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你,樂得你一蹦幾尺高,翻了多少個跟斗啊?西遊記上可沒說孫大聖懂邏輯啊!
嘿嘿。
為什麼說學孔子是樂以忘憂的必要條件呢?首先學孔子不是指孔子這個人,而是一
類人格的代稱,是個「類」的概念,就比如古人講,人人可成堯舜,也是指泛,指
聖人境界,不是特指。你連類的概念都沒有,泛指、特指都分不清,還談什麼邏輯
呢?
再看看這個必要條件,學孔子就是學習一種健康人格,你學到了,就可以樂以忘憂,
那一類憂而不樂(注意了:這又是類的概念,指由於自身人格缺失而產生的)也就
隨之消失了。心能轉物,則同如來啊!
可是問題在哪裡呢?為什麼不說充分必要條件呢?這個就是照鏡子的問題了,看看
自己學得象不象?比如吧咱小悟空,象不象孫大聖呢?我覺得有幾分,但還差很遠,
一翻跟斗就看出來了,嘿嘿。更何況學成邯禪學步、東施效顰也是常有的,師傅領
進門,修行在個人,對吧?宰予晝寢,夫子也得罵他不成器,朽木不可雕呢。
現在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兒了吧?問題多了去了!嘿嘿。放你一馬,直接跳到你的
結論上來吧。必要條件是泛指,要特指裡面還有一層IF ELSE推論呢。比如顏回“一
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把這個泛指的必要條件,
轉成了特指的充分必要條件了。回不改其樂,是不是樂而忘憂呢?
人人學孔子能學到象顏回那樣,也就是“學習的結果最最理想化”,那就一定能夠
樂以忘憂了,怎麼會得出“不一定能樂以忘憂”的謬見呢?小悟空這勇敢的一跳,
撲了個嘴啃泥,邏輯呢?當然也就早跑到爪窪國去了。
最後人格不健全,當然不可能樂而忘憂了。這也還是個類的概念,也就是我上個帖
子所說的“根據抑鬱症和生存境遇、生活壓力有關的看法,作者在第一段指出抑鬱
症也和人的心理平衡能力有關,而心理平衡能力則和人的修養、人格、世界觀有關。”
的這個前提。我們總不能把“此間樂,不思蜀”的阿斗兒,也拿來充數,否則那就變
成無憂而樂,樂乎其樂,不亦樂乎了。
最後抄兩句小悟空“邏輯學”金句,奉為晨昏三省的座佑銘:“嚴肅地說,我覺得
邏輯還是很重要的,不然耽誤思考。對你這麼愛思考的人來說,這是很要命的事情。”
好好看看盒子親自解釋的邏輯
http://bbs2.creaders.net/child/messages/15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