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好事:從身邊小事做起 |
送交者: 青木 2004年12月27日13:17:04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歐洲年輕人流行多做好事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 “在生命中多行善事”、“從身邊小事做起”、“留給別人春天般溫暖美好的感覺”……這就是時下歐洲年輕人的行動標語。憤世、享樂正失去市場,健康向上正成為主流。 一年做了100多萬件好事 “加入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做好事”的跨洲公益組織。該組織創始人、25歲的英國青年丹尼在柏林的波茨坦廣場,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起了該組織的發展情況。 一年前的一天,丹尼突然心血來潮,在倫敦一家地方小報上登了一個小小的免費廣告,號召大家參加他發起的“加入我們”組織。當時他的想法只是希望年輕人遠離電腦遊戲,走出家門做些有益的事情。想不到,響應者絡繹不絕,“做好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提上了議程。 如今,“加入我們”大家庭越來越龐大,不僅有來自德國、英國、法國、芬蘭等歐洲國家的成員,還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生根發芽。甚至在中國,也有4位註冊會員。而且,在10多萬成員中,90%以上為16至35歲的年輕人。 “加入我們”組織既不要求學歷,也不限制年齡、職業、國籍,更無需繳納任何會費。惟一的要求是每名成員必須簽訂合約,保證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事,無論大小。 丹尼說,“加入我們”的宗旨是要推崇善心、善行,不求回報。“哪怕只是短暫的幾分鐘,我們也會給原本是陌生人的生活及世界,增添溫暖和美好。”因此,這一切都靠大家自覺。短短1年,“加入我們”的成員已經做了100多萬件好事。 好事就在我們身邊 那麼“加入我們”平時都做些什麼好事呢?在一本薄薄的宣傳冊里,記者看到,裡面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他們的“好人好事”:幫助鄰居孤寡老人扔掉客廳里一盆沉重、巨大的仙人掌;給無家可歸的人送炸好的雞翅;在火車站幫迷路的旅客買回家的車票;在超級市場幫人拎購物袋;在咖啡廳給人買杯茶;給擺攤的小販送碗熱水;給老年之家送束鮮花;站在大街上發放巧克力…… 丹尼還給我講了個故事。一次他在火車上和一個陌生人聊天。那人說,自己的父親最愛吃花生,但有時候他老忘記買。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丹尼於是給“加入我們”的成員們發去電子郵件,請他們幫助這位老人。想不到在隨後的一周內,這位老人收到了從歐洲各地寄來的80袋花生,而且還都是他最愛吃的那種。面對這一袋袋花生,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認真地對記者說,其實這些年輕人做的事情很小,但給別人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一位孤寡老太太也告訴記者,她樓下的一個年輕女孩經常來看她,和她談心,幫她做家務。這個女孩讓她重新認識了晚年生活的樂趣,以至於她都不願去住老年公寓了。 幫助別人的人更有團隊精神 其實近10年來,德國年輕人一直受朋克、憤世嫉俗潮流的影響。但近幾年來,“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種族殘殺等世界災難的發生,讓年輕人頓時覺悟。很多年輕人認為,在擁擠、嘈雜、冷漠的都市裡,點點滴滴的善意即使微不足道,但至少受到幫助的人不會再輕易地放棄對善良的追求和信仰。 在德國,像“加入我們”這樣的組織光註冊的就達10多萬個,幾乎百分之百的年輕人參加過這種組織。他們的成員多的達數十萬,少的才幾個人,且絕大多數成員是業餘做好事。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更追求健康向上的行為和心態。 記者採訪了一位免費給小學生補課的公司白領維利,問他這樣做是否會影響休息。他說:“做好事的人其實也是善行的受益者。首先,孩子們的微笑會讓我覺得舒心;其次,勇敢面對社會的不良弊端有助於增加自信心;再說,做好事過程中還有可能交上新的朋友,我和我的女友就是在公益組織中相識的。” 德國哈根職業研究所的弗羅托教授則說,德國企業及社會非常重視一個人的“人品管理”。他們認為,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更有團隊精神,也更愛公司。所以,很多企業在招聘時會首先看看應聘人員有無“公益組織經歷”。 這又讓記者想起一個叫“傳遞愛心”的組織。他們的宗旨是每個人幫助3個人,這3個人再分別幫助3個人,以此類推,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的確,如果人人都這樣做,世界將成為愛的世界。▲ http://www.duozuohaoshi.com/http://sharebook.net/index0.htmhttp://www.duozuohaoshi.com/ouzhou.htm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