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大川
万维读者网 > 加国移民 > 帖子
实用主义是加拿大移民政策的一贯特色
送交者: 河洲 2003年10月18日21:51:14 于 [加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留意一下加拿大的移民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加国的移民政策一向是讲究务实的,所谓公正、平等这些原则在实用主义面前统统靠边站,人道主义更是极次要的考虑因素。

但即使是以实用主义来指导移民政策,长期以来主流社会中也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注重长远效益,将移民看做维持经济与人口增长的因素,另一种是注重短期效益,只有在本国劳动力短缺时才想到移民。那么历次的移民潮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呢?一般说来,地主和资本家是最大受益人,因为移民潮不仅带来劳动力,而且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劳工阶层则会感到压力,因为移民会和他们争饭碗,使他们的工资水平难以上涨。只有在经济上升时期,而移民又普遍具有专长的时候,与本地劳工的矛盾才会缓解。至于移民社区本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新移民会扩大移民的力量,但同时加剧了劳工市场上的竞争。

历史上,加国移民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移民部官员大权在握,移民申请者的命运几乎全部掌握在官僚手中。早期《移民法》中的条款定义模糊,极富弹性,而解释法律的权力都在移民官手里。移民部通过一些特殊委员会来行权,许多政策无需通过国会辩论,也就躲过了公众的耳目,避开了媒体的严查。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常常说一套做一套,一切都以当时具体情况为依据,政策变得很快。

加拿大虽然本身是个移民国家,但勿庸置疑,英法两裔是构成该国社会的主流。在英法殖民者站稳脚跟后,其移民政策就控制在他们手里。下面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870年到1913年年间,移民政策是加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正是加拿大的基础建设全面展开时期,三条贯穿大陆的铁路开通,西部大量耕地等待开发,同时国家对民族工业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这些都要大量廉价劳工,因此刺激了移民潮。到后来从美国和海外涌来的移民太多,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于1910年修订了移民法,开始对不同地区的移民区别对待。移民法第38条C款明文规定:“委员会主管有权暂时或永久地禁止某些种族、阶层、职业或者性格的人移民加拿大。”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加拿大一直需要农民、农场工人,以及女性家务劳动者。移民来源主要是英国、美国、以及西北欧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地区歧视”成为加拿大移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20年代后的《移民法》,其中心内容就是限制移民只能来自某些国家。加拿大基本上只欢迎从美国和西欧来的移民,这种地区歧视直到60年代才消除。30年代的经济萧条期间,本国失业率高居不下,劳工市场竞争激烈,移民受到排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几年间加国的大门对移民基本关闭,只有美国人和英国人、以及带有资本的农场主是例外。

二战结束后,移民政策再次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人们开始重视移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过移民都是经过筛选的,而且移民的来源国仍然是选择的一条重要标准。1947年,当时的总理Mackenzie King在国会发表的讲话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加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他说:“提到选择移民,有人批评我们在搞歧视。我想指出的是,加拿大绝对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未来公民。进入加拿大并不是一项基本人权,而是一项特权。这是个内政问题......我相信加拿大的国民不会希望因为大量移民的涌入而改变我们的人口组成。如果大规模从东方移民,加拿大的人口组成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大量的东方移民肯定会造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并可能影响我们的国际关系。”

尽管Mackenzie King的讲话只提到东方移民,但当时的情况是其它欧洲国家的移民也受到限制。西北欧的移民职业范围宽一些,而德国、奥地利、希腊、芬兰的移民仅限于农学家、农场工人、家务劳动者、护士及护士助理。意大利人受到限制更严,只有在加国有关系密切的亲属或者得到特殊许可的人才能移民。直到1956年,限制才在全欧洲范围内放宽,只要申请者能够满足当时劳工市场的需要就可移民。

移民及公民部看重移民的长期效益,而劳工部则密切注视经济周期,所以常常只在乎移民的短期效益,这两个部经常闹矛盾。与此同时,人们对有技能的移民开始重视。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加拿大也从资源型经济转向制造型经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不再吃香。本国的教育当时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人才,因此教育程度高的技术人才日益受到青睐。

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终于为废除地区歧视政策提供了契机。1962年,当时的移民部长Ellen Fairclough说:“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允许有合适背景的个人移民加拿大。” 从此移民的个人能力取代来源地区而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不过当时缺乏一套系统的评估标准,移民批准基本上是由移民官的主观印象来决定,所以造成了不少混乱。直到1967年,评分系统才正式出台,成为评估合格移民的重要标准。1967的修订至为重要,为以后三十多年的移民政策提供了框架。大量有专长的移民涌入加拿大,资本家和劳工都是受益者。

进入80年代,加拿大国情又发生新的变化。因为出生率低,人口老化日益成为社会问题。移民的目的也相应变化,不再只是补充技术人才,而是要维持一定数量的适龄人口。因此移民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形成了又一次移民潮。1985年只有8.3万移民,到1987年就猛增到15.2万,1993年则有25万。政府的计划移民数一直是全国人口的1%。

不过政府出于维持人口考虑而大规模移民,却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90年代初的经济曾经历一个萧条时期,失业率很高,但移民人数却没有相应减少,超过了社会的吸收能力。本地人--尤其是劳工阶层,与移民的矛盾再次加剧。另外,因为人口萎缩是西方世界的普遍问题,从西方国家移民的人数大为减少,加国政府不得不增加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这无可避免地造成种族间的紧张关系。

近年来,政府对新移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做得很不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重新修改移民政策是在所难免的。新移民法限制技术移民,但是鼓励亲属移民,这个政策背后的策略显而易见。减少独立移民,政府可以减少安置新移民的负担,增加亲属移民,那么照顾新移民的责任就主要落在担保人头上了,国家可以不必过问。加上目前的新移民都蜂拥到几个大城市,而偏远地区却仍然人口萎缩。正在考虑中的“到偏远地区安家落户”政策,其实用性也是不言自明的。

讲到加拿大移民史,不能不提华裔移民的遭遇。早期的华人都是劳工,来加拿大淘金、修铁路、架设电话线、做家务劳动,和其他民族一样参与了这个国家的基本建设。尤其是修建铁路,华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铁路修完以后这些廉价劳动力便显得“多余”了。加上华人与其他族裔的种族冲突加剧,政府便开始推行排华政策。1885年的《华人移民法案》对所有进入加国工作的华人每人征收50元人头税,随后提高到500加元。据统计,1885到1923年间政府向大约81000名华人移民收缴了2300万加元的人头税。1923年之后虽然取消人头税,但是其地域歧视政策却干脆禁止华人移民加拿大。

直到1967年政府开始推行不分种族的移民政策,华人才能够重新移民。

最近几年亚洲国家成为加拿大的最大移民来源国,这固然是因为加拿大本身的需要,但也与这些国家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有关。出于种族关系的考虑,以西方人为主体的加拿大是不会把亚洲国家做为移民来源的首选国的,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政府又不得不这样做。就连加拿大政府一向标榜的多元文化政策,也是在同化与熔炉政策都失败后不得以而采取的。做为新移民,我们应该面对种族矛盾的现实,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推动种族和谐而努力。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威华溪(Weaver Creek)的三文鱼zt
2002: 微笑 -- 一个新移民的故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