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小孩睡觉难的问题相信每个新做爸妈的都遇到过。我还记得从妞妞三个月开始,我和老公每天晚上要花40分钟到一个小时哄她睡觉。而且哄她睡觉的姿势还很特别,一定要竖着抱着放在胸前上下左右摇动。每次下来对胳膊是个绝好的运动。我们也试过别的很多办法,比如说将她放在床上,如果哭了,就立刻抱起,直到哄到她不哭再将她放回床上,如此折腾(几十次一百次都有可能);比如说将她放在床上,给她唱歌(即使哭也不抱起),不哭就往外走几步一直到门外,这之中一直不停唱歌。这些方法一个都不奏效,每次还是要哄上一个小时左右,有的时候两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没睡。我一着急,干脆就喂奶将她哄睡了。
我们也不是不知道哭声免疫法,我的育儿圣经(作者是一个经验甚为丰富的英国保姆)还有小儿科医生都推荐哭声免疫法,可是我狠不下心来,我老公心比我更软。作为中国父母,一听到婴儿哭,本能反应就是抱起来。而哄她睡觉时那种哭声更是揪心,就像在大喊,“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要我了!”Erik Erikson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认为小孩在12~18个月以前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Jonh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小孩从6~9个月开始辨识妈妈(或者照顾者),脑海里存储妈妈的代表(representation,包括妈妈的样子,神情,被妈妈照顾,和妈妈玩耍的一些记忆),建立和妈妈的亲密关系。这个代表一般要到12~18个月才完全建立。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忍受和妈妈短暂的分离而去探索周遭的世界,因为脑海里的代表妈妈可以成为慰籍。相信这些理论的我也不敢冒这个險让妞妞长大后没有安全感。
妞妞六个月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我试了一下温情版的哭声免疫法:让小孩哭五分钟,再哄到不哭放回床上。那样的五分钟真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长的五分钟,心情烦躁,干什么都干不下,只是盯着钟表看着秒针转过一圈又一圈。而我爸爸更是受不了妞妞撕心扯肺的哭嚎,在一旁不停的责令我去抱妞妞。整个房子都是紧张的气氛。不过第一次试就试出了效果,来回折腾不到半个小时她哭累了,睡了。过了几天,她一般都能在五分钟之内停止哭闹,睡觉。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所谓的“哭声免疫法”,感觉就是太有效了。
不幸的是,妞妞十二个月在中国呆了三个星期回到美国,以前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七点睡到早七点)全打乱了。她又开始抗拒入睡,温情版的哭声免疫法也不管用了,一夜间回到旧社会——又要哄上一个小时才睡觉。此时的我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哭声免疫法。妞妞虽然还不能接受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但是她已经会以我为大本营,去不停试探新环境,然后立刻回来。所以我自认为她已经和我建立了比较强的纽带和安全感。睡觉的时候,我给她换尿布,唱歌,然后说晚安出来。她当然就哭了,一直哭,哭了50分钟,停了,睡了。那天是妞妞过完一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爷爷奶奶从洛杉矶特意赶过来给她过生日。幸运的是,我公公婆婆比较民主,不干涉我们怎么管小孩。我老公正好那天晚上有事,回来听说我试了哭声免疫法,不高兴。转念一想,哭50分钟也还好。于是第二天中午继续来,45分钟;第二天晚上,20分钟;第三天中午,5分钟;再往后,0分钟。
大功告成,一直到她两岁左右。在这一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能让妞妞在晚上七点左右睡,早上七点起。每天晚上6点吃饭,吃完饭玩一会儿就带她睡觉,而哄她睡觉的程序一般只需要15分钟就可搞定(刷牙,换尿布,唱歌)。如果去别的朋友家吃晚饭,我们也会要求早点吃晚饭,然后7点~7点半左右回家,这样子她可以在车上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