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有一千零一種理由活下去!
送交者: 嚴行 2006年07月25日16:20:0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蔣國兵自殺一事,激起了華人社區的巨大反響,引起人們議論紛紛。

蔣國兵的死因現在還並不清楚,也許永遠也清楚不了,這原因被他直接帶到天國去了。但是,不論這原因究竟是什麼,我想說: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堅強的活下去!

如果有一千個自殺的理由,那麼,就該有一千零一個理由活下去!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多倫多也同樣不相信。活下去並不容易,每一天都要掙扎,每一天都要與工作、與他人、與家庭、與自己爭戰。可這就是生活啊!

我也想過自殺,有好多次幾乎走到了自殺的邊緣,我也曾多次問我自己:為什麼活下去?這麼活下去有什麼意義?我,一個當年的文科教授,今天的打工者,四年多來每天上夜班:晚12點到早8點,在管工的監視下,做着辛苦的體力工作,掙微薄的小時工資。我一身是病,已經不年輕了,抬眼望,是一望無邊的打工的日子……。

雖然,我不能忘情與專業,餘暇之時,仍弄弄筆墨,但我知道,專業、校園、學術圈,已經是“失去的天堂”。

“活着,還是死去”——這個哈姆雷特的著名疑問,在我的心裡響了差不多整整五年!每一天,我都從這個問題中努力浮出水面,去打8小時工。

幾年來,到多倫多最廉價的商店,買最廉價的食品,把消費控到最低,終於攢出了一筆錢,貸款買了個condo TownHouse,一算賬,這幾年房子漲價的結果,把打工幾年的錢都漲進去了,等於白干!

唯一能安慰人心的多倫多夏季美景,也因油價高漲而望洋生嘆。好在,多倫多的藍天白雲依然無遮無攔,任我憑窗遠眺。

我現在打定了主意要活下去。

支持我活着的力量是什麼呢?

我想,首先,是我從人類一路掙扎的歷史中,看到了今天生活的美好。千百年來,人們生活的第一需求是溫飽。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當年的老知青。我的童年,一直到我從農村考上大學的七十年代末,人們的生活仍然是極其低水平的。今天,我們在多倫多的“苦難生活”,拿那時的眼光來看,已經是天堂了。我在想,我為什麼不滿足?我為什麼有那麼深沉的不幸感?

就是在今天,在陡然闊起來了的中國,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有無數赤貧的窮人,過着十分悲慘的日子,他們的生活毫無保障,他們的痛苦無人過問!——要知道,三、四十年代,還有一批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為社會平等而呼籲,還有共產黨以解放窮人為口號奮鬥。現在,中國的窮人早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而他們和我是同樣的人!我抱怨不已的生活,正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這樣看,讓人稱羨的生活和讓人痛苦的生活,其實是同一個東西。有多少人鑽門打洞想擁有我正想以自殺來放棄的生活?

我看過很多遍電影《辛德勒名單》,那裡面,猶太人為了生存而全力以赴,生存本身就成了目的,什麼尊嚴、身份、平等、自由……,統統是奢侈品。影片最後,這些劫後餘生的猶太人,終於走到了燦爛的陽光下。我相信,走出那段歷史的猶太人,誰都不會自殺。因為他們曾為生存付出過最高代價,他們知道活着的意義一定高於死去的意義!

我還想,我為什麼有那麼深的苦難感?它來自於哪裡?我最後看到,這東西叫“自負”。知識分子的自我意識比大眾更強。他們首先把自己定位在“精英”階層。然後把“精英”理解為文化上高於大眾(其實正如魯迅所言“博學家多淺,專門家多悖”,知識分子只是某方面有專長罷了),見識上也一定高於大眾(其實也不然,美國的陪審員選擇時往往淘汰掉自我感覺良好的知識分子,專門請普通人來當——這其中大有深意),生活上也應當高於大眾(憑什麼?就憑多讀了些書麼?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結果,一旦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就認為社會不公,就感到懷才不遇。

這麼想過之後,我就想,我憑什麼一定要生活在上層?一定要能爬到俯瞰芸芸眾生的位置才覺得自己不委屈?老百姓過這種日子就應該,就正常,我過這日子,就得直着脖子叫苦?

再說,對知識分子打工,也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從傳統教育觀上看,讀書求學,從原始意義上講,是追求對知識的認識,是一種精神需求,至於“學而優則富”,則是“副產品”。現代社會教育走向市場化,走向實用化,也走向世俗化,於是,今天,人們把讀書學習當成改變身份,改變身價,改變生活水平的目的。這與古時人們讀書的用意,已經南轅北轍了。有學生問歐幾里德學幾何有什麼“好處”,歐幾里德立即讓僕人拿幾個小錢打發他走人,因為這學生想從學習幾何中獲取實利。知識由“道”而“器”,是今天的現實。當年古希臘人強調“愛智”,今天的現代人眼睛盯着的是錢。而我,就是一個未能免俗者。

我作為一名文科學者,讀書研究思考是自己的專業追求,能與職業掛鈎當然好,不能,只要追求心仍在,依然能夠進行,職業和興趣,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加拿大的奧運運動員,上了場,他可能是長跑或舉重的選手,下了場,他可能是推銷員或經理。他的職業是用來維生的,他的興趣是他所愛好的。這是這個社會的情形。知識分子也是同樣。不能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得把他供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在加拿大,知識分子打工沒什麼不正常,倒是中國社會把知識分子慣壞了,慣了一身毛病。到了加拿大後,就像再也得不到糖吃了的孩子,撒潑打滾地哭鬧。不信,換了中國農民來試試,哪個中國農民不歡天喜地?你知識分子憑什麼比農民高貴?!

難道一定當上多倫多的教授或是獲得了讓人聞聲起敬的職位就幸福了?我知道其實不然。哈佛醫學院的高知們在高度競爭中,曾有過醜態百出的表演,他們內心並不快樂。何以見得有了體面的工作,有了中產階級的生活,就算是幸福在握?

當然,也有人想自殺的因素很堂皇正大:人類危機,環境惡化,人心不古,種族歧視,地球變暖,前景絕望,末日來臨……。我想,這些也是現實,杞人憂天並不無道理。不過,從人類長期的歷史來看,哪一個時期不是思想家眼中的末日?人類永遠是在“末日”的危言中一天天走過來的。面對文明發展對古老美德的衝擊,老子莊子曾大呼“絕聖棄智”;面對資本主義初期猙獰喋血的現狀,馬克思曾批判它“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面對現代社會的全面擴張,尼采大叫“上帝死了”;而後現代哲學家更進一步地叫道,上帝死了之後,殺死上帝的那個人也死了!最後,當代哲學家乾脆說,這個死掉了的人,已經成了“碎片”!看看眼下這個小小寰球的現實吧,哪個人不是“碎片”化生存?

是的,我們已經成了碎片,我們被社會切割成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功用,不同的角色,我們失去了很多。我們每個人在享受着現代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被深深地傷害着。我們為了省下洗衣的力氣,買了洗衣機,然後又用比洗衣更大的力氣去打工,來付買洗衣機的錢。我們現在的物質水平,使多數人的生活都比慈禧太后更好,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盡的痛苦。而且,這痛苦非常真實,非常具體。

是啊,正如叔本華所言,人生是痛苦的,人將在“痛苦”和“厭倦”中擺動。不滿足則痛苦,滿足則厭倦。

那麼,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明天” 在哪裡?蔣國兵棄生而去,他就永遠失去了他的明天。焉知他永遠等待不來他希望的工作?焉知他留下的兩個孩子,不會有一天才華驚世?焉知不會有一個讓他倍感溫馨幸福的日子等着他品味、感恩?這一切都有可能。他的死,讓這美好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了。多麼可惜、可嘆!

兩百多年前,滿是泥沼荒野的多倫多,現在是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嚮往之地;當年付出了“人頭稅”的早期華人移民,曾在加拿大做過最苦的苦工,現在,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了健康穩定的生活,加拿大華人聯合會共同主席伍卓生就是一個例子。傅雷自殺了,他永遠不知道他的兒子傅聰已經譽滿世界;鄧小平不死,他在自己的晚年再創輝煌。

生命是上帝創造的奇蹟。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曾經有過今後還將會有許多奇蹟。只有活下去,才能一一領略。

人生就像登山,苦、累,是免不了的。但是,還有許多值得你承受,值得你付出的風景。據說,在歐洲阿爾卑斯山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刻着:慢慢走啊,欣賞啊。
朋友們,讓我們都努力認真地活下去吧,慢慢走啊,欣賞啊。誰知道將能看到什麼樣的人生風光呢?(嚴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Edison:我是個14歲的中學生,我說幾句
2005: 天才--孺子可教也
2004: 老舍的教子觀 
2004: 有了小孩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