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走马观花”游览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中国文物陈列
送交者: LaoDaren 2011年08月15日05:42:35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是北美最大博物馆之一,总面积23000多平方米,收藏品近600万件,鲁克斯研究员声称该馆拥有中国本土之外最集中的中国文物藏品。
中国文物的陈列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几乎要占去主楼第一层展览室面积的二分之一。其中特别珍贵的,是从殷商王朝首都的废墟中发掘出来的甲骨。这些甲骨,是殷人占卜时用过的东西;上面刻有文字,是有关这次占卜活动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的记录。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四个中国展厅包括:古代艺术、佛教艺术、建筑艺术和雕塑造像。进入中国文物馆,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以怀履光命名的中国寺庙艺术展区,主要陈列13世纪后期中国寺庙壁画,以及同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木雕文物。   
在展区的墙壁上,分别镶嵌着三张巨幅壁画。其中最大的一幅名为“弥勒佛的乐园”,在这幅宽11.6米、高5.8米的壁画上,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区内展板文字显示这张壁画来自山西(稷山)兴化寺,是中国古代元朝寺庙壁画中的精品。分列两侧的壁画尺寸也不小,藏品疑来自山西(平顺)龙门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除了壁画前面设立小栅栏外,灯光也比其他展厅昏暗,且不允许用闪光灯拍照。   
来自山西的巨幅元代壁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菩萨造像、三彩罗汉等在内的展品都可称为精美绝伦。走进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厅,陶瓷、青铜器、甲骨等大量的中国艺术珍品让人眼花缭乱。在怀履光主教中国寺庙艺术展室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壁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释迦牟尼坐像、莲花手菩萨立像、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坐像,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魅力。
中国古董
几十年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一直收藏着世界顶级的中国古董。从玉器到陶器,从寺庙壁画到青铜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藏品令人叹为观止。   
由中国学者董林夫所著,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与信仰》书称,这些古董是由一位名叫怀履光的加拿大传教土偷偷带出中国的。书中写道,这位圣公会主教有时将古董装进其他砖彰士的行李中以免被发现,有时通过不大可能受到检查的偏僻火车站偷运古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因内战而动荡不安,外国博物馆趁机搜罗大量中国古代珍宝,从而收集起数量惊人的藏品,许多中国人对此感到愤怒。   
中国媒体抨击另一座加拿大博物馆展出从中国古代墓穴中盗走的近500件古董,争议再次爆发。中国各家报纸和网站纷纷表示,维多利亚艺术馆的展览是“不道德的”,“是在煽动非法走私”。   
尽管中国政府从未正式要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归还文物,但怀履光主教常常遭到评论人士的声讨,要求将他的藏品物旧原主。一些报纸还谴责他掠夺中国的珍宝。
文物身世遭质疑
“很多中国博物馆也没有我们的藏品丰富,除中国本土外,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鲁克思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对《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说,目前馆内的中国文物约有3.5万件,其中约有2200件精品被陈列展出,其余的都在库房供专业人员研究。   
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艺术馆中国文物展被指“盗墓展”风波尚未平息,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馆展品的身世问题再度引发外界质疑。   
最先对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品提出疑问的,是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   
2004年1月19日,该报引述中国学者董林夫两年前在多伦多大学出版的《双重文化与信仰》一书中的内容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明知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禁止文物出口,却依然知法犯法,将价值连城的中国古董走私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3天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冒雪驱车来到位于多伦多闹市区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展厅入口 

陶瓷、青铜器、甲骨等大量的中国艺术珍品让人眼花缭乱。


这张巨幅壁画来自山西(稷山)兴化寺,是中国古代元朝寺庙壁画中的精品。名为“弥勒佛的乐园”,在这幅宽11.6米、高5.8米的壁画上,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分列两侧的壁画尺寸也不小,藏品疑来自山西(平顺)龙门寺。据他们自己说是从日本人手里买的。 

明代的大钟也搞来了。

商周的青铜,汉朝的瓦当,唐朝的三彩,件件是精品,样样是美仑美奂。

 

晕了 祖大寿的墓竟然在多伦多

看完了这些展室,进了一个大厅,迎面是一面玻璃砌成的墙,只见屋外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而阳光透射进来,照着两个石坊,一对石人,一对石虎,一个高高拱起的坟墓,让人仿佛置身于野外的墓地。这就是参观指南里所说的明墓了,我本以为是哪个无名小卒的坟墓被千里迢迢地挖掘了运过来,走过去一看说明,赫然写着大明一品大将祖大寿之坟。

 


1919年,在天津做生意的英国皮货商克拉虎氏,接受了安大略皇家博物馆采购任务,采买一座明墓运回加拿大,当即有自称祖大寿的后人联系卖墓事宜。1920年,他亲自到丰台铁匠营墓地现场经过考察,经博物馆认可后,这才买下了这群石雕以及墓主人的八角形坟墓石雕壁,然后不远万里,通过轮船海运到加拿大。

明朝的一品官员的坟墓,按规定应该有石人、石虎、石马、石羊、望柱各一对,这个展览室还缺少好几样,如果不是当初没有完全运来,就是运来了摆不下——我已很惊讶于这个博物馆竟会浪费这么大的一块地盘给这些在中国毫不希罕的石头。清朝的典章制度基本上照抄明朝,清朝一品官员的坟墓与明朝的想必不会有什么不同,那么祖大寿的坟墓究竟是明墓还是清墓?  
说明中对祖大寿的生平事迹只字不提,但对于对明末清初的史实略有涉猎的人,乍听到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吧。

 

说说祖大寿这个历史人物吧:

在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辽东将士中,他又是唯一一位亲见自己的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的,所受的刺激更强于别人,当时已惊吓得手足无措,之后干脆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把他招了回来,是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又是营救袁崇焕最力的一位,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的性命。但袁爷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祖大寿在悲哀之余,只能接过袁督师的担子,率领袁爷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到了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只好杀了誓死不从的好汉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说,趁外地明军还不知道他投降,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这样清军梦想多年的锦州要塞便唾手可得。皇太极听得满心欢喜。但祖大寿一进了锦州城,便把与皇太极的盟誓置之脑后,继续当他的大明总兵官,抵抗起清军来了。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次皇太极连立坛盟誓都不要了,也不再信任祖大寿,不敢再让他带兵。
祖大寿倒乐得不必象孔有德、尚可喜那样去屠杀自己的族人,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退出了历史舞台。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三年,老死。  

顺治十三年,明朝已灭亡了十三年,再过四五年,龟缩在云南的南明永历帝也要被吴三桂用弓勒死,而外国人建的博物馆却告诉参观者说,那时候造的坟墓是明墓,已当了十几年满清大官、被载入《清史稿》而不是《明史》的祖大寿是明朝一品大将,还用一队穿着明人服装的瓷人排列成的送葬队伍暗示祖大寿当初就是这么给埋葬的。也不知哪位汉学家在这里向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若能起祖大寿于地下,面对此情此景,他该是喜是悲?  
一个汉学家,不管他是多么地熟悉中国史实,多么地热爱中国文化,当他面对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时,其感受肯定没有中国人那么痛切。这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每一个英雄豪杰或迟或早都要面临生与死,忠与奸的抉择。这又是一个悲惨的时代,每一个英雄豪杰几乎都以鲜血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点。从战死沙场的满桂、赵率教、孙祖寿,到含笑就戮的何可纲,就连卖国求荣的吴三桂最终也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命运。祖大寿总算在屈辱中得了善终,享受到了一品大臣的哀荣;谁又料到几百年后他的坟墓却被整个挖了送到国外展览,当做明墓的标本供人鉴赏呢?只有北京白塔寺的祖家街,还能让哪一个有心的路人匆匆路过时会偶尔想起祖家的昔日威风吧。  
我不能不想到前面提到的这些英雄豪杰们的主帅袁崇焕。当他以大明国里的“亡命徒”自命为国守边时,是不会想到日后自己是否能备极哀荣的。他甚至本来就不应该有坟墓。当他在西市口忍受千刀万剐,血肉被愚民们抢食一空时,是他的一个姓佘的仆人在半夜里冒死去收拾他的残骸,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这位姓佘的仆人从此终生为袁爷守坟,死后就葬在袁崇焕墓旁。此后,佘家世世代代为袁爷秘密守坟,守了三百年,一直守到了民国,才由康有为发起,为袁崇焕修了一座庙堂,供后人瞻仰礼拜,扼腕叹息。  

有没有坟庙,坟庙是否高大宏伟,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丰碑永远只矗立在后人的心中。

 

当年迁移祖大寿墓时的照片(是卖主还是工人,不得而知)

 

中国人不重生而重死,讲究的是“备极哀荣”,仿佛亲人的死去反而给了子孙们一个显示孝顺和炫耀财势的机会。只要看看今天的农民手里刚刚有了几个钱,便开始大修祖坟,即可知这种心态是于今尤烈。而历代统治者,都不厌其烦地制定出葬仪的种种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墓碑,多高的坟墓,多大的墓地,什么样的摆设,都规定得清清楚楚,级别不够,再有钱也不能越礼,否则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商人财主为什么都那么热衷于花大笔钱买一官半职,也可明白当今政府对葬仪级别的种种规定不过是历史的遗俗而已,因而沈从文死时因为级别不够连一则讣告都登不了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中国申请积压少 移民加拿大仍具吸引力
2010: 加拿大大学学费攀升 “公立”受质疑
2008: 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