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是一個我不會去第二次的城市。它和大多數加拿大的城市一樣面目模煳,就像一件質地優良的大牌襯衫,卻在設計上毫無特點,溫吞如白開水。當然,這也可以看做是它的優點,由此吸引了一批厭倦爭逐的中國富人乃至中產階級前往定居。
蘇珊是我在北京時認識的一位女士,前年起帶着讀中學的兒子定居溫哥華。她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不喜歡打扮。為了融入當地的生活,蘇珊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為自己取了這個普通又普通的英文名,以及每周三天去上英文補習班,雖然後者被證明必要性不大,因為在台灣、港澳的移民先遣隊後,近年來,來自大陸東部、中部的主力軍,帶着紛繁複雜的母語,已然攻占了溫哥華。
事實上,蘇珊對於定居溫哥華帶着一絲悔意,因為在華人多的地方,並不利於孩子真正融入國外的生活。蘇珊和兒子從大陸到溫哥華,不過是從一個華人社區到了另外一個華人社區而已。如今的大陸華人在移民時,往往放棄溫哥華,而優先考慮多倫多等競爭更激烈、文化更多元的加拿大城市。
更有趣的是,就像魚類洄游,近年的北京、上海乃至廣州、深圳的各類聚會中,總會出現一些拿着楓葉卡(大多數來自溫哥華)的專業人士,有的是執業律師,有的是會計師或者醫生,更多的是自稱為投資人但真實情況不明的閒散人士。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除了不曾統一穿着代表華僑的白色西裝,都有一顆拿着外國永久居民卡,卻想在北京金融街、上海外灘,或者深圳前海撈一袋人民幣的心。
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而急速富裕起來的中國土豪也對這一批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人士天然缺乏戒備之心,因此這一條致富之路,由於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家鄉浙東某城市便有一個做外貿生意的富豪,被一位來自溫哥華的金融界人士“忽悠”,投資了一家鐵礦,並輾轉到多倫多上了市,結果十分慘澹。在盲目而熱烈的上市熱潮之中,很多企業主由於赴熱門的交易所上市無望,便對多倫多、法蘭克福或者澳大利亞等冷門證券交易所抱着一知半解的迷信,以至於資產套牢,甚至投資打了水漂。
再談談溫哥華的衣食住行。我有一個定見,即在寒冷的地方,由於人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保持身體正常運轉,因此對於外界的渴求顯得不會那麼強烈,由此生活也會變得更為簡單質樸,或者換一個詞語叫做“乏善可陳”。
在溫哥華,上班族的作息一般為早上7點上班,下午3點下班,整個城市的節奏慢得像祖母家的老鬧鐘。在4月的街頭,穿什麼衣服的人都有,笨重的羽絨服,或者露出酥胸的設計感one-piece。而到了晚上7、8點,除了24小時便利店,或者麥當勞、肯德基,市區的超市或者餐廳早已打烊,甚至連開到深夜的酒吧也得拿了特許的執照。住在郊區山上的居民,一般晚上9點便早早入睡,而這時,他們的鄰居――加拿大黑熊便出沒在居民區的垃圾桶附近尋找食物。
長期以來,由於加拿大地廣人稀,渴求移民帶來的經濟效益,所以備受中國人的歡迎。不過,近日英文主流媒體《環球郵報》稱,加拿大執政黨保守黨竟在即將公布的2014預算案中,宣布終結實施將近30年的投資移民計劃,原因是投資移民並未給加拿大帶來預想中的經濟效益,且納稅遠低於其他經濟類移民。此外,對於華人來說,最重要的置產問題,在溫哥華也是一個不小的經濟負擔。一間小小的獨立木屋,由於位於學區、或者其他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叫價百萬美元,絲毫不比洛杉磯同等地段便宜。
但在日常生活之上,這是一座溫吞水之城,安逸、平穩。所以,有野心的人,別去溫哥華。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