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撰文,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該文認為,自50年代
末漢字改革以來,簡體字的不足日益暴露,青年人的古文化水平低,難與港台比肩,
因此呼籲兩種文字平行使用,讓時間來判斷孰優孰劣。
爭議隨之而來,反對方認為傳統文化並不一定非以繁體字為媒介,況且,如此
艱深的學問有專業人士足以,不需要人人皆通。
其實,知識界一直有繁體字存廢之爭,而這次的辯論則再次提醒人們對半個世
紀前的那場文字改革進行必要的反思
●呼籲方
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
作者:茅于軾
從1950年代末推廣簡體字以來,應該說,大大地節約了書寫的時間和勞動,產
生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兩種字體在閱讀方面並沒有什麼差別,看繁體字和看簡體
字是一樣的。但是在書寫上差別很大。
然而,當前計算機的使用範圍越來越擴大之後,書寫的機會減少了,簡體字的
優點就不明顯了。因為不論簡體字繁體字都是按一下按鈕,完全沒有區別,而簡體
字的不足卻越來越暴露出來。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文化和歷史的大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非常豐富。它們全
都是用繁體字保留下來的。近40年內地雖然在將文獻的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但是和所保留的全部文獻比起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於新一代青
年人不識繁體字,閱讀古文獻很困難,就不願意接近它們,結果使得中國偉大的古
文化和廣大人們相隔離。
相比之下,台灣的青年人了解古文化的程度就比大陸青年人的強,因為台灣的
青年人不存在這種困難。這樣下去再過幾十年這個差別很可能會越來越大,最後大
陸上或許只有專門研究古文化的人才懂得這些繁體字所記載的文化,其他人士都變
成了不懂傳統文化的“現代人”。
全世界講漢語的人超過講其他語言的人,包括英語。只不過中國人窮,雖然人
多,但勢不眾。結果計算機語言絕大部分都用英語。但是這種情況正在慢慢地起變
化。隨著中國人逐漸變富,使用計算機的人在迅速增加。照這樣下去,再有三十年,
全世界用計算機的人中可能中國人占了多數,那時候通用的計算機語言也會從英語
改為漢語。如果繁體字和簡體字仍然交叉混合使用,會妨礙計算機語言的中文化。
世界上還有幾千萬華僑,他們中用繁體字的人占多數。他們的方便也應該被注意到。
由於海峽兩岸分別使用簡體字和繁體字,文化交流便受到障礙。大陸出版的書
不能直接在台灣等地出售,台灣出版的書也不能在大陸出售。要想出版都要先改版,
造成很大的浪費。如果文字統一,可以節約大量改版成本。
因此,我建議在小學校中可以選讀繁體字,讓兩種文字平行使用。經過更長的
一段時間,考驗出孰優孰劣,再作定論。對這個建議還希望文字專家做一番研究,
列陳利弊得失,作更周到的思考。(2004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反對方
“小學選讀繁體字”值得商榷
作者:李清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近日發表一篇題為《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的文章。
茅先生認為,由於新一代青年人不識繁體字,閱讀古文獻很困難,從而使得我國
“偉大的古文化和廣大人們相隔離”。除此之外,茅先生還認為,繁體字和簡化字
並存,會妨礙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等等。為此,茅先生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
讓兩種文字“平行使用”,並用一定的時間來考察兩種文字的優劣,再作出(推行何
種文字的)定論(3月11日的《南方周末》)。
繁體字也不意味著等同於傳統文化。在仍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和台灣,如今越來
越多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漸“西方化”。而大陸青少年接觸港台的電腦遊戲、
流行歌曲等現代時尚元素,入目的也多是繁體字。不少每日使用簡化字的人,照樣
深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果分別用簡化字和用繁體字來閱讀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
詩,作品的文化意蘊對讀者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而傳統文化通過電影、電視等多
種方式植根民間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當中,但不一定要藉助繁體字作為媒介。
茅先生認為,新一代青年人不識繁體字,閱讀古文獻很困難。事實上,即使認
識繁體字,閱讀古文獻未嘗就容易。古文獻多用文言語法寫就,涉及的事物和觀點
與當代社會差異極大。古代的文人閱讀前朝文章都要通過注釋,遑論今天的一般大
眾?茅先生擔心大陸將來或許只有專門研究古文化的人才懂得“繁體字所記載的文
化”。其實,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獻浩如煙海,對於很多艱深的學問,
有專業人員去研究也就足夠了。
至於說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障礙的情況,實際上阻礙兩岸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
不僅僅是由於所用文字繁簡不同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