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擔任“臨時代課”華文教師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4年04月13日05:50:4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那天,我擔任“臨時代課”華文教師 李小萌
儘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023年7月2日只是平凡的一天,然而對我來說,它卻具有深遠的意義。三年前同一天,帶着一份不舍和無奈,我告別了耕耘了二十年的講台,踏上了新的征程。有趣的是,如今三年後的今天,我竟然重新站上了講台,成為了一名“臨時代課”的華文教師。 那一天清晨,我早早地起床,就像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一樣,提着滿載的行李箱,跨越城市去給我的學生上課。由於沒有固定的教室,每位來上中文課的老師都得自己背着投影儀,從一個教室轉移到另一個教室。我的行李箱裡裝滿了教材、教具以及教學設備。這些教師們,周末就奔波於各個地方,為在日本的華人兒童們提供教學服務。我曾在國際學校工作,那裡的上司,一位衣着精緻、敬業的韓國女校長,每天上班都拖着一隻箱子,當時我對此深感困惑。如今多年過去,我才明白那隻箱子的用途,裡面不僅裝着教材、教具,更是對這份職業的敬意! 到達教室後,我便開始忙碌地進行課前准備:調試投影儀、整理教材、校對名單……然後孩子們陸續走進教室…… 作為一名“代課教師”,我拿到的是現成的教材和課件。雖然按照流程把控課堂節奏完成教學任務並確保課堂安全是每位教師的職責,但我認為不僅如此。在准備這兩節課的過程中,我傾注了半個月的精心努力。我深思熟慮,思考如何通過我的課堂時間向這些孩子們傳遞中國的豐富內涵。 僅僅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來講,顯然無法滿足我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我們應當充分理解學生,深入研究教材,整理出自己的教學思路,並將自己的授課思路融入課程中。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深度體驗。 半個月的時間我充分了解了學生、熟悉了教材,整理出自己的授課思路並融入進課程之中。雖然這個過程給我帶來了不少壓力和挑戰,但每當我想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收獲滿滿的滿足表情,便深感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可以為他們展現一個更加生動、立體的中國。 早在半個月前,我便開始與班級的教師一起校對名單,請熟悉學生的許老師逐個念出每個孩子的名字給我聽,因為我擔心自己的發音有誤。於是我把每個學生的背景都記錄在名單上: “這個孩子中文好,曾在朗誦比賽中獲獎,有在中國學習的經驗……”; “這個孩子是中日家庭,不會說中文……”; “這兩個孩子是雙胞胎,一起在這間教室學習,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學習很努力,非常喜歡中文……”; “這個孩子已經上中學了,但是因為中文程度弱,目前只能和這些小孩子在一起學習……”; “這個孩子不喜歡中文,也不願意講中文,但是家長堅持讓他來學習,他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各種狀況……” 許老師一邊說着,我一邊記錄。這樣,我用整整半天的時間來了解這些學生。那時的許老師正在准備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雖然我不想打擾她,但她還是非常熱心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那一刻,我感覺我不是來代一節課,仿佛是要接班成為這個班級的班主任一樣! 熟悉了名單後,我開始研究教材。這套教材是面向海外華人的,每課內容的知識點都很多,難度不亞於國內的教材。如何讓學生在近2個小時內接受、消化這些知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對很多孩子來說中文只是第二語言,他們每天接觸中文的時間很有限,甚至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只有每周這2個小時的課程時間。 這是我第一次在這間教室授課,儘管我已經工作了二十年,但我的心情和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一樣,惴惴不安。我該如何通過授課讓學生收獲知識和感悟呢?在梳理教材之後,我開始研究教材和課件,試圖做出一些改變。但我不確定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是否適合這些學生,於是我打電話向在中國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朋友們請教。那段時間我打了許多電話,他們給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勵,讓我更有信心地走上了講台! 早晨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轉眼間就快到授課時間了!孩子們陸陸續續走進教室,顯然對我這個新教師充滿了好奇。我簡單地做了自我介紹後就開始了教學。 這節課的內容是一封信,而信中又恰巧是對北京的介紹。如何將這座我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城市、把它獨有的魅力展示給孩子們,成了我教學之外的更高目標。 在課前,基於我對學生們學習水平的了解,我這個“新”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我精簡了教學內容,更注重在情感和體驗方面引導學生,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激發他們識字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特別留意了朗讀方法。除了常規的朗讀,我還跟學生一起嘗試了接讀、填空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速地背誦課文。一旦完成背誦,那些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便可以舉一反三,造出更多的句子。 我還針對所有學生進行了有目的的分層教學。一節課結束後,每個孩子都興奮地收拾着書包,一邊收拾一邊復習:“中國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如此看來,我們不能低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接收能力。 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小插曲。那個不願意講中文的可愛小朋友,倔強地選擇不與我合作。我試圖引導他,可他卻和我反着來,儘管我想營造一個純中文的語言環境,可他始終不配合。但考慮到其他孩子也需要我的關注,我決定先安撫他,等課後和他再進行深入交流。 整節課下來,我逐漸發現這個小朋友的內心並非表現出的冷漠。作為獎勵,我准備了北京主題的彩色紙貼。我能看出,他非常渴望得到。在上課過程中,我表揚了那些回答問題精彩、書寫認真的學生,而他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渴望。 下課後,在徵求他媽媽的同意後,我決定留下來輔導他完成作業。我承諾,如果他能回答問題並朗讀課文,會有獎勵。他聽後立刻興奮起來,眼中閃爍着期待的光芒。我沒想到,在一對一的輔導下,他不僅能回答問題,還能在簡單的提示下流利地朗讀全文。他甚至主動向我道謝,那一刻,他媽媽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我在想,是不是我們太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美好呢?這種小插曲難道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實踐嗎?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鼓勵和因材施教在華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我們是孩子們的引路人,是他們的啟蒙老師,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引領學生,更是要激發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茁壯成長。作為一名“臨時”代課教師,我體驗到華文教師的不易與辛苦。就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教師,從接到任務之初的忐忑,到熟悉教材、熟悉學生,根據情況調整教學目標,分層教學……一步一步走來,我把臨時的事兒當成了工作去做,同時也收獲了孩子們的成長。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這是一次難忘的相逢!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