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敗,職業政客無一例外一定會面對鏡頭道歉,反省並呼籲改革。似乎所有人都認同這種觀點。我不以為然。分析失敗的原因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的結論正好相反。民主社會傾向於拔高公眾的投票行為。假設公眾中每個人都會做出理性而且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其實不然。公平地說,有一半的幾率就不錯了。
例如選前的某歌星台獨新聞事件,據說影響了上百萬的投票結果。這百萬公眾基本是無腦的。他們可能因為海角七億投票給馬英九,也自然會因為一個無聊的新聞投給反對黨。從中得到的教訓是下一次,製造一個類似涉及錢權性的新聞就行了。設想一個優良的政策來吸引這些選民基本上是緣木求魚。
更重要的是,人性喜新厭舊。民主政治的政黨更替滿足了這一願望。憑藉優良政策永續執政的願望在民主社會是不實際的。不存在這種永遠正確的政策,也不存在永遠錯誤的反對黨。公眾的非理性是無法用固定的政策去迎合的。而追逐這種非理性而調整政策,無異於刻舟求劍。
民進黨蔡英文在失敗一次後贏得大選,她做了什麼深刻反省和改變了嗎?沒有。公眾的鐘擺投票才是她成功的主因。同樣的,如果國民黨反省後改成民進黨第二黨,哪還有什麼反對黨的存在意義?
最後,如果說一個人犯錯後有心改正還是合理的,那麼一個黨失敗後卻不容易改變。這不是有信心就能成功的。新國民黨主席即使有心也不會成就大的改變。唯一的改變是時間。等到八年後公眾又厭煩了民進黨貪污官僚時,就又可以換國民黨上台貪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