿大沒有及時跟上,在貿易和投資額上滯後於其他強國?從既往歷史看,中國和加拿大由於同處太平洋沿岸,一個是西方工業七強之一,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加兩國經濟互補性強,經貿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很大,在政治上又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中加貿易發展一直算是平穩順利,貿易摩擦相對較少。90年代初期自由黨執政以後,加拿大政府就提出了“面向亞太、面向中國”的貿易額新方針。除了每年派部長去中國探討經貿合作外,自1995年以來,每年還定期向加企業推出《中國與香港貿易行動計劃》,介紹中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兩國互補性強、可合作的領域(即農業漁業、建築、電力、環保、林業、信息技術與通訊、自然資源和運輸),貿易環境、存在的問題以及加政府可提供的支持等,從而對加中經貿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貿合作優良環境。 不僅如此,在中美關係處於低潮時,加拿大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提出“人權與經貿脫鈎”的主張,提出對外“發展經濟夥伴關係、和平與安全、法制與人權、環境與發展”四大支柱,表示加對華政策將遵循“四大支柱“的原則,強調“經濟夥伴關係”是加對華政策的核心。1999年11月26日中加雙方達成並簽署了中加兩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市場准入協議。 2001年2月,時任加拿大總理的克里田率領了一個由10多個省的官員及企業界人士組成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600人貿易代表團訪問了北京、上海和香港,兩國簽訂了近200項商業合同、合作協議備忘錄。同年,加中雙邊貿易額為73.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從此有如一列高速運轉的列車,不斷創造着一個個新世紀的經濟神話,將整個世界帶入她的發展軌道和遠景藍圖之中。但加拿大在這四年中,卻未見有政府倡導、民間踴躍的大規模對華貿易舉動,直到2004年夏季之後,隨着中國大型海外投資開始進軍加拿大,各主流媒體才驚呼:“中國狼來了”,從而對“中國機會”有了大幅報導。不可否認,這些報導為加國民眾帶來了中國發展的新信息新認識,但也反映了加拿大“反應不快”的事實。正如溫哥華前中國總領事李元明先生所說:“中國早在四年前就制定了資本“走出去”的戰略,而加拿大直到今天才意識到。宣傳中國固然值得肯定,但他們做得太晚了,對加國發展不利。”此外,在主流新聞從業人員中反映出的知識陳舊、“冷戰”思維(重彈“中國威脅論”老調),從一個角度說明加拿大意識形態的僵硬教條與貿易滯後的關係。比如本地著名的主流專欄作家Jonathan Manthorpe在他為《溫哥華太陽報》所寫的長篇深度報告“中國:從中土帝國到中產階級到世界超強”中,他多次強調,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將窮盡整個世界的資源。《國家郵報》對中國收購加拿大的礦產資源公司Noranda 一案,反應有如末日降臨,宣稱中國人權紀錄不好,政府應干預中國的收購行動。 其實,全球化的今天,資本的國際間流動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同經濟集團考慮的出發點更多應在權衡利益的優劣,而不是拿政治、人權的標尺去衡量。的確,儘管令人難以理解,但無論是支持法輪功,還是接見達賴喇嘛、不及時遣返賴昌星,相信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加中兩國經貿的順利發展。 四、加中貿易前景:取決於務實態度 還是從這次馬田訪華談起,馬田亞洲行的主旨是與日本、印度、中國等構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利日後各種經貿合作的順利開展。幾乎沒有人不這樣認為:在整個行程中,中國才是重中之重,是實現加拿大海外經貿拓展的關鍵所在。從目前公布的信息看,馬田在北京只有一天的時間,與溫家寶共進工作午餐、與胡錦濤有正式會晤,然後是加中理事會舉行的歡迎晚宴,可以有機會與中國商貿界見面。我們可以想象,將所有必要儀式、講話的時間排除後,中加兩國首腦及馬田與中國經貿巨頭們的實質性談話會有多少呢?在這樣顯然更重姿態和形式的國事訪問中,從加拿大方面來說,初衷及使命無疑是傳遞友好信息和合作願望。但是,讓我們看看馬田及他的隨行大員們對中國領導人談些什麼?他們在經貿合作議題之外,要談人權和法輪功! 可以肯定地說,在目前狀勢下,如果加拿大要與中國領導人討論這兩個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將與加拿大出訪的願望南轅北轍!加拿大在人權問題上難道會比美國更激進嗎?美國為了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甚至可以不考慮台灣的利益,更惶論其它!日本在歷史與中國有過戰爭和積怨,難道日本人會真的喜歡中國嗎?但為了多得貿易上的份額,日本可以把中日友好的高調永遠唱下去。其他如德國、澳大利亞、法國、英國等等,誰會浪費時間在中國領導人面前大談人權問題呢? 如果加拿大不在意識形態上採取務實的態度,吃虧的只能是加拿大,畢竟,在中國這桌經濟大餐上,作為主人的中國,不會真的care加拿大的人權主張,而加拿大卻真的不能不care中國的offer。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仍然秉持過去僵硬的意識形態觀點,不與“資本世界”打交道,不改革開放,怎麼會有今天的經濟飛躍和國力富強?同樣,加拿大如果總是抱着形而上的舊觀念不放,不肯以務實的態度與中國開展關係,錯失歷史上難逢的經貿良機,那麼在整個世界“爭寵於中國”的大趨勢下,加拿大會不會連末座的席位都難保,甚至可能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而被最終逐出宴席呢?可能會。(尚 虹)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