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在國內,衣是衣食住行之首。不論手頭再緊,行頭是馬虎不得的。所以過去形容上海窮人是:“不怕火燒,就怕跌跤”。破房子燒了不打緊,可是摔一跤,就可能摔掉半個家當。米在上海工作的時候,也不得不跟着時裝潮流翻行頭,否則同事大姐們也不放過你,“儂各件好不要穿了,今年不行了!” 記得滿大街從皮獵裝改到皮夾克,再改到皮裙,也就是幾年功夫。都說中國衣服便宜,但是turn-over 快,花費在衣服上的精力和鈔票一點也不少。
國外就隨意多了,隨便一件衣服,春夏秋冬幾年都是它。西裝領帶,也就每年公司聖誕節晚會用一下。國外的不修邊幅,就是一個派。米在讀書的時候,旁聽系裡應聘聘教授的最後一輪答辯,先是兩個西裝筆挺的老先生答辯,身手不凡,各有千秋。沒想到最後跳出來一個美國小伙,牛仔褲,花襯衫,其貌不揚,講起話來中氣十足。有位老教授有點不客氣的問,“ --- 這個難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小伙頭一揚說,“我沒有解決這個問題,Nobody can do now”。 哇,真牛!教授位置直接就給他了。人家文章NATURE, SCINCE的發表,穿什麼衣服還重要嗎? 這種重里輕外的風氣,正對咱們中國窮學者的胃口,我們也是衣服松松垮垮的到處晃悠。也有整過頭的,有位老哥周末喜歡到處亂逛,服裝走的是“極度休閒”路線,手裡還喜歡拎一個黑塑料袋,放一瓶水解渴。有一天他走累了,就坐在路邊休息。有幾個外國老太太路過,默默地在他打開的塑料袋裡放硬幣。天上沒有掉下來個林妹妹,怎麼掉美金了?這老哥目瞪口呆了半天才回過味,把我當乞丐了,什麼眼神!
這放蕩不羈的服裝風格,回國就麻煩。第一次回國辦事,米為了旅途舒適,穿的休閒了一些。出機場就看見兩個人舉着米的名字,黑色西裝筆挺,襯衫雪白,看得出頭髮都打了蠟。趕緊上前自我介紹,兩個人毫不掩飾的上下打量米的衣服。如果不是國際出口,可能就得檢查護照了。首先自我介紹的是辦公室主任,後面一位年齡比較大,我猜辦公室主任後面一定是領導,趕緊熱情的去握手,原來他是司機。米真的覺得失禮。在中國,衣服從來就有象徵意義。服裝可以分辨皇家和平民,分辨出高低貴賤,也代表你的態度和誠意。教訓呀!衣服真的需要入鄉隨俗呀。
國內在特定場合對服裝實際上是很執着的。你看人大會議上,少數民族代表的服裝絕對有民族特色,這些服裝代表了各自的身份,並不是意味着他們出廳堂,下廚房也是這麼艷麗。在國內和領導見面,你一定會被再三提醒,請注意着裝,言外之意就是要突出你的身份特徵。即使不西裝領帶。也要奇裝異服。當然也不能亂了本分。如果你從法國來,穿條向日葵顏色的蘇格蘭褲子,就能反映法蘭西的浪漫。從美國來穿夏威夷襯衫可以,穿一套日本和服就是找打了。在國外,你代表中國人的形象,回國,你就得代表外國的形象了,儘管你可能永遠不再去那個國家。
實際上,衣服穿衣出些特點也很好。否則跌進十幾個億的人堆中,怎麼樣能保留一些海歸的優越感呢?在國內,穿的普普通通,就不要介意人家把你吆來喝去。穿的挺括,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米又一次在上海等車,突感內急,發現周圍唯一可能有衛生間的地方就是旁邊的五星級酒店,看看身上為了公幹穿的正裝,鼓起勇氣就往裡面走,就看門衛熟練的指揮人流,有的擋住檢查證件,有的直接左門請入,米是直接被請入右門。一進去,就有幾位美女款款致意,又有幾位帥哥托着美酒佳餚等米挑選。米放眼一看,大廳裡面中外嘉賓濟濟一堂,原來是希臘文藝界舉辦的招待會。米趕緊用英文問衛生間的位置,一,表示和外國有點淵源,二,確實是當務之急。進的衛生間,就看見一位紳士,西裝筆挺還打着蝴蝶結,摸摸索索的不知道在幹什麼。米事畢後去洗手,他搶先一步把我的水龍頭打開。米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水龍頭他不用,偏偏和我搶?想想自己的身份,也就不和他計較,另外打開一個。他也不急,耐心的等我洗完,遞上紙巾,還說PLEASE!原來是洗手間服務員。瞧,都是這衣服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