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晴 零下26攝氏度 風速下零下31攝氏度
是在白馬的最後一天,也是氣溫最低的一天。上午10點多出來沿河岸走了走,果然冷風嗖嗖,寒氣逼人,浸入骨髓。只見遠處的河面上霧氣蒸騰,飄飄渺渺,大河上晶瑩剔透的大冰塊泛着淡淡的的藍光,不時傳來咔咔啦啦的斷裂聲。岸邊的樹枝上披着潔白的樹掛,陽光下閃閃生輝。路上極少行人,偶見一兩位溜狗的人士,狗狗們似乎完全不在意寒冷,在雪地上盡情地撒着歡兒。我們走走停停大約一個小時左右,便感覺由里到外凍透了,今天第一次感到裹在鵝里的軀體變得冰冷了,似乎一點兒熱氣都沒了。且鼻子兩側的臉夾部皮膚刀割樣疼,竟有些紅腫起來。想起小時候姥姥常念叨的一句話: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此時雖然已經過了臘七臘八,但這股冷勁兒還真夠嗆。下巴遮在面罩里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鼻子倒是有些危險了,想到這裡趕緊快步急行,逃進信息中心溫暖一下。
這裡要就加拿大鵝說上幾句,(這裡說的加拿大鵝是指品牌羽絨服,而非真正的加拿大鵝)近來加拿大鵝倍受動物保護組織及人士的批評與垢病,名聲爆跌。加上國人的瘋狂搶購,愈發引來了大眾的憎惡。但公正的講,在近極地的酷寒環境中生存,鵝是很實用的,甚至是必須的。這次狗拉雪橇比賽的絕大多數選手都是選擇加拿大鵝做禦寒的衣物,在他們來說是工作服而不是奢侈品,只見他們的鵝都穿得污痕遍布,油漬麻花的。白馬已是零下30度的嚴寒,再往北走,特別是翻越雪山時,零下40到50幾度是常態,你讓他們穿什麼禦寒?極地的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不用穿加拿大鵝,但他們從頭到腳裹着是真正的獸皮,有狼皮、狐狸皮、麋鹿皮…,如果其他人也都穿獸皮不是要獵殺更多的動物嗎?即使來觀看比賽的遊客,穿鵝的也很普遍,極寒地區確實有這個必要。抗議者最好來極地體驗一下再說。
其實其他品牌的同類羽絨服產品也很多,為極地酷寒氣候提供的防寒服用料和品質基本是一致的,同樣都需要高品質的鵝絨、厚實緻密的面料及真皮毛做帽子的邊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風雪中,真皮毛對面部起到極好的保護作用,而人造毛不僅起不到保暖作用,甚至加重凍傷,對於這一點我有切身體驗。六年前第一次去北部,零下二十六、七度的氣溫,戶外行走不超過10分鐘,自己喘息呼出的氣體便在人造毛的帽子邊緣結上了厚厚的冰凌,貼在臉上冰冷不堪;而同行的朋友帽子上的狐狸皮邊緣則乾乾爽爽,不見任何冰霜。請教當地的長者才知道這就是真皮毛與人造皮毛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生活在極地的人幾乎都使用真皮毛保暖的緣由。既便如此凍黑鼻子和臉頰的意外也是時有發生的!
我也反對穿皮草,支持動物保護,如果不來極地確實不需要穿鵝,將鵝當奢侈品而擁有就不合適了。從去年開始國人對鵝趨之若鴻,瘋狂追購,不僅溫哥華滿大街鵝影蹣跚,據回國探親的朋友說在上海浦東機場都滿處跑鵝了。坦白的說加拿大鵝不是時尚類型的服裝,其設計裁剪極普通平常,說是工作服性質的服裝更為貼切。它旨在為生活工作在寒冷極地的人提供可靠的保暖措施。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穿鵝的人很普遍,且多是戶外工作的人,諸如油田和氣田的採油工、電力公司的野外作業工人和技術人員、地質勘探或野外救援人員、及雪橇手們等等,沒有人把鵝當名牌奢侈品。看到在溫哥華或上海,甚至美國加州這樣的地方和氣候下穿鵝的人真是既捂汗又可笑。 以我自己的經驗:三年前的冬季去北部,零下二十五度左右,穿上鵝合適;去年冬天又去,卻遇到暖冬,氣溫僅零下十二、三度,鵝就有點穿不住了,熱得直冒汗。兒子扔給我一件他的格子棉襖,穿上雖然肥大的象打鑼的,但溫暖度合適;今年來白馬,零下25至30度,穿鵝就正合適了。所以我以為不需要就不購買,減少銷量也是一種保護動物的措施,應該提倡。說了些題外的話,可能會有人不喜歡,購買什麼完全是個人自由,只是分享一下本人的切身感受罷了。我比較提倡理性消費,一是需要才買;二是注重性價比。縱觀周圍,不跟風,不追名,不趕時髦,更無意眩耀,加拿大人的消費觀比中國人理性、明智很多,很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