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因素導致受傷兒童成為暴力成人? |
送交者: 楊虹萬維博客 2015年06月12日08:33:1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本文作者麗莎–費爾斯通(Lisa Firestone)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作家和格蘭登協會(Glendon Association)研究與教育部主任。
多年前為製作暴力評估級別的研究,我曾到有重度安保的監獄,採訪謀殺犯以及其他暴力犯罪分子。每次面對這些罪犯採訪時,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如何淪為一名暴力犯罪分子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每一名罪犯的童年都有過特別可怕的心理創傷經歷。
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必須非常小心謹慎地使用諸如“每一個”、“所有”或者“總是”這樣的字眼。當然不是所有的暴力都來源於同樣的原因。但是,當你仔細看看任何一個暴力犯罪人,你會發現,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過極其可怕和痛苦的、黑暗的過去。比如美國有一個案件中的殺手,是一個富有家庭的財產繼承人,因涉嫌殺害三人而被捕。此人在七歲的時候,目睹了母親自殺。這名罪犯在接受電視採訪時,冷漠地描述了他母親自殺前的那個晚上,父親告訴他跟媽媽說“晚安”,後來,他奮力在母親下葬的時候,想要救活已經逝去的母親。
不是每一件心理創傷都造就一個殺手,但是大所數殺手是由心理創傷造就而成。貧窮、虐待和偏見等,都會使得孩子參與幫派逃離。洛杉磯一個專門幫助孩子參加幫派的慈善機構創建人格雷格–博伊爾教父(Father Greg Boyle)說,“孩子參加幫派是為了逃離什麼。”因此,我們必須要問:“孩子在逃離什麼呢?”
從貧窮到富有,從系列殺手到幫派成員,在幾乎每一個暴力犯罪人的身後,都有一段絕望的故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噶波瑞歐博士(Dr. James Carbarino)研究了很多暴力犯罪人,包括死刑犯。他稱這些犯罪人是“心理創傷沒有得到醫治的孩子,居住在一個可怕的男人身體裡面。”“還有一個可怕的,就是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曾經受過傷的童年、那個受傷兒童的憤怒與恐懼。可現在呢,在一個成人的身體裡,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在替那個曾受過傷的孩子行道。”
當然,暴力有其基因方面的原因,但是基因總是和環境相互作用的。表象基因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雖然經歷不會改變基因,但是卻會極大地影響基因如何表達。換句話說,你可以有殺手的基因圖譜,但你不會傷害一隻飛蟲。讓人成為殺手的是心理創傷。噶波瑞歐博士說:“殺手的情感已經遭到破壞,已經形成了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因為被人欺負、被同伴拒絕,或者在家裡遭到虐待和被忽視,加劇了他們已經被破壞的情感更加嚴重。他們可能一直飽受悲哀、憂鬱、絕望、自我誇張和自戀的困擾。”
人生來的大腦結構是中性的,有能力發展同情心和愛心。但是要做到能夠發展同情心和愛心,還需要有正面的經歷,避免負面的經歷;需要有良好的社會互動,幫助人適應調整和社交。此外,還需要避免嚴重的、會傷害情感的事件。
心理創傷事件有多種形式。比如受到虐待和被忽視,會導致發生暴力。有一項研究發現,被母親忽視或者被父母虐待,會導致日後產生極大的進攻性。
1. 家庭里的進攻性—正如博伊爾教父認為的,大多數孩子參加幫派,是在逃離什麼,包括逃離他們的家庭。很多有暴力的人,都目睹過家庭暴力。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估計,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暴力青少年,曾目睹他們的父母有過激的衝突。研究認為,兒童虐待和家暴事件是導致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重大因素。
2. 早期生活遭到拒絕或被忽視---遭到拋棄的孩子,會在心理上留下很難癒合的傷痕。每一種忽視,都對大腦功能的發育留下嚴重的、長期的影響。孩子被主要的照顧者拒絕,幾乎沒有辦法讓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戀關係。
3. 依戀方式的問題---養育情感健康的孩子,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即給予孩子安全的依戀方式。但以理–西格爾博士(Daniel Siegel)提出以下具有安全感的依戀方式: (1)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 (2) 孩子需要感受到被當做自己看待(而不是被期望地看待---譯者注)。 (3) 孩子需要感受到有愁苦的時候,得到大人的安慰。 (4) 孩子需要有安全感。
一個孩子若果沒有體驗到這些“感受”,就會發展一個被破壞了的自我,以及一個毀滅性的的成人關係模式。
4. 感覺到羞恥---孩子受到忽視,或者在身體和言語上受到虐待、被欺負,或者受到偏見和歧視,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羞恥感,並且這種情感會伴隨他們走進成人的生活里。可以導致日後孩子有暴力傾向的事件之一,就是對孩子進行羞辱。當然,父母不可能完全讓孩子生活在真空裡,不受一點苦。那樣的環境也不是養育孩子的目標。不過,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有愛心的、在情感和行為上都持續穩定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有架構的、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不論孩子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里,他們都有權利在一個感覺安全的、感覺被當他們自己看待的、在有苦楚的時候得到安慰的,以及有安全感的環境裡。只要我們沒有給孩子這些條件,我們就會使得社會無法抵擋未來的暴力行為。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預防暴力,我們必須嚴嚴肅地考慮早期干預。我們需要一起努力,預防兒童虐待,為年輕人建立更好的心理健康測試和服務。如果你擔心一個孩子的狀況,最基本的是尋求心理幫助。越是早預防,結果越有效。有一個關愛的老師、家庭、輔導師、家庭成員或朋友,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兩重天。我們絕不能夠對一個與眾不同的、不友善的或者是讓我們害怕的孩子不理不睬。我們要問自己,讓孩子害怕的,日後孩子會讓世界害怕。那就是我們需要開始做的。
原文鏈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mpassion-matters/201504/the-making-murderer
楊虹:心理輔導學博士、心理輔導師。曾任西雅圖西華報、華聲報專欄作家。新浪網教育頻道國際學校駐站作者。《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作者
更多了解該書:http://www.rainbow-fans.com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培養積極上進良好競爭心態的下一代不易 | |
2014: | 天宇:和女兒談心(70)--不懂 | |
2013: | 不要讓“小動作”影響寶寶健康成長 | |
2013: | 幼兒期就該掌握的7項生存技能 | |
2012: | 望那兒一汪:球星夢--兒子踢足球 | |
2012: | 教子經驗談 | |
2011: | 美國育兒“催熟劑”之二:美國孩子不興 | |
2011: | 狐禪:姥爺是什麼? | |
2010: | 我家小女也畢業-幼兒園畢業典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