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既然來了,就向主流社會往前衝吧!
送交者: twocentsworth 2010年04月06日08:14:43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既然來了,就向主流社會往前衝吧!

“主流”是一個大題目,題目之大,大致可以作為博士論文。這話題人人各有所見,因此本文僅是通過多年居住於新國土思想蒸餾過程後形成的見解,不是有定義性的理論。

“主流”,這個難以捉摸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東西?

網友伊萍和多思的博文,以及其他網友們的評論給這話題來了很好的開場白。伊萍說,“不少中國人覺得自己仿佛生活在美國社會的邊緣,總是不斷地詢問怎樣才能進入美國主流。讓我們先來看看主流的定義吧:主流就是社會上占大多數的人,這些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和文化就是主流觀點,主流文化。”

那麼,進入主流是不是如 PBS 所說,“becoming American呢?也就是說獲取公民證是否就能成為主流人士呢?大家都知道問題的答案:“不是。” PBS節目的句子”becoming American”含有更深奧的的意思。它說的是,”become an American NOT only in name, but also in spirit.” (不只是做個名義上的美國人,而是做心靈上的美國人。)

主流不是一個種族問題,也不是一個文化問題。但毫無疑問,主流是個語言問題。也許,有錢有勢而語言不通的人可以把自己當作主流,也不會被主流社會排棄,但這種人不是正正噹噹的主流人士。

我們可以討論:

美國的猶太人群體是否屬於主流,黑人群體是否也屬於主流,等等。

我們可以想一想:

奧巴馬進入主流了嗎?

美國商業部長駱家輝(Gary Locke)進入主流了嗎?

加拿大海地裔黑人總督米夏埃爾·讓(Michaelle Jean)是主流人物嗎?

進入主流不是二進制的選擇。它不意味拋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但進入主流的前提,是在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時,也全心全意地容納和吸取新國土的語言和文化。

美國鄰居的加拿大是個好例子。有智慧的加拿大國父們,在憲法裡制定加拿大為“雙官方語言”和“多元文化”的國家,於是把加拿大造成一個兼容性很強的國家,也讓加拿大人們長出很強的歸屬和愛國感。

甚為重要的是,“主流”是一個心態。我們不能身處異鄉,而不意識地處處抗拒新國土的薰陶, 卻抱怨新國土不讓我們走入主流。

主流這個概念,涉及語言,社會風俗,朋友,社區溝通,子女教誨,對子女朋友們的家長的交道,思維模式,等等。

你通常只看中文報章嗎?你是否只上中文網站?你是否把自己只看作“中國人”,還是也看作“美國人”?

主流,是一種感覺,一種感受。

網友多思說的好,“融入主流社會”應該不僅僅按照經濟收入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指精神層面的認同,包括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是否與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相吻合等等。”

從這個觀點看,我們可以說奧巴馬,駱家輝和米夏埃爾·讓,伊萍,多思,都是地地道道的主流人士。

進入主流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主流帶來“歸屬感”,帶來心靈上的穩定。主流人士是“大社會”的“權力結構”的一個成員,有左右或影響自己周圍環境的能力。當然它也讓你有負起對社會出貢獻的責任。

一個社會可以存在多個主流。比如加拿大至少有兩個主流:英語主流和法語主流。這兩個主流社會可以各自孤獨存在,但國家的未來發展需要它們不斷溝通,合作和融合。

“主流”的存在意味“支流”也存在。一個人雖然身居支流,但也可以在支流里發起主流的作用。比如美國華人社會雖然不屬於美國的主流,但唐人街里長者,名流等在各自的支流“勢力範圍”內還是有主流的作用。

永居支流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但我們既然拔起了根莖,離鄉背井來了,就拉起子女們的手,勇敢地往“新世界”直衝吧,何必步步反顧,猶豫不決,在新國土只做個“永久遊客”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沈漓: 紅河夢 (25)
2005: Cary Luo : 北極探險記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