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山整理
(接前文)
觸犯龍顏無懼“侃侃言說”
高允經常直言進諫皇帝。文成帝從容聽着他的話,有時即使有衝撞之處或者不想再聽時,就讓左右將他扶出去。遇有不便當朝說的,高允就請求私下相見。文成帝知道高允的意思,把左右摒退後再等待他,對他十分敬重,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在宮裡。
文成帝曾對群臣說:“現在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公開勸阻,這不是故意宣揚君主之錯而表明自己的正確嗎?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忠臣啊。我有對錯,經常正言面論,哪怕是我所不願聽的也要侃侃言說,不加避躲。我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不知道他在規勸,這難道不是忠直嘛!你們在我左右,我不曾聽到一句正論,但伺機見我高興時求官乞職。你們持弓帶刀侍奉我左右,等於是白白站立,卻都做到公、王一職,這個人用筆幫助我匡正錯誤助益國家,官才不過做到一個郎中,你們就不自愧嗎?”於是任命高允為中書令,仍兼著作郎。
君主信任 百姓愛戴 美名遠播
文成帝曾到高允家中,只有草屋幾間,布被麻袍,廚房中只有一點鹽菜。文成帝嘆息說:“古時的人有清貧到這樣的嗎?”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千斛,拜高允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文成帝不答應。起初同高允一同受到徵召的游雅等大多已經官至侯爵,以及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為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常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砍柴采果來自己供養自己。當初,尚書竇瑾因事被殺,其子竇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進縣官衙門,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竇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人敢資助他。高允可憐焦氏年老,將其留在家予以保護,六年後,竇遵才得到恩赦。高允的品行大都如此。
早年時,高允同游雅以及太原張偉同業友好,游雅曾作文評論高允,高允的為人被當時的人所推崇。文成帝非常敬重高允,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於是“令公”的名號遠播四方。
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子獻文帝拓跋弘繼位,當時獻文帝年幼又在居喪之中,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專權,圖謀危及北魏朝政。天安元年(466年),馮太后誅殺乙渾,召高允到禁宮中參與謀斷大事。高允上表請求恢復先朝的規章制度,建議規定各郡設立博士、助教、招生學生數量等,獻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在郡府成立學校。皇興年間(467年―471年),獻文帝下詔讓高允兼任太常,到兗州祭祀孔子廟,對高允說:“這次是檢閱德行的行動,請不要推辭了。”後來高允跟隨皇帝北伐,大勝而歸。從文成帝到獻文帝,軍國的書信檄文,大多是高允所寫。後來高允就推薦了高閭來代替自己。因高允有幫助討論決定重大政策的功勞,晉爵為咸陽公,加封為鎮東將軍。
高允不久被授任為持使節、散騎常侍、征西將軍、懷州刺史。高允秋季巡視邊境,詢問百姓疾苦,到邵縣後,發現邵公廟遭毀而未重新塑立,於是說:“邵公賢德,現在對他的廟毀壞而不修復,無法拜祭,想為善的人不就沒有盼望了嗎?”於是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當時高允已經年近九十,仍在勸百姓注重學業,使風化相當地盛行。後來到正光年間,中散大夫、中書舍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在野王的南邊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太和二年(478),高允又因年老乞求回歸故里,上了十多次奏章,皇上終究沒有允許,於是因病告老還鄉。第二年,皇上又下詔用舒適的車徵召他,命令各州縣沿途照料。到了都城,拜為鎮軍大將軍、領中書監。高允堅決推辭沒被允許,皇上讓人扶攙他引入內殿,修改制定《皇誥》。後來皇上下詔讓高允進殿時可以乘車,朝賀時可以不拜,又讓高允商議制定律令。高允雖年近百歲,但他的志向知識並沒有因之減少,仍然專心於自己的舊職,披閱史書。
皇上又下令說:“高允年齡太大,也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境地,但他家裡貧困,養給供應很微薄,可以讓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那裡去演奏,使高允心情愉快。”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給珍奇食物,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不久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牛肉美酒,衣服綿絹,按月撥發。高允都將之分送給親朋好友。當時的貴臣顯門之後大都已成為高官,而高允的子弟都沒有官爵,其清廉謙讓到如此地步。後又遷升他為尚書、散騎常侍,經常請他入宮,備几杖,向他垂問國家政事。太和十年(486年),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金章紫緩。朝之大議,都前來看望問候。
寬厚仁義 長壽安康
魏朝法律開始時很嚴苛,朝臣大多被杖罰過。高允經歷了五代皇帝,出入三個省衙,五十多年,始終沒有遇到過譴責與棒笞的處罰。當初,真君年間因獄訟新案太多,開始讓中書用經義來決斷疑案。高允根據律法評判行刑,三十多年,內外都稱讚高允的公正公平。高允認為,官司的事關繫到百姓的生命,常常感嘆地說:“皋陶是至德的人啊,但是他的兒子英蓼卻先死了。劉邦項羽之時,英布雖是犯人而能稱王。經歷世事很久,仍然可能會有犯法的危險,何況普通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
孝文帝曾在西郊處理事務,下詔讓用皇帝所乘的馬車接高允到西郊皇帝所在的板殿去觀看風景,忽然馬受驚狂奔,車翻人傷,傷及眼眉三處。孝文帝與馮太后派御醫攜藥前往護理治療,撫慰探望。負責駕車者將給予重罪,高允奏稱自己並未受大傷,乞請免了駕車人之罪。以前曾命令中黃門蘇興壽負責攙扶高允,曾經在下雪時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扶他的人都十分害怕、高允安慰勸勉他們,不讓上邊聞知此事。蘇興壽稱接待扶持高允共三年,沒有發現高允有過忿怒的臉色,對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晝夜手裡常常拿着書,翻看吟詠,對親友篤厚,對故舊思念,虛己待人,雖然地位高貴,但志向貧素淡泊,素來喜好音樂,每有歌唱人來為他歌舞演唱,他常常和着節拍而稱讚。又很相信佛家之學,經常安排齋飯請僧人講誦佛法,平生喜歡善行惡殺。生性又十分疏簡,從不妄加交遊。
顯祖平定青齊後,將其中有名望的大族之人遷移到代州。當時許多士人因流動遷移到這麼遠的地方,都饑寒交迫。遷來的人中,有許多是高允的妻族之人,都走到高允門前,高允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拿出來用來周濟他們,慰問周到,人們沒有不感謝他的仁厚的。高允又對這些遷移來的人根據不同才能上書請皇上任用。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剛歸順的人容易產生異心,高允說取材任能,不應當以此來壓抑委屈他們。
高允常對人言:“我任中書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太和十一年(487)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歲。高允去世前十天左右,略有不舒適,但仍不願臥床不起,呼請醫生飲用湯藥,出入行止,仍然吟詠不止。如此這樣多日,夜間去世,家人都沒察覺。去世後皇上下詔給絹一千匹,布二千匹,絹五百斤,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一千斛用做送葬之費。魏朝自初建國至此,存亡蒙賜賞的人沒有一個人有過這麼多,滿朝人都認為這是莫大之榮。將要下葬時,追贈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爵位如故,諡號為文,賜給命服一襲。
結語
高允信奉佛法,這對他的一生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仁愛積善的美德流芳千古。高允不畏懼觸犯龍顏,正義勸諫為民請命,造福一方百姓;面對生死大難,他臨危不懼,仗義直言營救數千人命;他注意禮教和推廣傳統文化,努力推行教育,教化一方民眾;他身居高位,卻清正廉潔,不謀私利,贏得世人的推崇;他執法評判行刑公平公正,內外稱讚。善的力量是巨大的,讀高允的傳記有如沐春風之感,感慨良多。
高允的事跡在史書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魏書》對高允傳記的書寫非常詳細。《魏書》中盛讚高允,“史臣曰:依仁遊藝,執義守哲,其司空高允乎?蹈危禍之機,抗雷電之氣,處死夷然,忘身濟物,卒悟明主,保己全身。自非體鄰知命,鑒照窮達,亦何能以若此?宜其光寵四世,終享百齡!有魏以來,斯人而已。僧裕學治有聞,聿修之義也。”
行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一時一事行善容易,一生一世行善不易。高允畢生行善積德,他的福澤深厚綿長。《菜根譚》上有言,“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世間的財富、地位和名聲,如果是通過品行和修養所得,那麼就像生長在山野的花草,自然會繁茂昌盛、綿延不斷。高允的事跡讓人深受啟發,人們當及時行善,一生行善,善心常在,雖然不圖回報,但是福澤一定是深厚的。“善惡報施,莫道竟無前世事;利名爭競,須知總有下場時。”富貴名利總有到頭時,只有美好的善行美德才會長流人間,影響深遠。“做個好人,心在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人生及時當行善,讓我們心存善念,努力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