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從中國返美,孩子尚未開學。小兒在中國時即求我帶他去海里釣魚。可一個夏天積累起來的工作太多,實在找不出整塊的時間出海去釣魚。盤算一下,大魚大蟹不能去捉,仍可去河邊看看小魚兒,讓他望梅止渴。便擇一下午,帶他到伯克利校園裡的小溪旁。 我們首先來到大桉樹林下。光線幽暗,小河由於整個旱季都未下雨,僅剩潺潺細流。加上平時沖積的樹枝落葉,隔段距離就形成一道小壩,積滿水便成一個小水池。這樣,小溪便由一個個小淺水池連成。稍深一點的池中可見小魚,可人走近立刻驚恐地四散游離。其中,大點的魚兒也不過食指長短。小兒見魚,立即來了精神,上竄下跳,找來枯枝,沿着河邊東探西刺,步步向上遊走去。溪旁時有灌木和雜藤生長,所以我們不得不繞來繞去。 看着他興致極高,我就索性帶他到生物圖書館外一段經過修葺的溪邊。那裡水稍深些,有磚石堆砌的河堤,掩蓋在垂柳和一些其它針葉和闊葉混雜的樹下。突然,我們在一個大點兒的水池裡,看見一條紅色的魚兒緩緩游動。若在中國的公園裡這也不足為奇,因為那裡常養些鯉魚,有不少是紅色的。而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卻讓我感到十分新鮮。於是對兒子斷言這裡一定有稀有顏色之魚。兒子聽得如此一說,更加興奮,小腦袋瓜里想到這裡還不知有何等奇珍異寶,恨不能就跳到水中,一試身手。可惜他是城裡長大,又受我研究水中寄生蟲的薰陶,對一般河流不敢輕易涉足。他不斷地問我,水裡有無寄生蟲。我自然以有來威脅,他當然沒敢下水。突然,只見對岸長滿青草的淺水處,一股泥煙從水中騰起。我倆駐足趴下,向水中望去,不禁喜出望外。只見尺許深水底的泥石之上,趴着大大小小的數隻小龍蝦,大的呈暗紅色,一指多長;小的呈灰白色,或有中等大小的呈紫紅色,它們行動都很緩慢。這下可把小兒高興壞了,他拿着枯枝輕輕去撩撥離岸近處的小龍蝦。怎奈小枝未到,小的龍蝦便縮縮尾巴向後退逃,大的有時伸開長鉗,似要等到枝頭挨近便加以回擊,可大多不等枝頭近身就躍開了。姿勢千篇一律,縮縮尾巴迅速向後退卻,有的藏在石下;有的藏到枯葉之下;似乎只要見不到我們它就安全了。 小龍蝦又名螯蝦,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是它的原產地。我最早認識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南京讀書時,人們常從市面上買回家蒸煮或油炒,是一道當地的美食。現在,或許是因為受到北美大西洋的海龍蝦和澳洲大龍蝦的影響,小龍蝦在中國已是到處可見的餐館佳餚,多以油炒加麻辣的四川烹法面世。近年來,已被包到月餅里,行銷祖國各地。後來才知,在美國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入海口處的新奧爾良,小龍蝦也是一道盤中珍膳美饌,當地人稱它“Crayfish”。近年來,研究生物入侵,才知小龍蝦是世界各國頗受爭議的外來物種。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所到之處,常反客為主,以當地魚蝦為食,在自然中競先,減少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它的一雙力鉗,又稱鰲足,打洞能力極強,故對堤壩等破壞嚴重。在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它隨侵華日軍進入中國。據說,當時東洋人用它做為生物吸收重金屬污染,或做生物試驗。現在,它是人們喜愛的美食,又是農業和水利工程部門頭痛的危害物種。伯克利地處加州中部,也算小龍蝦天然棲息地的北端,所以我們的校園也可算它的原產地。 起初,我們父子倆還只是觀賞逗樂,也還守着愛護自然的規矩,不帶來一土一石,也不拿走一草一木。可是小龍蝦着實可愛,兒子慢慢提出希望捉得一隻方可回家。想着自己平時沒時間討好小兒,也就管不了那麼許多了。看看沒有標牌明示不可捉魚,就起了邪念,真的伸手到淺水裡,慢慢向近處的小龍蝦逼進。所幸它們大都未等手到就東躲西藏,不斷向深處逃逸,也就只得罷手。但在稍微下水處,兒子又看到了幾隻小龍蝦,歡呼雀躍,呼喚我去捉拿。等到我過去後,發現那邊水淺,小龍蝦們由於受到驚嚇,已躲藏起來。經過在水中仔細搜尋,突然發現一隻個頭挺大的小龍蝦在那裡挺起雙鉗,無所畏懼地向我示威。我一時興起,順手用原來裝紙的塑料袋,向小龍蝦撲頭蓋去。手一抓,不偏不倚,逮個正着。我把它捏住,將袋子一翻,再到淺水處盛點水,一隻可愛的小龍蝦就這樣成了我們的囊中之物。 小兒此時歡天喜地。初時想讓他看看就放掉它,兒子哪裡肯干,只得將它帶回家來養。至此,這個小龍蝦由於強做出頭蝦,不幸被擒。兒子回到家還在歡呼雀躍,把捉拿的全過程如數家珍地告訴哥哥和媽媽。雖然,他們沒多大興趣,卻也不減小兒半點興致。他給小龍蝦取名“小龍”,自此我們便這樣稱呼它。 我們給小龍找了一個半尺方園的玻璃碗。小龍進到碗中,驚恐萬分,不斷地收縮着身子迅速向後退縮。可惜碗底是圓的,它只能在水裡打轉,像小船的螺旋槳弄得水波漣漣,我們戲稱小龍這一手為“凌波微步”。初時,只要我們一挨近玻璃碗,小龍一改在河中相遇時的勇敢,不斷地凌波微步。 開始,我們試着給它一塊小麵包吃。小龍見了,立即用兩個巨鉗拽去,拽到口下邊又用小手抱住,撕扯着吃了起來,頗有狼吞虎咽之勢。想小龍在河裡只能吃到些樹上落下來的枯葉和野果,或是死後落在水裡的蜻蜓等昆蟲,也許費盡心機能逮着只小魚,來到家中,應讓他着實享受一番。在這裡小龍有吃有住,又無需驚風避雨,還不知有多自在呢!這麼一想,感到自己頗有點成了小龍的大恩人,沾沾自喜起來。原來置它於自然的想法也就拋到腦後。 小龍着實給小兒和我帶來很多樂趣。我下班回來,小兒放學回家,必先去看一眼小龍。就像老朋友幾天不見,便想得慌一樣。兒子還把小龍的照片帶到學校,告訴老師和同學,小龍是他的寵物。讓大家對他羨慕不已。 不過,小龍似乎在吃上面很喜新厭舊,昨日給它的麵包今天再給它,便不吃了。我們堅持一個原則,儘量給它自然食物。試着給它一點西瓜瓤,小片桃子之類。首次給它,它都津津有味地品嘗,不過不吃第二次,甚至第一次嘗嘗也就不吃了。慢慢地,我們就又要尋思其它花樣。為此,小兒真是費盡心思,還從後院裡逮來小蛾、蒼蠅之類供小龍享用。投給它的小蛾尚活,扑打着翅膀,震動着在水面打轉,掀起層層波紋。我們想看看小龍是否喜食,它卻縮在水裡一動不動,偶爾把長長的觸鬚緩緩移動一下,似是對所投之物無甚興趣。次日清晨,小兒再去看時,突然歡呼,小龍把小蛾吃了。待我去看,果然只剩下水面上漂着的雙翅。於是小兒找來小盒、小沙網,放學回來趁着院子裡太陽光亮,就在院中搜捕小蛾以餵小龍。 小龍一天就能把水弄髒,為了使它有清潔自然的水,我們到離家不遠的小溪中取水一桶,可用一周。取水時,順便想捕捉小魚,以備小龍食源。幾番努力,果然捉得兩條肚子烏黑肥大的小魚。我說這魚腹中有卵,小兒見它們都攜卵待產,所以就放棄用它們去餵小龍,而在水桶中試養起小魚,只是每天從水桶里取些水給小龍換換,偶爾給小魚兒們點麵包渣。由於是深綠色水桶,水又深,加上平時都在傍晚換水,所以很少留意這兩隻見人就躲到底部的小魚。 如此養小魚有一周許,忽一下午,在辦公室接到小兒電話,不勝激動地告訴我:“爸爸,咱家的小魚生小魚了,好多好多,黑的白的都有,快回家看呀。”我說這不太可能,魚是需要產卵的,可是兒子看得真切,確認無疑,並稱兩條魚的肚子都消下去了。等下班回家,小兒引領去看,果然水中無數的星星點點的黑白小點,沒有身形,只有兩隻大眼和一個小尾,在水中不斷游動,也不怕人。兩條老魚果然肚子消了。我也興奮不已,小兒調皮,舀到一條剛出生的小魚放到小龍的玻璃碗中,幾日下來,小黑點在裡面活得甚好。連日忙碌,幾天后再去看水桶中的小魚時,水中少了不少。原以為它們可能在水底休息,並沒在意,還把小龍處的小黑魚放回水桶,以免其孤單。 第二日下午,收拾房間,將水桶放到院子裡,再借着陽光仔細一看,壞了,一條小魚都不見了。小兒和我得此發現,十分遺憾,想是兩條大魚產後營養不良,將自己的後代吃掉了。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只嘆這等魚輩確是低等動物。後來想想,不禁恍然大悟,高等動物,如獅類,在饑荒年間也會將弱小獅子食之。據說在大躍進時代,人們無以為繼,也有易子相食的。每思至此就後悔未能將嬰魚與成魚分養,以至於使它們幼小生命生而即死,如此短暫。小兒和我不免傷感一番。 後事不忘,前事之師,越發對小龍小心飼養。為給小龍增加自然之感,多些嘻耍,我們到後園取了幾塊鵪鶉蛋大小的石子,把水墊淺,可使小龍爬到石上,露出水面直呼空氣。小龍似乎早就盼望這些石頭的來臨,盡情地在上面戲耍,又喜歡地把石子前推後移,在碗底做個空處,以便讓自己待在中間休息。再過段時間去看它,他又動一動石子,弄出許多花樣。它掀起石子,落底有聲。言其有力,略見一斑。有次去看,嚇了一跳,小龍側身漂浮水面,尾巴彎曲,兩個大鉗搭拉在水中,竟以為它死了。等走近,小龍立即沉入水中,翹起兩個長觸鬚,顯出一幅很神奇的樣子,讓人好不喜歡。 小兒發現小龍不再害怕我們。看着它東倒西歪的姿態着實讓人開心。小龍似乎也能分辨敵友,生人靠近還會豎起兩鉗示威,只是凌波微步慢慢少了。唯一讓我們放心不下的是它的飲食。 小龍獲擒三周時,父母來訪。父親是個昆蟲專家,也喜愛魚蝦。加上我工作很忙,照顧小龍的事,開始不如以前上心了,由着老父和小兒去撥弄。只是去溪邊打水,捉小魚之事還是我同小兒去,而且收穫不少。小兒終於將半個小指大的魚兒弄到小龍的玻璃碗中,他激動地告訴我,親眼所見小龍如何用力鉗夾住了小魚兒取食。有小魚可食,小兒又高興起來,因為此前數日小龍未曾進食。有了這一發現,我們就將水桶里養的小魚置於後院門外,以備小龍食用。 忽一日凌晨下起大雨,我被拍窗的雨滴打醒,想起那魚在後院,怕落雨滿桶,讓小魚兒們趁溢水之機逃游桶外。又一想一場秋雨,不可能下得多深,不至於使魚溢逃,便懶得起來。清晨開後門看水桶,水未溢,小兒和老父均說魚的數目少了。我未在意,對兒道,有本事的魚兒可以沿雨滴向天上游去,再從天上找到河灣落下去。小兒將信將疑。此後不幾日,聽小兒說,魚兒全沒了,也不知何故。大概是野狸或者鄰居家的貓兒們夜裡捕撈做了美餐。 給小龍換的水又沒了,傍晚與小兒去小溪取水,不知是幾日前落雨的原因還是上游工程,水渾濁濁地,本不想打了,後想或許只是些懸浮泥土,打水回去在桶中沉澱一夜,或許可用。天漸漸冷起來,蛾兒也不見了,小兒為了餵小龍着急起來。一日,老父去魚店買來新鮮魚,想起小龍食肉,就投餵了些給小龍。此後我出差了兩日,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時分,去看小龍,水濁濁的,水中似散發些臭味,細看小龍,無反應地趴着,尾巴向身下捲縮着,用食指去觸它,再無反應。 嗚呼!趕緊喚過小兒,通報小龍死訊,小兒近前時,我已撈小龍出水,全身和兩個巨鉗搭拉着,無半點生氣。小兒幾欲哭起來。這個給他和我帶來多少歡樂的小生物,就這樣靜靜地離去了。 小龍之死實怪我的大意和自信,各物自有其生存之理,若是不捕來伺養,或許小龍不至於這麼快就死去。又想若擒它時,它若不勇敢挑戰,卻快快逃跑,也可躲過被俘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