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上來,幾乎成了資深潛水員了:)最近罈子裡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掃前幾個月的“陰霾”,又像一個真正的“兒童成長”論壇了。
最近的話題“早戀”,引發了很多同學的懷舊。其實只要是個正常人,沒有所謂的早戀恐怕反而奇怪的很!端看如何定義“早戀”了。按我說,用最寬泛的定義,“早戀”其實就是最早的“異性相吸”的感受和體驗。這樣說恐怕誰都不會否認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吧?
女兒兩年前讀一年級時就有過這種“早戀”經歷。據她說有個男孩 “crush on her”, 而這個男孩在班上是個很招女孩兒喜歡的孩子,個子高大,又很聰明。女兒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真實,但是至少我感覺得到她的那份“幸福感”。後來上二年級後,那孩子到了另一個班,也沒有上EPP (Extended Project Program,我們這裡的一種gifted program), 女兒沒有再提,這段“兩小無猜”也就“無疾而終”了:)。 如今三年級了,有了e-mail,她和班上的同學常常發信。放假前班上有個男孩常和她通信,有次還邀她去他家玩,那天正好是他家辦garage sale, 我把女兒送去時遠遠地就看見那孩子站在外面一幅滿心期盼的樣子,好像已經等了好一會兒了。然後還有一次也是邀女兒過去參加他們家的cook out,後來又說不行了,因為家裡不同意,可能是事先沒有和家裡商量就邀請別人,也有可能家裡有“防止早戀”的意圖:),誰知道美國人就沒有這種顧慮呢?不過我看得出來兩個孩子還真是互有好感。
由此我也常常想到自己兒時的那種朦朦朧朧的“早戀”經驗。記得讀一年級時,我們樓下有個漂亮活潑的女孩兒,我們是同班,上學放學偶爾會一起走。那孩子是個愛說話又會說話的,和我這個少言寡語的同學在一起,常常成了她說我聽,她生得一幅好嗓子,說話又快,所以說像銀鈴般一點不誇張。我們似乎有種互補:我成績比較好,可以幫她,她善於交流,可以讓我讓大家開心。印象很深的是玩捉迷藏時兩人躲在一起的那種刺激和快樂,有“這世界只有你和我”的感覺。不過小女孩兒是個“萬人迷”,慢慢地我們也就沒有再走近過了。不過後來中專又到了一起,但那時我覺得她好像是“走後門”進去的,關係變得很一般。學校有個高大英俊但又很像個孩子的男生和她好了,結了婚,據說現在在深圳,設計做得不錯。不過中專畢業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我姐姐有回見到她回來,說她樣子一點沒變,還是一張孩子臉,你說這人怎麼生的,怎麼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