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博士:告別過去--談心理創傷及治療系列之二 |
送交者: 李昶博士 2005年06月21日17:49:28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告別過去--談心理創傷及治療系列之二
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我們會心理上感受到傷害,對方那忽然暴發出來的怒氣、挑釁或說不出來的酸味讓我們從此不想再與他(她)交往。 這裡要問的問題是:此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心態、行為和情緒?為什麼看問題總是那麼負面?為什麼總是對他人具有攻擊性? 這裡還要問的問題是:我該怎麼辦?是不是該與此人一刀兩斷?應該怎樣處理這種局面?應該怎樣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一個更高境界的問題:該怎樣與這種人建立積極、正面的交流? 先從第一個問題談起:上述這種人心態的核心是由於過去的某種或某些負面的經歷,他/她的心態、情緒、人格和行為被鎖定在某種負面的、否定性的狀態中。他/她沒有真正從過去的某個人格發展階段成長起來。他/她沒有真正正視、處理過過去的創傷,他/她心態從那時失去平衡以後就再沒能平靜恢復(not come to terms )。他/她對他人的挑剔或攻擊本質上是他/她自己內心掙扎的表現,是將自己的問題以心理投射的方式(projection)轉移出來,以減輕自己內心的憤怒、焦慮或自卑。 心理投射是一種負面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最早是由弗洛依德提出來進行定性研究。弗洛伊德博士指出心理投射的核心是這種人將自己內心那些黑暗的、扭曲的、變態的、負面的東西,由於不敢正視自己,就投射出來強加於他人身上,用心理操縱的方式,來轉移自己內心的掙扎、懦弱、矛盾與痛苦。明明是自己的問題,非要說成是他人的問題。一旦認定是他人的問題以後,就對他人進行批評攻擊。你去觀察一下論壇中那些尖酸刻薄、負面的、挑釁的言詞, 你就可以明白這種人是什麼類型的人。 我們自己,如果受到他人沒有正當理由的批評或攻擊,往往很難過,很生氣。比較容易捲入與對方的直接衝突中。但問題的結症就正是在這裡:我們經常因為他人先冒犯我或給我難堪而起而反抗,我們也因此對他人進行反擊性攻擊(無論是言詞或心理上)。這樣我們就落入了對方設下的一個心理圈套。對方本來就是想引發我們的怒氣和爭執,來反證明他/她對的,即我們本身就是有怒氣、愛爭執問題的人。 遇上這類人和事,首先我們要想到的是:他/她對我們不公平的評價和攻擊,是他/她的毛病問題,而不是我們的毛病和問題。是他/她把自己過去的問題帶入了現在,是他/她自己被過去鎖定在某種怒恨和負面的心態中而不能自拔,正因為如此,他/她因為過去的失敗而構成的有敵意的、或有怒氣的、或有恨的心態中去。當我們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態度是:那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這一點認識與把握住自己的自信心從而能控制局面而不至於失控有極大的關係)。 關於怎樣與這種人建立積極正面的聯繫,首先是要說的是:指出對方的問題是沒有什麼用的,對方根本不會聽你,這樣只能惡化矛盾。你也沒必要指出對方的人性人格的不成熟。你要做的,是靜下來傾聽對方,讓對方抱怨指責發泄,用對方說的話來順着反提問(如:能請你說明一下你認為我很糟糕的某些方面的具體內容嗎?)。讓對方發泄是核心,發泄的是一種心理能量,總有耗盡平靜下來的時候。衝突交流研究表明:只要你不用與對方針鋒相對來繼續刺激對方,只要對方覺得你在聽他/她的,他/她遲早會平靜下來,並最終願意同你開始正面的有積極意義的交流。 筆者還知道這種人,幾十年的怒恨,卻記在他/她連真相都不明白的對他人的誤會中。他/她一輩子指責批評他人,貌似處處有理,其言語尖酸刻薄,極盡挖苦,活脫脫表現出一個扭曲的人格和變態的心理。這種人,連家人和他/她在一起都難受。因為他/她自己的過去造成的不愉快、或誤解、或自以為是,可以把整個家庭或身邊的人都搞地矛盾百出,難過痛苦,甚至會有人忍無可忍與這種人一刀兩斷,免得自己給逼瘋掉。 你說人這一輩子幾十年,就活在怨與恨,批評指責抱怨之中,這人生多沒勁,多乏味,而人的實際價值是多麼的低(這不管這人在社會地位中取得了多少)。 不能與過去在心理上告別的人,尤其是活在過去的怨與恨中的人,生理上往往比生活在正面心態中的人更容易產生疾病,如免疫功能下降,血壓升高,肌肉緊張,偏頭痛背痛腰痛,高血脂,缺鈣,多胃酸和易得胃潰瘍,心血管堵塞,便泌尿急,性荷爾蒙下降,易中風等。 這種人從過去中解脫不出來,當然也更容易得心理上的障礙和疾病,如妄想狂,偏執狂,自閉或反社會,攻擊性人格,邊緣人格,自戀人格,強迫症等等。 告別過去還另外有許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過去錯誤的悔恨。人一生都在不斷地犯大大小小的錯誤,有的人跌倒了爬起來,吸取教訓,繼續奮鬥前進。而有的人卻一輩子活在後悔之中,後悔當初在某件事上一失誤,改變了後來的整個人生方向。有的人一輩子幻想要不是當初失誤,我如今是一名成功之士。或我當初要是另選一個人,我的婚姻就不至於像如今這麼痛苦。有的後悔不該離婚;有的後悔早該結婚;有的後悔選錯專業;有的後悔不出國;有的後悔出國移民;有的後悔沒能多孝敬父母;有的後悔讓父母干涉太多。總之,有許許多多的人,生活在“早知如此 ……”,或“如果不這樣也許會有很大不同 ……”這類對過去的懊悔之中。 記得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他曾被邀請在肯尼迪總統就職典禮上朗誦他的賀詩,他訪問英國時皇室禮賢下士,去倫敦幾十公里以外的車站恭候他)曾寫過一首詩,《沒有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 大意是他在森林裡漫步,來到一個三叉路口,他猶豫半天該選擇哪條路,最後他選了一條走下去,心裡卻惦記猜想着那另一條他沒選擇的路會是什麼樣子的。弗洛斯特是一位偉大的哲人,他用詩歌表達出人生的某種境界:我們選擇了,我們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至於那條我們沒有選擇的路的種種可能性,只好永遠封存在我們的想象之中。但關鍵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我們會產生同樣的疑問,或許還有同樣的後悔。 有許許多多的人,一生生活在懊悔中。他們留念過去,他們總是在想:“我應該去那樣做”,“我希望我沒有這樣選擇”,“為什麼我沒有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許多人認為選擇其他的道路,會更明智一些,會比現在更幸福。不幸的是,只要你不斷地生活在對過去的後悔中,你不但不能解除你的過去,你還更有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的大腦不是磁盤,你不可能重寫你對過去的記憶(除了精神分裂的人可能部分甚至完全在記憶中扭曲、再造過去)。如果只是生活在對過去的後悔中,你所耗掉的是你的精力,降低的是你對現實問題的客觀評價和採取行動的能力,你會感受到被生活拋棄、被他人拒絕,你的生活會處在無休止的抱怨中,你甚至可能患上憂鬱症。 我們總是覺得:在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某種人或成就某件事,與我們實際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就是一念之差,所以我們不少人活着就總是在後悔。人們總是說人前半生是活在不切實際的希望中,後半生是活在後悔之中。這裡有部分道理,尤其是年青時我們的希望和理想是那麼多,我們是那麼過高地估計自己,我們曾經是那麼自負、傲慢,看不起他人。星轉斗移,現實教育我們:我們並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人,我們只不過是人類中普普通通地一份子。即便是有了學位,有了錢,有了大房子,開好車,不少人還是活在“我曾經希望如此如此”之中,即指總是有不滿足。生活中總是還有我們想完成卻未完成的事,總是有我們無法得到的東西。我們如果不能對生活過高的期盼告別,我們就永遠活在後悔和嫉妒中。 後悔就是我們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去。後悔是對自己親手締造的過去的自我懲罰。後悔是不能原諒自己曾經做過的或沒有做過的事。 許多不能告別過去的人生活在後悔中。由於後悔,他們也害怕再做錯事,結果是將自我封閉起來,或小心翼翼,從而避免行為上再犯錯誤。問題在於,如果在生活中不敢再犯錯誤,不敢再冒風險,生活中的許多機會你都不敢去試,到頭來失去機會和發展,你又回到後悔中。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生活在不能告別過去的人生活在希望、失望和後悔的怪圈中。心理上不能告別過去的人在現實的行為和行動能力上也會大打折扣。活人總是活得夾手夾腳,說話要不抱怨,要不自卑,在評估現實時總是與他人不一樣或與現實脫節,在行動上總是遲疑不決,到頭來很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來。 要告別過去就意味着我們要承認過去生活中的錯誤和失敗,意味着我們承認自己的狹隘和偏見,標誌着我們結束嫉妒和自卑,展現出我們希望並與現實中的他人產生更多的正面的交流。告別過去就意味着我們要拋棄負面的心態,修復過去的創傷,放棄挑剔的眼光,從而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這也意味着我們要踏踏實實地活在現在,活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都覺得有意義。我們只有在心理上告別了過去,我們才能在行動上把握住現在,從而能走向更好的未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的傷痛和後悔。筆者建議你去把這些東西都在紙條上寫下來。仔細再閱讀以後,把那寫你認為負面的影響你心理行為的東西都選出來。然後準備一個大的、玻璃的,裝色拉涼拌菜或水果的盆子,裡邊點上一支蠟燭(但請注意防火安全),然後以某種儀式的方式將那些選出來的紙條給燒掉。 這樣一種告別儀式,其產生的心理效果往往是明顯的。因為它在客觀上標誌着你心理上的過去生活的某個階段的結束,而你新的生活從現在開始。你會以更輕鬆的更寬容理解的心態來處理對待你現在的生活,會以更靈活、更諒解的方式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從而你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你的生活也會過的更充實愉快。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一個女孩的加國另類生活 | |
2003: | 告訴你個天使的故事 | |
2002: | 憑什麼要叫喚 zt | |
2002: |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