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娟:愛是最好的答案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1年05月28日07:42:5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邱娟:愛是最好的答案
仲晉銳的第一部作品終於要出版了,從動筆寫作至結稿歷時一年的時間。作為媽媽,我每天見證了孩子高頻、高效、高腦速創作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從始至終可以用三個“一”字來形容:一往無前、一以貫之、一氣呵成。現在我還清晰的記得,孩子一年前發願寫書時的情景,當時正值新冠疫情高峰期,銳銳看到很多叔叔阿姨在第一線奉獻着自己,他對我說,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做些什麼。 正巧當時我們剛從法國旅學回來,因疫情轉機到海南小住數月。去法國前他就對拿破侖的人生產生了好奇和濃厚的興趣,法國旅學的經歷,更是增添了他對拿破侖的理解和同頻。我們全家在海南期間,他從網絡上查找了各種相關的資料,並列出了一個包含中英文各種版本書籍的清單,請我幫他購買。 那時的他完全浸潤在書的海洋里,時而感嘆,時而喝彩,時而查找英文單詞的含義,有一次竟然讀着讀着偷偷的蒙在被子裡哭了起來。我明白那是被命運觸動的眼淚,是對拿破侖人生遭際感同身受的理解。 之後,他在網絡上發表了十篇關於拿破侖的連載文章,隨着閱讀、寫作和思考的不斷深入,他說他找到了自己應該在疫情期間做的事情——以拿破侖的人生做案例寫一本書,目的是通過他的作品,向人們表達新時代少年對生命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 在接下來一年裡,幾乎每一個日夜,這位少年全然地進入了一種“創作流”的狀態。每每看到他筆耕不輟的身影,身為父母,我們保持着全然的信任,無條件的支持與陪伴着,不斷地從內心中升起對這個生命的“敬畏”。
邱娟與兒子在歐洲旅學 幾乎是每個深夜,凌晨的一兩點鍾,已經睡醒不知幾覺的我,看到客廳里的燈依然亮着,聽見噼里啪啦的鍵盤敲擊聲,十三歲的少年還處在寫作的心流狀態中,全身心投入他手頭的工作……而我,則在夢與醒之間切換着,從不時的催促兒子睡覺的疼愛,漸漸地轉化為對這個少年的尊重,以至於保持沉默不語且心生敬畏。 這樣的畫面一直持續了一整年,整個過程恢宏得象一部史詩,銳銳寫作坐的轉椅竟被坐出了一個深深的坑。我時常在心中感嘆,在這樣的時代,在如此清冷寂寞的夜晚,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才能讓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有如此巨大的動力和熱情呢?又是怎樣的靈感,讓他忘我地享受着這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呢?由於他對自己的作品保密,我一直保持信任與尊重,像對待十月懷胎一樣,對作品充滿期待和好奇,心中時不時地猜測,此時此刻少年的心中到底流敞着什麼呢? 有一次,兒子持續寫作,從中午到傍晚,落日的余暉照在他身上,他好像全身都在發着光。由於長時間坐着,我實在不忍心,就勸告他出去玩會兒吧,外面的天氣特別好。 他說,好的。 隨即起身走到院中,感嘆空氣真新鮮啊,可是,沒三分鍾又回到了座位上。 我說,怎麼不多玩一會兒呢,休息休息出去玩玩吧。 兒子說:媽媽,你不知道沉浸在寫作流里的感覺有多好! 接着又寫了起來⋯⋯ 我揣摩着,這句讓我感動的話,久久地回味着…… 作為最了解他的人,我知曉這決不是努力,努力是來自他人的角度和感受。就孩子自己而言,這是自然而然的展現,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體驗,就像在寒冬里綻放的花朵,人們往往會用“堅毅”來形容,但就花兒自己而言,一切是那樣的自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高級的教育方式不應當是對某人的思想和觀點進行機械的表面說教,而應該引導他們:通過對宇宙萬事萬物生發衰亡的認識,而照見自己;通過認識自己,來體悟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及真理。 我心中的“教育”,意味着父母要看到“生命”的偉大與神聖。教育要從孩子的內心深處開始,發掘並提煉出獨一無二的“那個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好像是一位農夫幫助與鼓勵每一顆種子,從種子開始發芽、生長,並開花結果的過程。同樣的,父母要幫助並鼓勵他的孩子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與夢想。而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相信”,還有“耐心”。 就像一個農夫守候莊稼的成長一樣,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當重視孩子們的信念、價值觀、心理、頭腦、情感、藝術修養、想象力、精神等這所有的層面,並從孩子身上發現、發掘他獨特的才華和價值,而並非把孩子當作是等待着被灌輸的空白。 在這個過程中,還具有一種生命的美好體驗:一個生命在認真地播撒另一個生命,一個生命藉由另一個生命開始萌芽綻放,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彼此照應,彼此滋養。所以這個時期,“飽含智慧與熱情的養育式陪伴”大於一切方法論,“蘊含相信與耐心的等待”是最長情的告白。就像農夫無需每天去檢查稻穀是否飽滿成熟,只需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其他的一切交給時間。 銳銳的成長就經歷了上面的過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銳銳一路成長的寫照。 用閱讀這條線索舉例來說,他的成長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閱讀能力的養成。由於我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注重經典內容的輸入,所以他對文字天生敏感,我並沒有單獨教他認識漢字,他兩歲便識近千字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三歲開始自主閱讀,五歲時他最愛讀的是一套名叫《瑪蒂娜》的書,書中描述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他是那麼嚮往自由與美好的山居生活,後來通過我們的努力,一步步將“瑪蒂娜式的生活”變成了他童年的真實經歷。六歲時的一趟旅行,讓他從此找到了一生的天命——成為智者,當時因為他對《富春山居圖》感興趣,所以我們一起去探訪黃公望故居,在那裡,他確定了他要為此奮斗一生的夢想與天命。 第二階段,閱讀熱情的建立。大概從七、八歲開始,他迷上了百科,先從各種帶有圖畫的書籍開始,帶着一股強大的動能,十歲時竟然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看完了,我當時也為之驚嘆不已。從他十歲那年,又“轉戰”各種文學作品,從國內作家的作品開始,如朱自清、琦君、老舍、汪曾祺……接下來,我們又一起游歷了十幾個國家,通過主題性的旅學,鏈接到了外國作家的作品。比如,去俄羅斯旅學,鏈接到了托爾斯泰、普希金;三次去英國造訪莎士比亞故居,在故居的小園中,與英國話劇演員同台上演英文話劇;兩次去希臘鏈接蘇格拉底,探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當年的學園;後來去了西班牙,又讀完了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還有法國旅學前閱讀的大、小仲馬、雨果、高乃依等作品……其間他的寫作能力慢慢地提升,去英國旅學後寫下的《一棵樹引發的心靈革命》刊登在《中國科學報》上。 隨着時間推移,十三歲的他閱讀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閱讀鏈網的初養成。從法國、荷蘭旅學回來後,銳銳的閱讀又開始“轉戰”人物傳記了,各種關於拿破侖和法國歷史的書這時派上了用場。他每次捧書閱讀時,我和他爸只聽得他一聲聲的感嘆,後來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拉着我講一段,講得我也被書中情節感動。就這樣從德國作家路德維希的《拿破侖傳》,鏈接到歌德,因為此書中提到了歌德對這位皇帝的評價與尊敬,其中記錄了拿破侖在談及幸福時刻,引用了《浮士德》中的一句“停留一下吧!你真美麗!”,引發了他的共鳴和感動,隨即展開了對歌德《浮士德》的閱讀。 在選擇譯文出版社時,選擇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兩個版本對看,發現原來每一位譯者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譯文風格,隨即他又產生了看原版的沖動。一位作者筆下的“拿破侖”不過癮,銳銳通過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對於拿破侖,他不能只停留在一個片面的角度,他要把所有能找到的版本都買來讀,這樣才能全方位審視一代梟雄的人生價值。就這樣,法國作家富迪埃《拿破侖傳》和英國作家安德魯·羅伯茨的《拿破侖大帝》……又出現在他的視野中。他那如飢似渴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那些厚如磚頭的內容,就算是成人也會望而生畏,何況是只有十三歲的孩子。但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這樣,一本本書很快被他吞噬消化了。在這個過程中,他曾幾次為之動容,看完後,給我分享:“媽媽,我覺得這世界上對我來說有三類書,一類讀不完就放下了,無趣無聊;一類是邊讀邊思考邊感嘆;還有一類是讀着讀着,你就蒙上被子大哭一場,哭過了再繼續讀!這本安德魯·羅伯茨的《拿破侖大帝》就是第三種!這是我的啟蒙書,我會因為他而寫作、翻譯!” 你能懂那種感動嗎?這種生命力量的爆發!就這樣,銳銳又買了同一作者的英文原版著作,當讀完前兩頁時,興奮地告訴我:媽媽,我覺得就我現在的英語水平,我也可以翻譯了,如果我來翻譯,一定會翻譯得更精彩。說完,又萬分感慨地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裡了。就這樣,銳銳的閱讀也慢慢地成鏈網式拉開,邁進了他自己說的“用閱讀讀出來一張人文地圖”的開始。他的生命通過閱讀,也不斷地改變着⋯⋯而時間,就是他的資本和財富。 而在這個過程中,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身份的不斷變化——扮演父母時,要做到相信、耐心、理解和支持,做孩子最大的靠山,不斷地發現與鼓勵;扮演朋友時,要學會感受、同頻、聆聽和交流,做孩子的最佳知己;扮演老師時,要給予關心、引導、榜樣和智慧,做孩子嚮往的引路人;扮演同伴時,要學着幽默、風趣、童真和打鬧,做“復歸於嬰兒”的純淨玩伴⋯⋯總之,教育,是靈魂相互碰撞、成長的過程,是精神在高處的相通、心心相印的一門偉大藝術。 在銳銳的整個教育過程中,我沒有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以一位敬畏生命的支持者身份,啟發並鼓勵他做自己,用我力所能及的幫助,去成就他走上自己的天命之路。就是這樣類似旁觀者的身份和心態,讓我平時保持着高度的理性母愛。正所謂是“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就現在的情況而言,我感到欣慰,因為我已經儘可能地做到了一個母親的極致。 “信任孩子”——是父母給一個生命最好的禮物!我想用我的親身實踐來告訴還處於焦慮中的家長們,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厲害千百倍!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最擅長的那件事,並引導他做到極致,成功會自動找上門來。 最後,由衷的希望,通過銳銳的作品和他的生命狀態,能夠讓更多的父母感受並知曉每一個孩子的獨一無二與不可替代;在敬畏中,照見且保護孩子的直覺感知能力;在靈動中,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智慧。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二戰中鮮為人知的美軍華裔女飛行員 | |
2017: | 文史漫談:積善仁愛 得以厚報(上) | |
2017: | 文史漫談:積善仁愛 得以厚報(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