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王一,多年來以“dyiwang”網名活躍在各大論壇。定點集團創始人。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開場白:這兩天朋友圈被一篇命名為“美華裔二代致父母:不要為你們的“美國夢”斷送我們的未來"刷了。很多不是美國長大的華人也分享,畢竟不少都是美國人的爹媽麼。大家沒看過的隨意搜一下就行。我認真讀了,雖然從標題就能猜出來是個什麼格調。但我要感謝我爸媽當年在我小學的時候就帶我來美國!
正文:
我的背景和生活如何以前好多分享都介紹過了(大家可以查看公眾號歷史)。就不一一重複了。
先說說如果父母沒有太強的經濟能力作為一位在美國生活的華裔男該如何逆襲,和父母在這個方面起到的作用。我認為我最感謝父母的不是他們給我提供的各種經濟支持(當然這個也很重要),卻是他們教會我如何去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剛來美國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不好到冬天天氣冷為了節省一些取暖費把室內溫度調得比較低,我和母親就在家裡客廳跳繩。所以我彈跳力後來17歲176cm的身高就可以抓籃筐,現在快35了都還能偶爾手指尖碰到籃筐。
我的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從這種起點一直到進入top
1%。讓我看到了他們作為第一代移民經歷的艱辛。也以他們為榜樣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去奮鬥。而不是成天抱怨沒人理解我。後來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一路上的好運進入top
1%,這個和我父母給我的樂觀態度是分不開的。當然過程中也有很多父母之外的人幫助我(我的朋友(包括女朋友),我的老師,我在工作中的同事和領導,到後來結婚後我的太太)。在這些人里,外國人占絕大多數。所以在美國,我的真實經歷是種族歧視的確存在,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願意真心和我結交,無償的提供支持和幫助。和我是否是華裔沒有關係。大學時,我的一位白人女友曾經非常認真的問過我“你眼睛這麼窄,看東西的上下視角是不是也沒有白種人寬呀?”我當然可以覺得這是對我作為亞裔男的歧視,但是看在人家都大半夜了還在我寢室輔導我數學的份上,我回答“對呀,但你難道不知道我們亞裔的左右視角那絕對可比全景相機麼?”
再說個非常具體的例子。我上大學的確是有父母的經濟支持。但我在高中的時候母親就告訴我,“好好準備自己,一定要達到就算我和你爸破產了你自己也可以上大學的程度。”後來以我的成績,當時有很多排名較低一些但是也是美國排名前50的學校由於我成績好給我全額獎學金,就是包括所有學費,免吃住費,給零花錢,給買電腦,學校帶幫安排實習。選課優先。為了讓我簽他們學校dean還請我父母吃飯,好展現學校對我這類學生的重視。我母親還和我一起去了,當時她開車上高速還比較緊張,我幫媽媽看路,我們娘倆一起開去學校考察。我還沒有高中畢業一所想讓我去他們那裡讀書的大學就給我安排好了在Raytheon工作的機會,就是希望我可以去他們那裡讀書。
後來大學畢業,我父母的經濟水平又有上升,但是母親還是告訴我“不要指望爸媽,爸媽已經盡力了,你要確保就算我和你爸破產了你還可以過上你想要的生活。”而我卻默默地要求自己就算我爸媽破產了我也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讓我們全家過上舒服的生活。所以我去華爾街,和其他“精英”一樣沒日沒夜的干。本世紀初畢業能去華爾街作投行還是一件比較讓人羨慕而且經濟回報較高的職業選擇。當然我爸媽沒有破產,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們現在已經成為雙方的保護傘。我很為爸媽驕傲,同時也為我自己驕傲。他們現在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早知道今天這樣,當年哪用吃那麼多苦。”但我反而覺得當年的經歷是我一生的財富。所以對父母由衷的感謝。如果我可以穿越回到20多年前,當母親和父親在考慮是否要出國發展的時候,我肯定會說“你們去吧,為了我你們也要去!”而不是“三思呀,萬一我去了融入不了咋辦?”
再說說種族歧視,我同樣認為美國針對華人的歧視不但存在,而且相對嚴重。但我拒絕由於歧視存在就拿此為理由而抱怨父母或者認為不來美國我是否會發展得更好。被歧視了並不是理由。我也受到過歧視,但我把這些視為動力。當我自己變得更強的時候,圈子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明顯歧視就會變少。而且就算歧視我,看我不順眼,那些人也只能憋着。套用現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就喜歡這種你雖然看不慣我卻又拿我沒辦法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作為一位和原文作者同樣是小學和父母來美國的中國孩子,我對他的描述產生不了共鳴。也非常感謝父母給我創造的平台,包括帶我來美國。而至於這位作者和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我覺得這位作者就是傳說中的自己拉不出屎不去思考一下自己是否飲食結構導致大腸乾燥但卻偏偏要怪地球引力小。典型的點背卻要怪社會。他的邏輯是"都是爸媽害的。要不是他們把我帶到或生在美國這個到處歧視我這類人的地方,我早上天了!"套用灌籃高手中一句經典台詞"這種毫無根據的優越感是從哪來的呢?"哪裡都有競爭。哪裡的top
1%生活都比較滋潤。我也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當一個人在父母提供的平台上再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top
1%之後,偶爾在私人農家樂的高爾夫球場上和美軍少將比除草效率,這個人每天不會去思考"我融入了麼?我的英語純正不?我是不是又被歧視了?"而是"我要感謝爸媽。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我要給我的孩子做個好榜樣,希望孩子以後也可以憑自己的能力享受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