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網溝” |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12月11日13:19:34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GG帶偶去吃KPM"這標題說的是什麼?估計十有八九的人不知所云。讀不懂的人被視作"落伍"了。看一段天津市四十三中學一位學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 雲山霧罩、不知所云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偶(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匹薩餅、麥當勞)。" 報載,家住天津和平區的許女士私闖女兒隱私地,翻看女兒日記,那日記上寫﹕"沒想到偶最好的朋友竟欺騙偶,TMD(????),7456(氣死我了),偶恨不得一腳TST(踢死他)。"面對滿是"密碼"的日記,母親感嘆說,母女之間已經有了"網絡溝"。 如今,走進中國大陸任何一所中小學,"恐龍"、"青蛙"、"BF(男友)""MM(妹妹)"等網絡語言隨時可聞,不少學生更將它們作為書面語言,在作文中使用,連語文老師也看不明白。11月22日,中國大陸"貓撲網"和"天涯在線"在網上聯合舉辦200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用語"評選揭曉。 據悉,在幾天內就有近萬網民參與評選。最後得出的十個最流行用語是﹕ --做人要厚道(風靡一時而帶來不少社會話題的電影《手機》裡的台詞); --沙發(指論壇上第一個回帖的人); --汗或寒、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數據,百度是搜索網站); --潛水(表示在論壇上只看帖而不回復); --頂(支持); --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報應的意思,香港電影《無間道》台詞); --弓雖("強"字拆開兩半,依然表示"強"的意思); --偶稀飯(我喜歡); --FB("腐敗" 的漢語拼音縮寫,引申為大家一起吃飯相聚的意思)。 父母與孩子之間正在形成“網溝” 北京萬泉河中學學生陳佳,給同學和遠方同輩朋友寫信、網上對話和手機短信交流,就常常用這類Q言Q語。"BT"(變態)、"PF"(佩服)、"4242"(是啊是啊)。她認為,網絡語言幽默活潑,有一種青春氣息,使用也方便,她身邊的同學都這樣使用,特別是在網上,你如果一本正經用傳統語言,就會被人取笑,誰都不願再搭理你。 北京雲崗第三中學學生劉同學說,他班上同學寫日記和周記,幾乎都用網絡語言,覺得這種語言顛覆性強,明知道"斑竹"不是"版主","大蝦"不是"大俠",但使用網絡語言,既好玩又生動而具有個性。現在的學生也常常用網絡語言寫作文。 Q言Q語既然已經如此風靡,這種語言實踐的存在,就具有一定生命力。與其排斥這類網絡語言,與孩子產生更大隔閡,還不如寬容待之,引導孩子不說粗俗話,從中了解年青一代。這成了大部分家長的共識。但也有家長認為,寫出來的語言,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 存在即合理 中國文字語言研究會副會長彭嘉強,對網絡語言的一些特點作了肯定,簡潔、生動、準確,比如以"酷"表示有個性,以"美眉"(MM)來稱呼女子,以"恐龍"、"青蛙"來表示憎恨,都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Q言Q語的出現是時代的進步。不過,彭又指出這是一種行話,可在某種範圍內流傳,如推廣就有欠妥當。部分網絡語言,違背了語言本身的發展規律,在寬容態度下,也不能漠視、縱容不良網絡語言的傳播,比如用"太平公主"來表示胸部不豐滿的女性,就有侮辱的成份了。 今天,在中國大陸,用網絡語言,在網絡上開罵,成了一種"時尚",網絡上更驚現"網絡代罵"、"職業罵家"。如此"網罵"在中國大陸擁有至上一半網絡遊戲玩家的《奇蹟》和《傳奇》上最為盛行。 網絡遊戲的娛樂主要是兩方面,開打開殺是其一,由此難免引發愛恨情仇;利用遊戲附帶的窗口相互聊天是其二,因此成為"示愛"或"泄憤"的出口。玩家在網絡遊戲中發生矛盾,有些玩家就花報酬請來"職業罵家",登陸網絡遊戲替自己代罵"仇家",壞對方名聲。這些"職業罵家",往往用網絡語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咒罵對方,罵聲傳遍服務器,令數千在線玩家都"聽"到。據說,"職業罵家"每次收費100萬遊戲幣(折合人民幣200元),假如透過QQ等網絡聊天工具,進入對方領地,就收取更高報酬。這些"職業罵家"一般一天能賺取元。這些"職業罵家"創作的庸俗淫穢的《罵人寶典》正在網絡上盛傳。 時髦的網絡新語言,是是非非,引起了人們關注。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