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送交者: nQQQQQ 2005年02月24日16:20:02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城市話本:盡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事實上,趙瑛因為工作緣故也經常不能在家陪父母,女兒上幼兒園都得依賴父母接送。為此,她感慨說:“別看我長年累月帶着團遊山玩水,自己卻從來沒有時間陪父母出去旅遊過。” 與父母住在一起,卻不能很好地照顧父母,趙瑛一直耿耿於懷。更讓她始料不及的是,兩個月前,她正帶團在泰國,父親突發腦溢血,結果兄妹倆都未能趕回見父親最後一面…… 至今每每提起,趙瑛都泣不成聲,心中無限追悔。眼看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趙昂原打算接母親去美國居住,但老人堅決拒絕。於是趙瑛開始琢磨換一份工作,多花一些時間陪陪母親。可是,工作並不那麼好找,迄今趙瑛仍在各種人才招聘會上進進出出…… 與趙瑛不同,29歲的張雄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一家報社做記者,他的父母則在湖北一個小縣城居住。作為家中獨子,當地的風俗是父母必須和兒子一起生活。眼看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不如以前硬朗,尤其半年前母親扭傷腰椎以後,張先生開始陷入一種左右為難的困境:這麼持續下去,父母的生活起居讓他越來越放心不下,而周圍鄰居也會閒話他的父母不能“養兒防老”;如果接父母到北京,一方面住房太小,另一方面,父母也未必願意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 怎麼辦呢? 不光趙瑛、張雄為贍養父母的事情憂心忡忡,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青年同樣面對着事業發展、生存競爭與贍養父母、孝敬老人的兩難。有人曾作過一個調查,現在的中青年的生活壓力是上世紀50年代的25倍,在照顧老人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沒時間,精力不夠。有的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四個老人,如果再是下崗職工的話,家庭生活就會出現很多困難。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人口統計調查室主任徐勤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現代生產和生活節奏加快,勞動強度增加,社會流動性增強,直接影響了子女對父母行孝。由於時間、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來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擔子沉重。尤其是對臥床不起的老人來說,他們的子女更難以承擔長期照料老人的責任。 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力量來防止因為年邁而經濟狀況的不穩定,即使不說這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將面臨種種的問題,如:(1)不能肯定自己什麼時候去世;(2)不能確定將來收入的多寡;(3)不知道自己年老後的基本需求是什麼;(4)無法預測自己的配偶、子女及親屬什麼時候因什麼原因而去世;(5)無法預料年老後的健康狀況。而另外一些西方學者則將老年人的需要簡單地概括為三個M:第一個是MONEY,即“有沒有錢”;第二個是MEDICAL,即“醫療”;第三個是MENTAL,即“精神衛生或心理衛生問題”。養老問題無非是這三方面的滿足。 而據不久前的一項調查表明,現在我國90%的子女對家裡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他們擔憂的項目依次是:老人白天發病無人知道,老人摔倒致傷無人知道,老人倒開水燙傷及其他問題,老人發生意外以及火災,老人吃錯藥及劑量不對。69.3%的人希望社區能夠提供上門服務,30.6%的人建議開辦托老所。而老人的需求依次是:及時求救服務,定期體檢服務,保健指導服務,文化娛樂服務,聊天服務,老年入托,入戶料理家務等。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穆光宗教授有一個很現實的評價:“在現代社會,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們想24小時守在身邊幾乎不可能。因為競爭很激烈,時間是非常稀缺的資源。”而北京大學人口所研究老年問題的陳功博士更是語出驚人:“在社會發展越快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危機最深重的時候,他們常常是犧牲品,而且他們也只能犧牲。因為社會要保證整體的發展,實際上對高齡老人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老齡化社會浮出水面 當代中國青年盡孝難的背後,是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問題。不久前,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作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的報告時說,中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開始進入老年型。聯合國規定,如果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7%,均可被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而現在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1.34億,占總人口的10%以上;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9400萬,占總人口的7%以上;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達12.1%左右。2050年將達到20.4%左右。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5.5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 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挑戰。伴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我國人口流動日益加劇,今天人們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都在發生轉變,“銀髮浪潮”的背後凸顯着越來越多的“空巢現象”。專家認為,老齡化將對社會引起一系列問題。首先,老齡化對國家資源分配形成壓力。正如過高的出生率會影響社會發展一樣,現在不得不將越來越多的一部分國家資源用於老年人。其次,老齡化將使非老齡人口負擔增加,使國家和社會來不及作好照顧那麼多老年人的準備,致使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及本應享有的權益。而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這樣一個經濟轉軌、道德觀念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中國的養老制度目前是一團糟。舊的體系已經瓦解,新的框架尚未建立。失望、迷惘、憤怒、恐慌充斥着中國社會。養老作為社會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是什麼妨礙了我們盡孝? 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已有“孝”字。《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 《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很早,人們就意識到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樣無邊無際。中國傳統中,“家”的觀念根深蒂固。人的一生,生活在一種相互依靠的家庭關係之中。家庭具有育幼和養老的功能。未成年的兒女由父母的勞動成果養育成人,及至父母年老體衰時,由成年兒女的勞動成果來贍養父母。養育兒女對父母來說是自己為養老進行儲備,即“養兒防老”。贍養父母對子女來說,是自己對父母養育儲存的延期支付。這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具有相同的意義。 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這種反哺式養老和傳統的孝道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在當代社會已表現出諸多方面的不適應。山東大學姜生教授撰文指出:一、窒息了個體的創造力。上一代人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承擔了過多的負擔,制約了自己對事業的追求。二、導致中國成為“表面上廉價”的傳統勞動力市場。即過去工資中養老保障資金被有意無意地抽掉了,養老仍然由下一代人負擔,使勞動力永遠得不到應有的“當下補償”。三、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央行多次降息,但老百姓的存款就是“逼”不出來,為什麼?還是為了子女教育和將來的自身生活保障。四、整個社會信用度的降低。傳統倫理中的誠信,其適用範圍僅限於家族或某種血緣關係的自然聚落。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道德就面臨考驗。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則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指出,這種長期現實生活中形成的“反哺”式的養老模式,與西方現代社會中“接力”式的養老模式有很大的區別。 西方社會父母盡義務撫養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齡後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組成自己的家庭,然後又盡義務撫養自己的子女。家庭養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賽跑中傳遞接力棒一樣一代一代向下傳遞。從父母傳到子女是單向的。這種“接力”式的養老模式的出現,是因為在現代西方國家,已有相當一部分的家庭贍養功能由社會機構所代替。而在“轉型期”的中國,“反哺”式養老還是“接力”式養老,顯然還是一個問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