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海外華人受不了:祖國,請保留我的永久居留權
送交者: 海筆架 2012年08月10日06:46:39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海外華人受不了:祖國,請保留我的永久居留權》

 

  作者:allenjsau

 

     近年多海外人向中政府吁希望承認雙籍,但至今日收效甚微。無是人大是政協會議上,於承認雙籍的建言,有少代表其作為議案提出,但未得到中央領導們的正式討論,也可以無人理。由此可,要實現政府承認雙籍的道路有多麼遙遠事體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過龐雜實難一蹴而就。
  但是,另一重要的、也是退而求其次的目,即希望保留或恢永久居留的要求卻被海外人所忽,或者說沒出足音。事上,就目前中的政治體制和意圍來說,要實現政府承認雙籍的願望的確不太現實,粗略估至少在今後五十年內難有起色。那,廣大海外暫時擱置承認雙這個沒有希望的要求,團結一致、下大功夫去實現現實的目呢?
  根據中法律,中公民一旦加入外國國籍後,不但自失去了中國國籍,就的永久居留也同時喪失了。憾!再回首已無來時路:祖的大門關上了,需要排隊繳費辦簽證才能打更了籍就得罪了母親嗎?作國開放三十年後走出國門的新一代人,我完全有理由理直氣壯地象歌中唱道的那洋裝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心。地球村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代,我由於工作、事、生活習慣、意等各原因加入了外國國籍,也有相一部分人是在對國籍的念以及入籍後的影缺乏足夠認識的情下,着盲目從眾的心加入了外國國籍。因此,無的海外對變籍後出的某些後果感到意外、困惑和無奈。
  今天,我向中政府作出重的情:敬法律或制度的調認並出生地在中的海外人的在永久居留,以體現對關愛和接不知,美利導彈炸毀中國駐盟大使館時,各國華義憤填膺,紛紛湧上街遊行抗多就有多三千人的遊行伍,其威之大令世人嘖嘖稱;分子破壞中國奧運火炬傳遞時們見義、挺身而出。且不世界各地,僅僅加拿大首善之渥太就曾聚一萬多名華僑行了主題為西藏相,支持北京奧運的大型集當時國會山莊的廣飄揚着幾千幅大大小小的五星旗,它們旗吶喊的融合成愛國色海洋一小撮藏分子和海外敵對勢力淹。君不,無奧運會在中開這樣的百年喜是祖國發生洪災、地震那令人心的噩耗,海外人都有忘慷慨解囊並與的父老鄉親同喜同悲。然而,使我感到寒心的是:我卻需要象普通外人一到中使領館辦簽證才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出生地。而且,簽證滿們還,否就是非法留!
  試問這樣制度究竟對誰有利?道花昂貴國際航班用、揣多年蓄回國觀光、定居或開辦實業人可能的累贅嗎人不也是促GDP的有生力量?看看北京的奧運場館水立方,那不就是海外人力量的象徵?退一步,即使宣布恢復這人的中居留,也不可能致回者人滿為患而管理失控。言之,海外人希望保留中的居留無非是要得到去自由的便利以及中政府的承、接和包容,使我僅僅是以外公民的身,而且是以中永久居民的身回到祖。我追求的是把根留住,以便葉落有歸處的確是於於人雙贏的好事,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不利於家機器正常運轉面因素。如果說給人永久居留權會使政府每年少收入十多美元的簽證費,那麼這廣大人在方便居留和創業的情國帶去更大的經濟效益相比,在是九牛一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信息世界,噴氣式客機、互聯網、移動視頻電話代文明使人日益地球村念。因應當下之國際潮流,中政府是否應該以淡化意和政治理念的眼光重新審視公民籍的象。在目前無法承認雙籍的情形下,保留曾有中份證口的海外人在中的永久居留權應該為優先考案。無論從國際慣例、人道理由,方互利的角度,此皆利大於弊。唯如此,方能得起我們對的一片赤子情;唯如此,我在海外吸、共命才更有現實的基

      任何人在他的生之地的居留權應視為與生俱的天,尊重這個權利乃是公理所在;而任何家的任何一法律和制度又何不是在公理的框架制定?!中政府在不久的將來訂立新法明確承的永久居留權既合公理,又易操作,可能衍生的問題極少。者希望可能多的人支持並參與這一要求,以政府就永久居留權問題建立通渠道的目的。

0%(0)
0%(0)
  想保留中國國籍就別入加籍!入了後悔了吧  /無內容 - wahaha 08/12/12 (7039)
  又一個想兩頭好處都占的海外滑人。別做夢了!  /無內容 - thetruth111 08/11/12 (2813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理直氣壯:我們擔保父母移民何錯之有?
2011: 多倫多將推福利卡
2010: 加拿大醫療保健制度
2010: 如何往中國打電話
2008: 貴客臨門
2008: 我在加拿大親歷跨省外科急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