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書與萬里路
點睛
我們常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雄厚的書本知識與豐富的社會經驗。有這兩個方面的完美結合,人生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但近代以降,國人看到鄰居的富足強大,興盛發達,便再也靜不下心來坐着讀書了,往往是未讀完十卷書,就想闖天下,撈世界。當然結果也就是混世界,這一混就是百年,而鄰居仍是遙遙領先,甚至漸行漸遠,幾乎望塵莫及了。
其實這種狀況自古就有,不只是近現代的專利;只是古時候還沒有形成一套“教育新理念”。顏子說:世上的人不管愚蠢還是聰明,都想結識的人多,見聞的事情廣,卻不肯讀書。這就像想吃飯卻懶於下廚房,想穿衣卻懶於裁縫製衣。而對於讀書的人來說,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認識了無數的人,見聞了無數的事;世事的成敗經驗、人生的好惡性格,固然都不在話下;整個天地都不能隱藏,連鬼神都不能隱身。
這兒說出了讀書的真諦!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可以由每個個體親自去從實踐中體驗發現而逐步積累,也可以在讀書過程中積累!如果由個體從實踐中體驗發現而積累,當然結交名人賢人就不失為一條好途徑。這在前面《慕賢》篇中已經有所議及。這裡我們重點思考的是通過讀書積累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就像我們讀《顏氏家訓》,就在與顏子推先生結交對話;讀《論語》,就是與孔夫子及他的弟子們結交對話;讀《史記》,就是與司馬遷及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秦皇漢武等明君賢臣們結交對話。這樣經歷的事,這樣結交的人,還不夠多嗎?書中的聖人、賢人、偉人們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還不夠豐富嗎?
顏子說,人們看到鄰居或親戚當中有出人頭地的人才,都要子弟欽慕崇尚而學習他,卻不知道學習古人的人生智慧,多麼短視啊!世人只看見騎馬披甲,長槍強弓,就說我能成為將軍;不知道當將軍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斷形勢,明鑑興亡的智慧才能。只知道上傳下達,收稅斂財,就說我能成為宰相;不知道當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風易俗,調節天地陰陽,推薦舉用賢才等學識氣度。只知道不貪污腐敗,辦事講求效率,就說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誠心待人,為人楷模,御民有術,止風滅火,消災兔難,化鴟為鳳,變惡為善的種種道理與辦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罰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說我能夠執法;不知道“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必追問而案情能夠明朗這樣的聰明才智。推廣到農民、商人、工人、小販,雜役、奴隸,釣魚的、殺豬賣肉的,餵牛、養羊的,他們中都有傑出明達之人,可以作為老師和榜樣,廣泛地向他們學習,沒有不利於事業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我們應該學習前人的經驗,旁人的經驗。處事雖然需要個體經驗,需要臨事急智,但更需要知識;這知識就是前人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現代人過分重視機變技巧,樂於重複建設式的親自“發現”與個體的體驗,忽略了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的學習,因此常常是孤陋寡聞。而且,從人生的發展歷程來看,少兒時期記憶力超強而理解力很弱,所以應該通過讀書來獲取前人的經驗為主。個體的經驗與機變技巧,雖說也應該從小訓練,但也應該只是作為讀書的輔助,決不能喧賓奪主。此時不指導督促少年兒童去猛讀“萬卷書”,熟讀經史子集,積聚前人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卻猴急急地把他們趕上“萬里路”,熱衷於讓他們在一覽無餘的白話文中去理解什麼微言大義,從人盡皆知的道理中發現什麼現象規律,白白浪費了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不說,豈不是也違背了你一向推崇的教育的客觀規律了麼!現代學校教育中的某些錯誤導向,嚴重地誤導了家庭教育,甚至某些“專家”還有什麼讀書會使人變蠢、熟讀飽含着人生智慧精華的經典會使孩子不合時宜等等謬論,使得一些家長不敢讓孩子讀一些經典與名著。這種太合時宜,極端功利,極端短視的市儈教育觀,實在太誤人子弟了。
因此,我們有理由明確地宣布:一個人,在少兒時期,就應該以“讀萬卷書”為主要任務;包括閱讀的質(熟讀甚至背誦)與閱讀的量(閱讀的篇數字數);當然也不能忘了讓他們聯繫身邊的實際進行思考,在“讀萬卷書”過程中力所能及地試干。待青春之後,才逐漸指導他們,甚至驅趕他們去實踐,去理解,去體驗,去“行萬里路”,去實踐書本上讀過的經驗與智慧;當然也不能忘了繼續讀書,在“行萬里路”的途中見縫插針地讀書。千萬不要反過來,倒行逆施,幼小時就搞什麼研究,而不讓他讀書;到青年了成人了,還不肯放手,還像老母雞似的,把他圈在自己的翅翼之下。
——《顏氏家訓》讀後感系列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