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同意凡人俗語對「身教」尤其是「自教」的看法,“不自教必失教”是很
淺顯同時也很沉重的道理。
「無言之教」非常重要或者說在今天也許是至為重要的,但這仍然不是兒女教
育的全部,所以中國人講「言傳身教」這句話,自有他深刻的道理。首先在東
方文化中「知」與「行」是一對體用、表里的概念,以知導行,以行求知,兩
者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對立的。「知行合一」正是中國人文思想中源遠流
長的實證精神,而「言傳身教」本質上也正是知行觀念在教育領域中的表達。
很顯然,言行不一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不能因此而把「言教」否定掉,而事
實上身教之身從何來?沒有「知」何以「行」?既使孩子受到很好的身教能夠
達到“與之俱化”的程度,也還是不能止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如
《弟子規》中所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
文、任己見、昧理真”。「知」、「行」的兩面壓鑄出「教化」這枚完整的金
幣而古人也正是把這種求知和踐行的一貫思想非常準確而清淅地注入到兒童教
育之中,對立的統一,辨證的實證,這樣的道理再講三千年它還是正確的。
從實踐上講,「言傳身教」又象是一架微妙的天秤。在「身教」這一端,受教
孩子的天生的固有條件,對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影響。因為是無言之教,對孩子
的個性,觀察和感受的敏銳性,內省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比如本來是很好
的身教,孩子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卻不能隨行而化的情形也是常有的。而在「言
傳」這一端,則又對傳教父母有更高的要求。因為言教本身是一種藝術,循循
善誘是言,而喋喋不休也是言,而只有善巧方便、因才施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
言教。以踐行作基礎,以藝術作手段,以真知為內容,所以言教難於身教。明
白這一點,我們就會選擇提升自己言教的水平而不是把言教踢出家門。更何況
我們都知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句話,於細微處「言傳身教」常常是非
常自然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地存在於我們對兒女的教導中,我們又為什麼一
定要按照西人的思維來拆解教化呢?
另外比較來講,身教立於言教之中,而言教的微言大義卻又超於身教之影的覆
蓋。否定言教的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否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身教只能告
訴孩子有限的直接經驗,而言傳則把整個世界展示在孩子面前。最後在結束這
個話題之前,我們還應該更現實一點,那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來度量身教和言教。
人間沒有完美無缺的言教,可那一位父母敢說自己的身教是完美的?我們每個
人一生都會緣遇無數的人,讀無數的書,可真正影響我們一生的往往只是一兩
個人、一兩本書而已。回顧人生來路,父母留在我們心中彌足珍貴的的話語也
許只有一兩句,而也就是為了這一兩句,我們是否應該對“洪水滔滔”心存感
激?在我們思考什麼是最有利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前,也許我們還有必要再換
一個視角,也許還有比這個問題更基本更重要的問題──在我們把快樂給與孩
子的同時,還應該把厚道和感恩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們心中。
一路寫來已經成了夜半歌聲,先打住了。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