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就怎樣(Que sera, sera)-- 找出了去年春季所寫的一篇感文,人生真是如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次緊急事態宣言(隔離)又開始了。孩子公司原本曾經發通知說5月份計劃結束遠程,恢復辦公室工作,這一下看來又是遙遙無期。 從2020年4月開始,我把孩子叫回家一年有餘。畢竟家裡比那大都市的高樓大廈中/水泥建築群,要多一些綠和自然。她前腳到家,公司的宅急便就到了,先是一台大大的DiskTop外加筆記本還有一些周邊用品;緊接着又送來一台可自動升降的辦公桌,說是為了健康,需要時時站起辦公。老媽跟着跑前跑後,組裝部件,收拾紙箱。想想自己當年最初工作的中小企業,你必須開發出新的成果,並為公司贏得政府的輔助金,才能得到辦公電腦的更新換代,而且請假如同犯罪,年休幾乎報廢,時代真是不同(唉!我怎麼就這麼生不逢時?!)。 為了照顧孩子的作息時間,我簡單的一日兩餐又改回了一日三餐,而且為了考慮營養周全,免疫力提高,還要儘量爭取“食不厭精”,還要保證美觀。老媽的努力還是有了效果,“媽媽的味道又恢復了從前”,可還沒等我張開嘴樂一樂,“媽媽,你一定不要忘記確認食品的嘗味日期”呀。於是,冰箱旁邊又多了一副老花鏡。 如同從前,一切洗衣燒飯我都包幹,任勞任怨。不久在家裡的工作空間和時間業已形成規律後,孩子主動說要幫我。於是每天,代替我老習慣的陽光下晾曬衣被,洗衣間的洗衣乾燥機轟轟;代替我飯後手洗碗盤自然干,廚房裡的洗碗乾燥機隆隆;代替我清晨開窗換氣,24小時自動換氣機也是忙個不停。 確實節省了我的勞動力,可是習慣了窮忙的我,有些無所事事,於是我解釋說,媽媽現在有的就是時間,做家務是為了健康…還沒等我說完,“媽媽,有了先進的設備不用是最大的浪費,節省了時間,你可以去彈琴跳舞,可以去游泳散步”;接着 “媽媽,你不能總是當我的廢品收購站,你為什麼不把你衣帽間的衣服拿出來穿一穿?留給誰?我可不要。你不要總想留給我一切,我有自己的手和能力不會差”,又補了一句“媽媽,你不要總是那麼灰不溜秋的呀,你也要化化妝!你的笑容,你的健康比什麼都好”。 我不知如何作答,為了減少喧譁和那各種“機器”的轟鳴於是我躲進了書房。午飯後,孩子又追來了,“媽媽,你不能總寫過去的事情,那樣腦子會出問題!”,我嘟囔着“誰讓媽媽的老本行是歷史呢”,可孩子仍舊步步緊逼“人活在過去,多累呀,本來電腦就讓你的視力低下,你為什麼不把目光看看外面,你為什麼不考慮今天,你為什麼不想想明天? ” ,“前兩年建議媽媽去看看世界,回來後笑容也多少回到了從前。可是疫情又讓你除了電腦就是書房!” 。 唉,想氣又想怒,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皮笑肉不笑”。倒也是!孩子直爽,錚錚句句。我的腦子亂了,回答跟不上,久久無語。我委屈,這還不是為了不給你增加今後的麻煩,積極的終未身後整理呀。這不是想要告訴你們不知道的事事情情?我沉思,我在想,這一定就是,人們常常議論的代溝?! 有時我會借送水,去孩子的“工作間”,透過門縫兒,窺視一下“遠程”。隨着在廚房的時間增加,煮與烤之間,我的目光自然而然移向了窗外。一年多的時間,讓我發現了許多不知道的自然和生物。我突然發現也明白,真是不再需要我為孩子做什麼了;同時我也悟出,長輩的健康的生活,樂觀的精神,由衷的笑容,這才是後代的幸福所在。我猛然感到,從此,對孩子不能再“俯視”了,也不能“平視”了,而是需要時時仰觀 “山”了。 由此我悟出了一個理兒,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應該相信。相反,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積極學習新事物,長輩們的將來也應順其自然,“車到山前必有路”,孩子們一定能夠處理更好。我想起了一首母親教的歌,這是著名美國電影的插曲。我們以前唱給孩子們的,其實,這正是我們為人父母現在應該聽一聽的歌:【該怎樣就怎樣】
下圖:種樹育人,只要有陽光和自然,就會茁壯成長
下圖:找出來孩子小時教她彈的【上學歌】(回故鄉時,在新華書店買的)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我要上學了,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 ... ... ” --引自小學教科書
老媽虛心向孩子學習做 “夏威夷沙拉(Hawaii Poke)”,確實營養又爽口,極其簡單 (小聲說:這哪裡是料理呀,不就是切一切,拌一拌嗎!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