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能不能用物質獎勵孩子? |
送交者: 安妮寶貝 2017年04月13日00:42:3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到底能不能用物質獎勵孩子,這成了討論得越來越多的話題。 一方面,設立物質獎勵顯得簡單而高效,幾乎不需要過多的親子互動,就能讓孩子與父母統一目標,看起來解脫了父母; 另一方面,物質獎勵好像個無底洞,當孩子的心願越來越大,甚至超出了父母的能力,這讓父母們意識到其中問題。 單純的物質刺激會消磨興趣 尹建莉老師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明確提及,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買個玩具,如果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就痛痛快快給孩子買,不要把賣東西和背古詩掛鈎。 學習動機決定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決定成績高低。如果把背古詩當做買玩具的條件,那麼這兩件事就站到了對立面,背古詩不再是件快樂的事,而成為任務和條件,那樣做只能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是這樣被大人消解的。” 當孩子自發形成的對某件事(比如:背古詩)的興趣,逐漸被獲得物質報酬(比如:得到娃娃)的興趣取代後,那麼前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蝕。 也就是說,單一的物質獎勵可能造成內在興趣的喪失,在這個過程力,古詩本身失去了美感,一旦獎勵停止,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動機。 物質獎勵只在短時間內有效 各種事實證明,單純用物質獎勵孩子,只能在短期內讓家長滿意。 如果家長確實只想達成短期的目標,比如讓孩子安靜地看完一場電影,則可以考慮使用。 但若是想培養孩子終身的好習慣,或者希望培育或維持孩子對一門學科的興趣和熱情,就千萬要謹慎。 可以說,長期而單一的使用物質獎勵孩子,其支持力不但非常脆弱,以犧牲內在動力為代價去換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杜絕物質獎勵?不! 那是不是說,就絕對不能使用物質去激勵孩子? 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做了實驗。 研究者讓兒童用特定顏色的筆畫畫,並用獎章作為獎勵。 起初,獎勵機制的效果很好,但當持續一周后,獎勵被停止後,願意繼續用特定顏色畫畫的兒童比之前少了一半,他們不願意白幹活。 這個研究說明,當孩子完全沒有內在動機時,外部獎勵的效果則十分顯著。 這就把問題引向了另一個層面——除了物質獎勵,孩子是否有其他動機支持其達成目標? 這正是我採訪的心理諮詢師肖春秀老師的意見: 她認為,物質欲望是人的本能,通過努力,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這是值得尊重和認可的。同樣,孩子通過努力獲得心儀的物質獎勵,獲得自我滿足,沒有問題。對孩子的物質欲望,更應該疏導,而不是圍追堵截。 但需要強調的是,物質不能成為獲取自我滿足的唯一途徑。 人獲得自我滿足可以有三種途徑:物質、精神和情感,這三方面並非對立,一個對物質有追求的人,對情感和精神都可有追求。 但是,只有孩子發自內心地想要完成一件事時,他們才有成功和追求卓越的願望。也就是說,家長想要做得更好,就要注意在孩子的成長中,同時建構孩子對精神滿足和情感滿足的追求。 在孩子努力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祝賀他通過努力達成了自己的夢想,引領他去感受成功時的愉悅感;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讓孩子感受父母溫情的陪伴和鼓勵。 真正能夠激勵孩子進步和成長的是父母的愛、關注、認可和溝通,這其中,物質是一種自然的獎勵形式,沒必要與愛二元對立,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當孩子的確需要某個物質,就滿足他,並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物質獎勵向內引,更加關注精神和情感的享受,主動引導孩子進行內部歸因,塑造寬鬆、合理的氣氛,避免傷害孩子對任務的勝任感,孩子就能獲益良多。 而當孩子沒有特別需要某個物質,則完全可以用父母的認可和欣賞代替。 因此,也就有了知乎網友曬出的,點讚過百的媽媽致信,不管她的成績優異還是一落千丈,媽媽的理解和鼓勵都作為她的內在動力,伴隨其一生。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中文很難 | |
2015: | 控告哈佛歧視案討論小結(轉) | |
2015: | 中國土豪3000萬買小島當玩具 | |
2014: | 在美 应环境应被家 | |
2013: | 漫談“性”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