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天下育全人 而今此道已半淪 |
送交者: 於棟軒 2017年08月12日10:29:4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大孝天下育全人 而今此道已半淪 作者 於棟軒 從儒家思想完美無缺的‘孝’與‘弟’這兩者本來是,互相結合、完整的兩條腿走路的人本教育體系。而今只是被香港人有效地運用了,整個人本教育的四分之一——半個孝道教育,就獲得了顯着的成就來看,宋相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並非虛誇之語。 儒家思想以孝弟為人本教育,本來是由在家之時大家常用的孝道修養,加上出門在外的弟道修養。通過這兩者的相輔相成,合成為一整套內外兼顧、不偏不倚、行之有效的完美無缺的教育體系。 如果孔子的整個孝弟教育體系,能夠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絲不茍地徹底應用、全部發揮出來,其效果必然更為顯着。尤其是能夠以身作則地以上行下效的方式,循循善誘地實施孝弟教育子女的家庭,會飛出一群金鳳凰並非奢望。 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因為儒家思想被誤解錯釋的結果。我們所傳承下來的,只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孝道’這半截人本教育。結果使古人這門內外兼修的完整教育體系,被誤解為,自私自利地維護封建專制利益的邪說謬論。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愛與罪》一節中講道: “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母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後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麼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 大師發揚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令人欽佩。美中不足的是,因為大師的學識是師承於清代大儒。其時,孔門學文早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大多數專家學者難免會沿襲古人的錯誤,遞傳下來,會有誤解錯釋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 俗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聖賢也多非一出生即是聖賢,故其在成聖之前也未必能做到無過。另有一句話是:世界只有兩種人沒有錯誤,一種是泥人,一種是死人。(這種說法,應該是出於沒有聖人出現的國家。)如果非要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孝道根本就無法立足。 所以,在行孝這個問題上注重的是,最最基本的知恩圖報的個人修養教育。糾結於父母是否有錯這個問題,於個人修養毫無益處。何況,儒家思想孝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大孝於天下!這才是,孝道教育的核心思想。 帝舜的禪讓時的自白:“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孝道在古代擴展到政治方面的實際應用。以捨生忘死地精神,無需任何條件,無私的拯救世人,才是‘大孝於天下’的真實表現。 心胸寬廣到這種程度,帝舜不僅沒有捨棄犯過錯誤的人,而是專門為犯過錯誤的人承擔他們的罪惡。以拯救天下人為己任的大無畏精神,書寫着儒家思想所提倡孝道的真諦。 教育世人成為,具有無私地拯救世人的,偉大救世思想的高風亮節的國家領導人。毫無疑問,這種教育可以徹底杜絕貪贓枉法的不正之風。這也是中國古代,沒有剝奪他人財富與自由的欲望的,滅絕人性的奴隸制度的根本原因。 而今世界上無論是專制國家,還是民主國家,貪官污吏幾乎層出不窮。如果官員們能夠從孝道中,領悟到‘大孝於天下’的教育真諦。貪贓枉法者即使是不能徹底銷聲匿跡,也應該相去不遠了。像如今捉不勝捉的貪腐惡狀的根本原因,與缺乏大孝於天下的孝道教育不無關係。 釋迦牟尼佛面對把自己大卸八塊的歌利王尚且要,千方百計地予以救贖。說明了,一個修行者是否能夠悟道的關鍵之處就是,能否真正做到大愛於天下。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父母的態度,尚且斤斤計較的話,對其他人更不可能無私奉獻。毫無疑問,這種解釋徹底違背了孔子以孝弟立本的修行態度。 做為人本教育的孝弟,實際上是修行悟道最基本的基礎,與出世間法的佛、道的修行目的一樣。不同的是,儒家思想是從作人開始,以人本教育為基礎,逐漸完善乃至最終達到,以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與義’的非凡修行程度,來實現自己的悟道之境的。 所以,儒家思想的修行方式,首先是從家庭做起,逐漸實現大愛於天下這個宏偉目標。才有可能達到孔子‘一以貫之’,這種一通百通的本性智慧。才能完全明了與建立一整套,內外兼修,個人與家、國皆益的至高無上的人類文化教育體系。 《論語·先進》篇,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從這句話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兄弟之間的團結友愛,乃是孝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搞不好兄弟姐妹間的關係,則遑論行孝。古人建立的弟道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意義,並非末學閒來無事,以臆測遐想的不實之詞,蓄意招搖撞騙於天下。 〈鞭打蘆花〉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閔子騫的後母給閔子騫,以只能做燒柴的,毫無保暖作用的蘆葦花,做了一套厚厚的棉衣、棉褲。在寒風刺骨的北方的冬天,被凍得麻木不仁的閔子騫,行動不便。閔父以為兒子偷懶,施以鞭刑,發現了兒子的棉衣、褲竟然是用蘆花所絮,氣得非要休掉這個蛇蠍心腸的惡毒婦人不可。 閔子騫最終說服了父親,原諒了繼母,之後徹底感化了繼母。一家人得以和和睦睦、其樂融融地共同享受着,毫無隔閡地浸潤在親情之中的幸福生活,就是儒家思想所宣揚的孝道的真諦。 閔子騫這個故事,以活生生的事實說明了,真正的孝道是,應該以‘大孝於天下’的寬廣胸懷,對‘有不是的父母’依然行孝如儀。不僅能夠平息家庭問題,更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情,增強一家人的親情。 中國文化講究孝道,除了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一個享有天倫之樂的,安定和睦的生活環境;為國家在治安方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從而,通過降低稅賦來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之外;也能夠為修行者的悟道境界,奠定一個良好的道德修養基礎。 《孝道功勳》: 享天倫之樂,孝道育兒福壽碩,政通睦誼博;神州文明冠天下,孔子為木鐸。 去國家負荷,節流開源成本縮,產品競孰卓;經濟效益冕華夏,人本頭籌擢。 這種孝道為本的教育模式所創造的,和睦幸福的生活空間,以及在這種文明氣息薰染下的公務員,更容易發揮他們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質。中國歷史上遙遙領先於西方國家,與較少有貪官污吏的胡作非為,政通人和的道德修養所凸現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 孔子在做中都地方官的從政過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是其躬行德政的真實寫照。其行之有效、以德領政的行政經驗,在《史記》與《東周列國志》都有記述:“……乃用為中都宰。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皆遣人觀其政教,以為法則。”因而升任司空,再升為司寇。 齊人對孔子的治國能力望而生畏,認為,長此以往魯國必將稱霸於諸侯。而如果魯國稱霸,則是齊國之害。所以會費盡心機地培養歌姬,送魯定公美女八十,駿馬一百二。季氏與定公沉於玩樂,而荒廢朝政。孔子因此掛冠離職、不辭而別。 《論語·微子》記述了:“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如果孔子真如反對儒家思想的現代部分專家學者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官迷心竅的名利之徒的話。正可以趁着他們荒廢朝政的有利時機,欺上瞞下、大權獨攬,自然可以為所欲為。又何須‘四下求官、到處碰壁’?甚至大可以與定公、季氏等人同流合污。 同樣以金錢美女投其所好,豈不是貪官污吏們所常用的升官發財的良好時機。從而瞞天過海地貪贓枉法,不正是官運亨通的最佳捷徑!?又何至於背鄉離井、周遊列國而一事無成? 如果魯國這兩位國家領導人也具有,以孝弟為本的道德修養的話,應該會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違於孝道。可否對得起列祖列宗,與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魯國稱霸於天下則易於探囊取物。 可見,這種沉迷於個人享樂,而荒廢朝政的行為,與大孝於天下是何等的背道而馳! 另外,如果大家能夠以孝弟修養嚴格要求自己,高居上位者應該能夠從中體會到,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鄰國別有用心的豐厚貢奉。尤其是在國家政經稍有起色,尚需不懈努力的多事之秋。更應該戒驕戒躁,才能達到臻於巔峰的大治之境。 只有隨時都能夠以謙虛謹慎的態度自我反省,才不至於被眼前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沖昏了頭腦,以致上當受騙而渾然不覺。定公與季氏的胡作非為,影響的可是整個魯國的振興大業! 正當立志大展宏圖的孔子,此時的鬱悶之情可想而知。一心想把治理中都的經驗,運用於魯國的發展之中,成為人人所嚮往的世外桃源。真可謂是: 美好願望無法實現,大同願景無由可見,列國之中知德者鮮,淩雲壯志無以施展,滿腔熱忱付之黯然! 今日的貪官污吏何嘗不是,一群不知孝弟為何物的西方文化的受害者!在鮮廉寡恥的西方文化影響下,既然一絲不掛可以成為大放異彩、領先時尚的佼佼者;貪贓枉法自然也不必引以為恥而不安,於是,儘管反貪的力度空前絕後,反貪的業績卻只能產生,事倍功半的可憐結果。 這也難怪,剛剛從原始森林中強食弱肉的叢林法則中脫穎而出,僅僅從百多年前才結束了,統治階級以欣賞奴隸們自相殘殺為樂、慘無人道的,野蠻透頂的奴隸制度,進入了人類文明邊緣的西方文化。 這種冷血到無視他人死活與痛苦的野蠻文化,與中國大孝於天下的古代文化何止是天淵之別!這種人哪裡還有半點道德修養?難怪他們會發明出一夜情、婚外情與換妻俱樂部。 這種表現不正是與豬狗一樣,除了縱慾淫亂之外,根本就沒有絲毫情感的禽獸文化!?內中更有諸多不明是非的受騙上當者,往往會在人財兩失之後,弄得家破人亡,一死了之者不計其數。 這種文化會把,原始社會中豬狗之類的普通動物生活習性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並非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只是我們在崇洋媚外風氣的影響下,也把這種禽獸文化視為圭臬,就未免太過無知了。 《淫亂殃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人古訓,豈可不慎;淫人妻女,難免被淫;上行下效,禍延子孫;一夜情慾,豬狗之親;校院竟倡,競學獸禽! 何其顛倒,現代學人,社會混亂,專家領軍;‘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斯害不除,人無廉恥;婦孺受欺,家欠和氣;貪官難清,國無寧日! 言歸正傳,如果在行孝這個問題上,首先要特別強調父母必須做到沒有錯,則世界上沒有‘無不是’的人。持這種論調的人雖無廢除孝道之意,卻已墮入不廢亦廢之中了。 真正的儒家思想不是死板板地食古不化的教條,而是教育世人臻於至善的靈丹妙藥。如果僅僅只是不會善加利用自己優越的文化倒也罷了,從對文化的誤解,到誹謗羞辱自己祖先的智慧,則未免太混球了。 在一毀再毀之後,再肆無忌憚地詛咒為我們建立了完美的文化的祖先。以致具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社會,竟然會成為貪官污吏橫行霸道的罪惡場所,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有人痛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這種儒家思想有關忠、孝主張的荒謬愚昧。反對這種滅絕人性論調的言論與行為固然值得肯定。 然而,反對孔子的白痴們應該知道的是,這種說法只是宋儒之後,所出現的奴才走狗式的小人儒。為了阿諛奉迎專制統治者的胡作非為,使官員們能夠死心蹋地的為統治者所利用,而創造的統治方法。實際上,是與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邪說謬論! 《孔子家語》記述了: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這段故事介紹了,曾子弄斷了瓜苗,被老父打得半死,自以為是盡孝。 孔子氣得要開除曾子這個學生。孔子教育曾子,在面臨重責的時候,趕快逃命才是盡孝。並毫無置疑地痛斥了‘不得不死’的做法是:‘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真正的儒家思想不會做反人性的事情。只有一些自以為是的半吊子,才會做出一些滅絕人性的傻事。 這段文章同時也說明了‘孝道’的真諦。瞽瞍時常有置舜於死地之惡,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欲置其子於死地之不是,毒逾猛獸,而舜照樣行孝如一。面對惡父的不法行為以防範、逃避,曉以大義等方式,避免犯罪。才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關於孝道教育的內涵。 既然論語可以治天下,那麼以論語治家更容易得心應手。道德修養可以提升人類的無上智慧,釋迦牟尼佛與孔子、老子都是這種具有‘非學而知之’,擁有無上智慧的悟道者。 現代人在西方文化名利觀的影響下,不是縱容子孫後代不擇手段地強取豪奪,就是不顧後果地施壓,強迫他們苦苦地讀死書。結果是,前者往往會身陷囹圄;後者竟然會造成,以自殺抗命的悲劇。 育才之前,首先要懂得如何育人。子曰:‘學而時習之’,就是要弟子將學到的‘仁、義、孝、弟’等‘法語之言’,切實地落實到行動上,作為人生的道德修養行為準則。 掌握了以道德修養為教育理念的《論語》,會杜絕諸多教育不當的悲劇發生。這一切都不是唯利是圖的西方文化所發現的,情緒智商之類的小打小鬧,就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 《殘文之後》: 孝以育兒,成就亦赫然;惜乎被傷殘,出門在外,方識知未全;豎子暴邪念,卸磨殺驢;將相無辜,枉死殿堂前。 論語學而,何來此弊端;專家誤承傳,弟道可哀,憑空遭截癱;人本當再現,木鐸復舉;麟鳳有幸,重生家教後。 《人本之益》: 中西文化交匯處,智者超然不自誤;孝道拈來傳子孫,材成猶惠及先祖。 悲夫弟道遭剔除,在外如迷八陣圖;重振本真孝弟風,滅絕枉法免貪腐。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5: | CheckInStation:專心篇 | |
2014: | 如何讓孩子遠離幼兒園的三種惡行 | |
2014: | 憐子之心 | |
2013: | 3歲前寶寶要學的規矩有哪些 | |
2013: | 備孕注意避開6個灰色受孕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