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龍門山斷裂帶與強震
送交者: jiayin-fenglin 2013年04月20日07:34:24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龍門山斷裂帶與強震


 

作者:嵇少丞


【轉自科學網】




今天雅安市蘆山縣發生的7.0級強震造成的圍牆倒塌(網絡照片)



2008年5月12日8.0級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蘆山縣發生的7.0級強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一下龍門山斷裂帶。






在中國地圖上有一條由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煥庸線。這條直線,北起黑龍江愛琿縣、西南達雲南騰衝,它把中國大陸分成西北和東南兩部分,線的東南側土地只占整個國土面積的36%,人口卻是全國的96%。線的西北側情況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圖中,也有這樣一條人口分布疏密的對比線,它就是龍門山脈。龍門山以東是稱之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此謂天府。龍門山以西是中、高山、極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環境註定這裡不能像川東一樣養活眾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龍門山是青藏高原東緣邊界山脈,橫亙於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龍門山脈北東-南西向長約500
千米,北西-南東向寬約40~50 千米,從東到西分別是山前衝積平原海拔約500
、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為當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邊界。龍門山地區的地形坡度比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還大,這樣的地貌特徵本身就說明垂直龍門山方向上水平構造應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質考察和古地磁資料都證明龍門山脈晚新生代以來經受了強烈的右旋斜沖。但是,橫跨龍門山布設的GPS區域觀測網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測量結果卻顯示基本上沒有位移,有些人據此推斷龍門山斷裂帶不是活動地震構造,把該地區從全國強震重點防範區的名單上剔除。在5.12地震發生在前,當地政府和民眾都認為龍門山地區不會有大地震發生,因此也就沒有採取任何應對地震災害的策略與措施更沒有為應對可能的地震災害而儲備救援物資。事實上,在GPS觀測的時間段內,龍門山斷裂帶處於閉鎖狀態,並不證明龍門山斷裂帶是不活動的構造




與龍門山隆起有關的主幹斷裂主要有三條1~2、圖3:西邊一條叫龍門山後山斷裂,沿茂縣汶川臥龍一線,也被稱之為汶川茂縣斷裂,大體上沿汶川到茂縣的高山峽谷延伸;東邊一條叫龍門山前山斷裂或邊界斷裂,沿安縣都江堰天全一線,也被稱之為安縣灌縣斷裂;中間那條叫龍門山中央斷裂,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線,也被稱之為映秀北川-青川斷裂。這三條斷裂呈疊瓦狀都向北西傾,在地下20~24千米深處,這三條斷裂收斂合併成一條緩傾角的逆斷層,成為青藏高原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的主控制構造。在地表,後山斷裂的傾角為60~85º,中央斷裂傾角為50~80º,這兩條斷裂都表現為脆性變形疊加在早期的1.30
億年韌性變形糜棱岩、構造片岩之上。前山斷裂發育在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的地層和岩石中,地表的傾角也較陡,主要呈脆性。在印支期,龍門山中央斷裂作韌性推覆,後山斷裂為韌性正斷,夾在這兩條斷裂之間的彭灌雜岩和寶興雜岩被韌性擠出隧道流。這些雜岩是活化了揚子克拉通的結晶基底。晚新生代之後,龍門山三條主幹斷裂都作脆性右旋斜沖。


前山斷裂是四川盆地與龍門山脈的天然分界線,前山斷裂的東邊地殼相對沉降,河流從龍門山裡帶出大量的泥沙物質,在山前形成一系列沖積扇,成都平原的人民世世代代在上面耕種着。前山斷裂與中央斷裂之間所夾的是低龍門山區,從東到西依次是丘陵、低山、中山,最高山頂的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山體的岩石主要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的。中央斷裂與後山斷裂之間所夾的是高龍門山區,山峰高度多在3500米以上,其中九頂山的獅子王峰海拔4984米,為龍門山的最高峰。高龍門山區的山體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彭灌雜岩由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及鐵鎂質的基性岩石脈組成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的地層和岩石構成。


1929年,年輕的地震學家趙亞曾,來到當時還是地質空白區的四川龍門山地區科學考察,他在彭州的白鹿頂和小魚洞一帶,發現山頂上較老的二疊系石灰岩覆蓋在較新的三疊系含煤岩層之上,他把這些山頂命名為飛來峰,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當年的《中國地質學會志》。後來,地質學家把這種地質現象稱之為推覆構造,老的岩體順着一系列逆沖斷層被強推到新的岩層上面,就像一組由西北到東南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被強推上去的岩體叫推覆體,這些推覆體經過後期地質作用的改造,形成景色秀麗的飛來峰群,吸引了歷史上不同宗教在上營造廟宇寺院。龍門山里比較著名的飛來峰自北到南分別有唐王寨飛來峰、清平飛來峰、彭灌飛來峰、白石飛來峰、金台山-中林飛來峰等,這些飛來峰大多位於中央斷裂和前山斷裂之間。地質學家估計,在垂直龍門山脈方向有43%的地殼縮短率,在這個方向上地殼岩石遭到擠壓縮短故形成高山。


5.12地震震中下方地殼厚度約52千米,在震源深度14~20 千米範圍內,地殼具有平均S波速超過4.0 千米/秒的異常高速結構。在深度26~38 千米範圍內地殼平均S波速約為3.6 千米/秒,為低速區。成都市區地殼厚度約42千米,成都以東約20千米的龍泉驛地殼厚度僅38千米。在耿達和臥龍一帶,地殼厚度約60千米。松潘-甘孜地塊的地殼厚度約60~62千米。所以,從東到西地殼厚度逐漸增加。


5.12特大地震就發生在映秀鎮附近、途經破裂和摩擦強度都大的彭灌雜岩的龍門山中央斷裂上。震源機制解表明,震源點上斷層的走向為238º、向北西傾59º,三個主應力的方向分別是:302060363120257,括符里第一、第二個數字分別是應力的走向和傾角,採用國際慣例右手法制。分別表示相互垂直的最大、中間和最小主應力。同震破裂從震源出發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向北東方向傳播了近275
千米,根據地表同震破裂的產狀以及上面的擦痕側伏角,可以看出,在映秀北川段斷面很陡70~80º,斷層上下兩盤相對運動以推覆為主,右旋走滑為輔,垂直位移最大達10
米,水平位移最大達4
米;但在北川青川段,斷層上下兩盤相對運動以右旋走滑為主,推覆為輔。這樣的構造變形的樣式過去500萬年可能一直如此,從而造成從南西到北東,山的高度逐漸減少。起源於中央斷裂上的5.12特大地震還激發了都江堰安縣之間的前山斷裂1,形成總長近百千米斷斷續續的地表同震破裂也具明顯的逆沖兼右行走滑特徵,垂直位移最大達4~5
米,水平位移2~3
米。在都江堰安縣斷裂東側5~10
千米的山前盆地中雖然地表看不到同震破裂,但出現噴水冒沙,並且呈北東向(從都江堰的聚源鎮向江油方向)成帶斷續分布,說明地下隱伏盲斷層(大邑-郫縣斷裂)被地震觸發。在彭州市小雨洞鎮附近有一條呈北西向逆沖兼具左行走滑的地表同震破裂帶,它連接北川-映秀斷裂和安縣-灌縣斷裂。


汶川縣城向南至N31º
經度線之間,這段龍門山後山斷裂有可能在5.12大地震中也被激活,斷層運動可能僅集中在深部,同震斷裂不一定都能傳到地表。20085145.65165.9級兩個強餘震都發生在龍門山後山斷裂之西,震源機制解指示龍門山後山斷裂作右旋走滑,推覆的分量很小。INSAR雷達干涉影像表明龍門山後山斷裂也有活動。


1800年以來,龍門山中段的前山斷裂上先後曾發生過4次中強地震最大一次是1970年發生在大邑西邊的6.2級地震。龍門山後山斷裂自1597年以來,共發生過4級以上地震13次,最大一次是1657421日(清順治十四年三月初八)的汶川6.5級地震,史書上記載那次地震:地震有聲,晝夜不斷,山石崩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傾,壓死男婦無數。龍門山中央斷裂自1168年到5.12之間只發生過124級地震,僅一次6.2級,發生在北川。在汶川縣映秀鎮地區可以看到5級階地,一級階地是這一次5.12地震形成的,河床抬高了2.2米。二級階地高3米,三級階地高7米,四級階地高25米,五級階地高7米。五級階地的形成年齡在52,700年左右,垂直累計抬升高度為44.2米,所以斷裂帶的平均年垂直滑移速率為0.84
毫米/年。如果每一次8級大地震可以形成2.5米左右的垂直滑移,那麼這個地區發生類似5.12汶川地震的復發周期就是3000年。


岷江發源於川西高原岷山的貢嘎嶺和郎架嶺,主幹河道流向先由北向南,在汶川南轉向東南橫切九頂山,之後流入成都平原,總落差大約3010米,河道平均比降為千分之八。每次地震後,岷江河水將龍門山上滑坡塌方下來的碎石和泥土帶到下游的成都平原,形成沖積扇。成都平原上岷江沖積扇的最大厚度達541米,位於郫縣、溫江一帶。該沖積扇的下部為大邑礫石層,中部為雅安礫石層,上部為上更新世至全新統礫石層。大邑礫石層是成都平原上最古老的沖積礫石層,其形成時間約為360萬年前,說明360
萬年前就已經有了高起伏、陡地貌的龍門山脈了。換句話說,龍門山地區360萬年以來,一直強震不斷的,每3~5千年就來一次,每次地震使得龍門山長高2~3米,地震之後風化剝蝕與河流搬運又減少了由地震造成的山脈升高。成都理工大學李勇教授估計,龍門山年平均剝蝕速率為0.5~0.6毫米,近1000萬年以來龍門山有5~6千米厚的岩石被剝蝕掉了,亦即,1000萬年前埋深5~6千米的岩石現在出露於地表。前文曾說過由地震造成的龍門山抬升的年平均速率是0.84毫米,地震抬升與風化剝蝕兩相抵消之後的剩餘就是龍門山地區地表隆升速率,平均每年0.24~0.34毫米。所以,龍門山和青藏高原一樣,目前仍保持隆升趨勢。




震前的GPS觀察顯示(圖4),龍門山脈中各條斷裂帶的滑移速率每年平均只有1毫米左右,比起北邊的東崑崙斷裂帶和南邊的鮮水河-小江斷裂帶(10~13
毫米/年)要小得多。映秀一帶的龍門山中央斷裂一直很平靜,說明斷層一直處於閉鎖狀態,直到2008512日下午1428分突然發生了8.0級大地震,不是小震鬧,大震到前震主震餘震系列,而是要則不鳴,一鳴驚人主震餘震系列。


5.12大地震的動力來源還是青藏高原和揚子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龍門山斷裂帶上產生的長期能量積累和突然釋放。印度大陸板塊向北漂移並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達5000米,地下的地殼厚度達60~70千米,而四川盆地下面的地殼厚度才40千米(圖5)。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個大胖子突然躺到一個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的岩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墊中的水在大胖子重重身體的擠壓下向四邊周界涌動一樣,向高原的周緣擠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強硬的岩石圈,深深地紮根於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強烈地阻擋着青藏高原向東擴張。在青藏高原擴張和四川盆地反擴張的前沿陣地,於是就擠壓形成了高聳的龍門山,這次四川5.12特大地震正是人類遭遇龍門山造山運動的悲慘一幕。其實,青藏高原周界及其高原內部數條大斷裂歷來是地震的頻發區。




通過對5.12汶川地震的成因分析,我們認為特大強震發生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地震的起發點地震成核處為強岩,強岩破裂強度和摩擦強度都大,起發地震的能量高,一旦觸發,傳之圍岩,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周圍老斷層能被瞬時激活,多米諾骨牌效應,連鎖反應,猶如一顆炸彈引爆一個或連續幾個炸藥庫5.12之前,那些老斷層本來就已處於臨界壯態,一旦被引發,可想而之。5.12地震的震源位於龍門山脈內彭灌雜岩體之中。彭灌雜岩體在地面上呈透鏡形,北東南西向上長約105千米,南東北西方向上寬約30千米。該雜岩體主要由閃長岩、花崗岩、混合岩、片麻岩等組成。這些結晶岩石,形成於新元古代距今約8.30~7.45億年,主要組成礦物是石英和長石,岩石的剪切強度和摩擦強度都特別大,絕不輕易破裂和滑動,除非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內應力積累得非常高。一旦應力達到其破裂強度或摩擦強度,必然要瞬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形成大地震。彭灌雜岩體西北側出現的是前寒武紀的沉積岩,如粉砂岩、板岩、頁岩、礫岩等;在彭灌雜岩體的東北方和東側分布的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如千枚岩、綠泥石片岩、灰岩、煤系地層等,這些成層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的剪切強度和摩擦強度比彭灌雜岩體中的結晶岩石低得多。正由於如此,從彭灌雜岩體中形成和傳出的地震斷裂立刻所向披靡地向東北方向迅速打穿所有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層,過了北川後又向青川和陝西寧強方向傳了近150千米才停下來。主震後第13天青川縣境內還發生一次6.4級餘震。所以說,這次5.12汶川大地震是始於強岩,傳之弱岩,故強度大,波及範圍廣。地殼中蛇紋岩、綠泥石片岩、雲母片岩、千枚岩等變質岩和頁岩、板岩、泥岩等沉積岩屬於屈服強度和摩擦係數都低的岩石,在地質構造應力作用下,這些岩石常常是作韌性變形即蠕變,走而不斷,岩石在”(變形但不形成脆性斷裂。灰岩在地表看似很硬,但在地下十幾千米深處溫度壓力較高和有水環境中,其強度並不太高。在沉積岩和淺變質岩中,力學性質較強的如砂岩和較弱的如頁岩岩層總是互層出現的,根據最小能原理,斷層總是選擇在弱岩層中通過,儘量避免切割強岩層。在弱岩體中形成不了強震。所以,我們認為強岩強震、弱岩小震、軟岩不震蠕滑)”。這條規律可以用到區域地震預測中去。


2震源深度適中。在龍門山地區震源深度約為15~20
千米,剛好在脆-韌性轉變帶之內,即地殼強度剖面的峰值段,能成強震。在脆性應變區,岩石摩擦強度隨深度增加而作線性增加;在韌性應變區,岩石流變強度隨深度增加而作非線性減少。所以,在脆-韌性轉變帶上岩石強度最大,最有可能形成強震。震源太淺如幾千米深肯定形成不了大震,例如,洋中脊的正斷層上就無強震。


3)較高傾角大於53的逆斷層。正斷層往往形成不了強震。激發一個傾角26.5°的逆斷層所需的差應力要比激發一個正斷層高約4倍,比激發一個走滑斷層高約2.5倍。活動一個高傾角大於53°逆斷層(一個逆斷層從深部到地表往往傾角逐漸加大),不僅需要構造差應力非常之高,而且要求岩石中流體壓力在起發地震之時等於或大於靜岩壓力。大地震中,震源深度岩石破裂,流體向上排放,原先溶解在高壓流體中的礦物質此時在張和剪破裂中析出結晶甚至可能成礦,斷裂的完全癒合即斷裂帶的孔隙度和滲透率的完全消失要靠壓溶和體搬運作用完成。壓溶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所以高差應力特別是岩石中流體壓力的重建都需要很長時間,這就是為什麼特大地震都是幾千年一遇的原因。等到有一天逐漸積累的差應力和流體壓力又達到一定的閾值之時就會發生一次新的大地震。斷層帶中這樣的過程會不斷地循環往復。


汶川地震正好滿足上述條件,故原地復發周期長,積累能量大。青藏高原的北東邊界四川盆地西界、鄂爾多斯地塊和阿拉善地塊的南緣都是如此。讀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汶川地震已經把幾千年積累的應力釋放完了,四川要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幾千年之後?汶川地震把震源點可以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一個直徑約15~20 千米的球上應力和流體壓力釋放差不多了,在這個點上2000~3000年不會有大震了,這並不等於說整個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相反,龍門山斷裂帶南段(映秀寶興瀘定)、石棉附近的鮮水河斷裂帶以及四川盆地內部的龍泉山斷裂帶和華鎣山斷裂帶南部因汶川大地震發生,應力反而增加。即使在龍門山斷裂帶的中段和北段,應力釋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青川斷層275
千米長和灌縣安縣斷層100
千米長上。附近地區其他斷裂如岷江斷裂、虎牙斷裂、平武青川斷裂、江油廣元斷裂基本上都沒有參與5.12地震系列的活動。那些有很強的發震能力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地震(缺震)的斷裂帶是地震空區,說明那裡能量已經積累起來,更有可能發生強震。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說汶川地震後,四川三千年不震,四川省的防震工作從此就可以不做了今天雅安蘆山縣發生的7.0級地震就是一個無情的說明。汶川地震之後四川災後重建的房屋是否經受得起強震的二次打擊?我甚擔心!


四川盆地西側有龍門山斷裂帶,東面有華鎣山斷裂帶,中間還有龍泉山斷裂、蒲江-新津-成都-新都-廣漢-德陽斷裂、大邑斷裂、竹瓦鋪斷裂和綿竹斷裂等,盆地內部還有一些隱伏的盲斷層,這些斷層具逆沖推覆或右旋斜沖推覆性質,隱伏地下5~15千米深處,地表很少有形跡可循,與之相伴生的往往是一些非對稱性的地層褶皺即斷層傳播褶皺。在未來500~1000萬年之內,龍門山褶斷帶將進一步東移,華鎣山和龍泉山都向西推覆,四川盆地將越來越小,盆地內沉積岩層的活動褶皺越來越強(薄皮構造)。四川盆地內部地震的震源不會太深,一般不大於15千米。另外,四川盆地中較厚的鬆散的沉積,具有明顯的震害放大作用,沙土震動液化以及軟土震陷等作用對工程建築的破壞極為嚴重。四川盆地內隱伏盲斷層之上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即使一次6.5級地震都會給成都這樣的大城市帶來慘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希望四川省領導和有關部門居安思危,具強烈的憂患意識,密切監測四川盆地內部斷裂帶的構造活動,同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並嚴格把好建築質量關。






我在雅安這個城樓里喝過茶, 它還安在嗎?







我也在這裡也喝過茶,當初與我同坐的人還安好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加拿大老師聊“狗生觀”使我很尷尬
2011: 吃不起的加拿大按揭貸款罰單
2010: 人在加拿大:移民小說 寒夜(十五)
2010: 慧的加國離婚生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