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 brought up to be Me(2)不優秀的恥辱感 |
送交者: 小悟空 2006年10月31日15:07:3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I'm so brought up to be Me (2) ——目標是優秀&不優秀的恥辱感
父親和母親都可算是他們那一輩人中的佼佼者,父親才思敏銳,母親勤懇堅強。他們不但是自家兄弟姐妹中最出眾的,也是年輕時眾多同學/同志中最出眾的。做最好的,做到最好,可以說是他們半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信條,或者說是經驗。當然,對於父親這個書生為官的人來說,優秀、上進、自我提高更是基於一整套的儒家道德。可想而知,他們對於我最大的期望便是做個優秀的、上進的人。其實這也毫無疑問的是很多父母的願望。 父母把我培養成優秀而上進的人的願望,讓我從小沒少受益。除了着力教育培養外,也踐行身教。從和父母一起生活做事當中,學會了像父親那樣去觀察,閱讀,思考和分析,也學會了像母親那樣勤勞的作家務,不輕易放棄,相信努力是比聰明更重要的品質。回憶他們對我的影響,首先進入大腦的是他們自己的行為。父母也會給我講各種道理,但我相信那些道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聽到過。 優秀,在我的腦子裡從來都是一個毫無疑問應該做到的東西。父母看我的自豪感,和談到別人家不優秀的孩子是的絲絲的鄙夷,都讓我覺得優秀才是正常的,不優秀——則是可恥的。父母和其他長輩把我同別的孩子做比較時,我也從會因為自己的優秀而頗感自豪。 很幸運,上高中以前,我從來沒有過任何“不優秀”的經歷。上高中後第一次發現自己只居於班裡的“中上游”,第一次遭遇學習困難的時候,我感到了極大的恐慌。現在老大不小的了,當然明白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從模糊到清晰、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是很正常的,但十幾歲第一次經歷思考上的challenge的時候,的確恐慌得很。那時候也不怎麼敢和父母說,害怕他們的責怪,也害怕他們的鼓勵。 父親是個暴躁脾氣,加上自己非常聰明,特別接受不了別人笨,甚至是不聰明。兩三歲的時候父親教我說日語,我學得快的時候,他非常高興,我的進度一旦慢一點,他便會吹鬍子瞪眼。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一馬虎把3的平方算成了6,爸爸問我兩次我都沒反應過來,於是他老人家暴怒,獅吼着問我“3的平方到底是幾!!!”我恐懼中死活反應不過來了,於是挨了好久的罵。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期都會有幾次父親要檢查我的作文本。一篇篇讀過之後再點評。他老人家的點評比老師的評語可精彩得多了,但每次被父親點評作文卻是我現在想起來都哆嗦的恐怖經歷。因為他的標準是——不寫得文采飛揚就簡直糟糕透頂。所以每一次點評,都是前面2分鐘聽他總結文章的可取之處,後面將近一個小時聽他的批評和諷刺。 不優秀,我是絕對不敢的。甚至不能輕鬆的做到優秀,也是不夠聰明不夠有資質的表現。而不優秀,即便有着其他讓人尊重的品質比如努力執著,那也和優秀的人不是一個檔次了。 當我遇到什麼challenge的時候,父母會鼓勵我說:我的女兒是最優秀的,我的女兒很厲害,一定行,沒問題。 以前我受到的challenge相對於自己的能力來說都是很小的,他們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我更有信心,於是信心會make a big difference。但是上了高中以後的這一次不一樣了,我心裡帶着對不優秀的深深的恐懼,不用試也知道這種鼓勵只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我不能輕易的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我是不是不優秀了?——這個傻問題,在當時是巨大的恐懼和恥辱感。我就帶着這個壓力度過了半年的時間,直到期末考試發現自己仍然排在名次表上的“第一集團”。 上大學以後回想起那半年裡經常胸悶,經常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好幾天沒笑了,才反應過來那時候是抑鬱了。 認為自己理所應當應該比別人優秀,這可能的確是個應該被懲罰的心理。從小培養起來的這個心理,陪伴着我一直到了大學,到了海外,也陪着我經歷了更多的心理感受。 一度我的表現平平,手低但眼卻仍然很高,估計那時候難免有人覺得我討厭。眼高手低,達不成自己期望的目標,就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表現出煩躁,鬱悶,尖酸刻薄,偏執等等的毛病。只不過當時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只知道生活狀態不順心,後來換了很好的環境,就被周圍那些謙遜而有實力的人以實際行動給教育過來了。 但做不到優秀就會感到不安,卻已經成了沉澱在神經里的反應。這些年生活在challenging的環境裡,常年的精神緊張,惶恐不安,時而要痛苦一場,小小的崩潰一下再重啟。雖然可以自嘲一下,放鬆一下,來調整狀態,但看看那些沒有我這種psychology,能自然而豁達地面對或快或慢的進展的同學同事,真是打從心眼裡羨慕。 父母有時候說我似乎心思太重,叫我不要那麼大的壓力,輕鬆面對,因為我是最出色的。我聽了不知道該怎麼回復才好。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