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些因為自己短視沒教孩子中文,現在後悔得腸子都青了的人爭論沒什麼意思.他們錯過了,就想多拉幾個墊背的,大家別上當,看點實用的.
對海外中文教育的一點看法(ZT)
常常聽到海外中國父母無奈地嘆息孩子對中文學習的厭倦及至放棄。在海外中國人的家庭聚會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和父母用英語說話,而父母用中文或半中文回答。如果拿一本“貝貝”中文書請“中國孩子”(權且這麼稱呼)讀一讀,十有八九是讀不出來的。最近去一所小學的圖書館幫忙,在往書架上放書的過程中,旁聽了圖書館裡的一堂讀書課。老師在給三年級的學生讀一本關於中國家庭的書,其中有一些非常簡單的中文字,如“爺爺”,“男孩”等,當老師問在坐的中國孩子們是什麼意思時,只有一個孩子吱吱嗚嗚了幾聲,其他中國孩子都和英語家庭的孩子一樣愣在那裡。當老師根據書上內容談到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時,用詢問的口吻徵求中國孩子們的意見,可是沒有一個中國孩子參與任何討論。我在書架後面暗暗地心痛不已。痛定思痛,不免藉此一角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寶貴資源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或者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音樂家的孩子大多數學了音樂,或者有較高的音樂鑑賞能力;畫家的孩子大都學了作畫,或者對藝術有相當的理解力。我們這些中國孩子的父母大都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就拿我們所居住社區的中國人家庭來說,放眼一望,最低學位是碩士,和住在中科院大院的感覺差不多。這些家長的中文水平應該在80%的中國人之上,即使不能達到舞文弄墨的水平,至少可以達到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如果在中國鄉村,一定可以作小學甚至中學教師,在海外,一定能作外國人的中文老師。退一步說,我們即使達不到教中文的水平,我們的孩子所擁有的口語環境也是無予倫比的,大部分孩子在五歲以前都具有90%的中文聽說能力,口語詞彙量相當於非中文母語的人三年到五年的口語學習水平---這就是我們擁有的寶貴資源。這樣的寶貴資源是無數英語家庭望塵莫及的,是他們花數千美元請教師,花無數時間苦讀練習也換不來的。
而當中國家長給孩子在課外增加才藝課如鋼琴、體育、繪畫時,有許多中國家長把中文學習放在與其它才藝同等重視程度,甚至靠後的位置。我認為這一點是造成孩子最終失去中文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以為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為孩子選擇課外才藝學習時,應該優先考慮中文。為什麼呢?這要從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的目的和目標說起。關於這個問題我問了一些家長,大部分說學習才藝的目的並不是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畫家, 只是想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鍛煉孩子的意志;甚至有的說是為了不讓孩子瞎玩兒,浪費時間;有的只是看見別人的孩子學,怕自己的孩子耽誤了對不住他們,所以就趨之若鶩。那麼學習中文的動力和目的又是什麼呢?有人說是萬一將來中國強大了,中文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學習中文可以”預防萬一“,這是個說得過去但很勉強的理由,因為是“萬一”,所以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不可能,實際上對家長和孩子根本形不成學習的動力;有人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要說中國話,這個理由也勉強,因為世界越來越小,中國人未必必須說中國話,因此也是可有可無;有人說是為了擴大將來尋找職業的可能性,雖然功利實用但還是可有可無,因為誰都不知道將來孩子會找什麼樣的職業。在這些動力下學中文,必然結果就是”流產“。
我認為學中文與學其它才藝對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培養是異曲同工的, 而中文學習有更多的價值。原因如下:1. 在培養孩子的智力方面: 孩子在學校里大部分時間接受“左腦訓練”. 中文是象形文字,像鋼琴和繪畫一樣,可以鍛煉右腦, 極大地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使左右腦發展平衡。(參考http://www.funderstanding.com/right_left_brain.cfm )。由於中文涉及到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背景,如人文、地理、歷史以及與西方全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等,對孩子的大腦開發比其它才藝更加全面; 2. 在擴大孩子的心胸和眼界方面: 學習每一種才藝都會打開一個嶄新的、更加豐富的心靈世界。對多元文化和歷史的學習,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以致成人後看問題的角度更高更寬,對待人生的態度更坦然自若,生活和生命經歷更豐滿有厚度;至少可以降低患青春期憂鬱症的幾率;3.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國家庭有着其它家庭望塵莫及的中文學習寶貴資源, 家長是隨叫隨到的中文老師。在目的和目標與學其它才藝都一致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把孩子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中文學習上,實在是上策。
二。海外學中文要“搶時間”
從我的觀察,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孩子都去周末的中文學校,周間做家庭作業。看起來運轉正常,卻是一個極其稀鬆拖拉的戰線, 實際上是打一場必敗的仗。我們都學過外語,知道語言不是數理化,學會了公式就能自如運用。語言是需要靠直覺、情景和重複的,是要產生感情共鳴的。國內的孩子天天泡在中文的環境裡,並且沒有其它語言的“干擾”,仍然需要花整個小學六年才達到基本的中文水平。我們這些可憐的海外孩子們,生活在英語的海洋里,學中文的時間只有周末兩小時,回家讓他們做半個小時作業,而且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畫(寫)字。當他們已經閱讀英文小說的時候同時卻在讀中文兒歌和狼來了的故事,他們失去了幾乎所有語言學習的必需條件(直覺、情景和重複),我們怎麼能抱怨他們沒有學好呢?所以,我認為在海外學習中文一定要“搶時間”。就是在孩子具備中文優勢的時候把識字量提高到與其英文閱讀同等的程度,使孩子的中文閱讀內容滿足他(她)感情和興趣的需要,使中文學習堅持下來。
那麼可以搶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這段時間很短,就是四歲到小學三年級前。為什麼呢?1。我們前面說過,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孩子在五歲前都具備了90%的中文聽說能力,他們的思維是用中文的,甚至可以是英文和中文自由交替的。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優勢,而不是讓它白白失去。但太早開始系統的中文學習對孩子的身心壓力較大,而且四歲以前,孩子的認知範圍比較窄,達不到學習語言需要的知識面。但家長可以注意日常的發音和語法要正規準確,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聽力和語感。四歲以後或者五歲左右,孩子的知識面大增,可以用語言表達很多情景和感情,而且,這時候是孩子形象思維大大超過邏輯思維的時期,中文是形象文字,孩子把一個個中文字當成圖片,很容易就認住了。那為什麼把識字的過程拖到三年級以後就有些晚了呢?因為那時他們已經在小學的英文環境裡浸泡了兩年,原來在家裡打好的中文聽說功底幾乎消失貽盡。他們在朋友中和生活里已經完全用英文思維和表達。學校里又極力強調英文閱讀,他們已經能獨立閱讀中長篇小說並從那裡獲得感情和興趣的滿足。如果用傳統的海外中文教學方法去學習“貝貝”語言,會讓他們產生極大的反感和牴觸。所以,我的建議是緊緊抓住四歲或五歲到三年級這一段時間,特別是學前班(大部分只上半天學)的時間,這時候他的認知很豐富又沒有學業的壓力,是難得的機會。甚至不惜放棄或推後鋼琴或其他才藝的學習。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中文學好了,將來英語會受影響。我認為大可不必。語言不是邏輯性記憶,不會互相排斥,相反會互相促進。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很容易學習多種語言,而且越學越容易。
那麼,怎樣才算達到”一定程度“呢?首先是提高識字量。據統計,成人讀物常用字在2500左右,達到這個識字量就達到了成人的閱讀水平,再加上寫作運用, 中文就過關了。現在我所知道的有極快速識字,比如二個月識字到2000字,三個月識字到4000字。我個人認為學中文不能單純增加識字量,而要配合兒童的心理和知識面發展,只認識字而沒有生活的經歷和理解力,最後也要忘掉或錯誤理解。但識字戰線拖的太長,又會跟不上孩子的成長。我贊同在三年級前識字量達到2000-2500字,相當於中國小學畢業水平。這其中包括同步閱讀和重複記憶的時間,三年級以後一直到高中進入大量閱讀和應用寫作階段,用來鞏固和理解所學的漢字,並增加文化的厚度。目標是高中以後能達到並保持聽說讀寫的中文水平。
用什麼教材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呢?其實任何現存的中文教材都可以,只是把節奏調整一下。中文學校用的馬立平教材、濟南大學教材都是很系統的教材,有很好的配套閱讀和練習,印刷質量也很精美。我目前用來教我五歲的兒子的教材是《中華字經》,因為這是我目前所知道的基本符合我的設想的教學材料。(參考:http://www.welearnchinese.com/)。我喜歡這套教材的原因是:1.使用韻律課文;這一點對兒童非常重要,四字一行非常適合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停頓和喘氣的節奏,且能幫助孩子正音,而且容易記憶,韻律文是所有文體中記憶時間最長的;2.不用 “貝貝”語言,使孩子不至於產生年齡和閱讀的不平衡;3. 目標明確,容易統計。課本將各級字用不同顏色寫出,使家長自定目標。比如我在三年級以前的目標就是一、二、三級字,因字經沒有重複字,很容易邊教邊統計目前的識字量, 以便決定下一步的教學進程和方法(是複習還是學新字)。我所不喜歡的方面有:有些字過於偏,幾乎無法對兒童講解。有些課文三級以下的字占的很少,但為了認其中幾個字又不得不通讀那些難解難認的字,覺得很浪費孩子的時間。有些內容過於時代性,如中國近年的事件和評論,對孩子講不清楚也沒有永久記憶的價值。但文化不是會計學,一些看起來暫時不懂或沒有用的字和內容仍然可以達到增加文化厚度的作用。只是我們現代人喜歡凡事精打細算,其實往往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用《聖經》的話來說就是:“凡事都互相效力。” 沒有無用的學習。每一種教材都不是完美的,又都是有其長處的, 自己還可以根據孩子和個人的興趣編寫或改寫課本。
三 趣味教學之必須
這幾個月帶兒子參加了一個初級音樂班,是一位老音樂教師在家裡教學。我驚奇地發現原來鋼琴課還可以這麼有趣。想起我女兒小時候在中國學鋼琴,小小四五歲的孩子就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好象音樂的殿堂神聖得高不可攀,非得用鮮血和生命才能換來似的,搞得我們父母在家裡也跟孩子急吃白咧的。而這位美國老師在故事和想象中把孩子們帶到了樂理知識中,比如她把音樂描述成一個大蛋糕,最重要的原料是曲調、節奏和感情,孩子們七嘴八舌又加雞蛋、又加糖。她把音符講成一個個小人物,各自找到自己的家。她用小松鼠從樹上跳上跳下來告訴孩子鍵盤的排列順序。家長和孩子一起跳舞、玩音樂遊戲,一個小時的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計劃。我欽佩這樣的老師並決心向人家學習。我們教不好小孩子是因為我們沒有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而不是他們沒有我們的意志力。本來學知識就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且必須是有動力的,動力是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保證。我們中國人(很不想這麼說)往往把學知識做為一件苦差使, 以功利為目的和動力,所以都是被動地學習,教出來的學生自然也不會有創造性。
恐怕有的家長看到需要 “搶時間”就立刻開始行動,並且讓孩子“頭懸梁,椎刺股”,最後導致孩子身心受到摧殘而以失敗告終。所以我極力強調要“興趣教學”。興趣教學聽起來容易,其實遠比“嚴肅教學”難的多。為了要激發孩子的興趣,家長需要有高度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作家長的很容易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不如別的某某孩子專心等等,其實在我的經歷中,90%是因為教學方法沒有吸引力,另10%是因為孩子累了或餓了,或要上廁所。家長的愛可以產生出極大的創造力,連我自己都為自己的各種招兒數吃驚了。我除了使用字卡,拼詞,造句外(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8872e01009k3y.html),還做了桌上遊戲(board game),撲克遊戲,計算機遊戲等,反正是絞盡腦汁讓小傢伙上鈎。另外,一定不要閉門造車,要和有關的家長和老師保持聯繫和交流,要學會給予才能更多的得到。在教我兒子學《中華字經》時,前四課只要用《中華字經》提供的基本教學方法和遊戲就夠了,可後來幾課孩子就開始產生厭煩情緒,“觸礁了!”, 我立即向其他家長求援 (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8872e01009ysp.html),經過幾位家長和老師點撥鼓勵,我就又“陽光燦爛”了(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8872e0100a514.html)。總之,要和孩子“傻玩兒”,把認字當成是親子時間的副產品。有時候給孩子一點物質刺激也是符合教育心理學的(參考“Dare to disipline" by James C. Dobson), 比如念一個字吃一顆葡萄,記住一行吃一塊糖,或者複習一百個字買一盒POKEMON卡,學完一冊開慶祝會發獎等。連我們成人都需要從老闆或配偶得到肯定,為什麼我們要苛求孩子“無欲而剛”呢?
四. 堅持就是勝利
學中文需要製造語言情景和大量的重複練習。家長要每天安排出半個小時以上讓孩子複習記憶所學的單詞,剩餘的時間學習新單詞。複習的方法很多,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到一些。為了增加孩子的聽力,我們家定了麒麟電視的兒童樂園,裡面有大量的現代中國動畫片和連續劇,說話非常標準規範,內容趣味豐富極了,當我做別的事時,就把孩子”扔“給中文電視, 以此練習中文語感和聽力。以前很限制他看電視,現在這種時候我就偷着樂。周末早上和爸爸媽媽一起賴床的時候,就和他讀朋友給的中國小學一年級課本。他認識的字他讀,他不認識的字我讀,即使有的字他學過但忘了,也不責備他,因為目的是讓他泛讀。每天晚上睡覺前他要求講故事,我們就“練嘴”, 他最喜歡恐龍和鯊魚的中文書,我們就玩”你喜歡它嗎?“的遊戲,當看到一個鯊魚或恐龍時,孩子念出名字,然後說: “我(不)喜歡它。” 媽媽問:“為什麼呢?”孩子說:“因為他的皮膚很漂亮”, “因為他很兇猛”…… 孩子說的語法或發音不對,家長要糾正。不管用什麼方法,每天至少要在中文中浸泡一次,而且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時候很忙,也要放下其它的事,保證這半個小時,哪怕就是在買東西的路上,其實這樣可以“強迫”我們和孩子有親子交流,我們往往忙於其它事情而忽視了和孩子的交流,或者找不出什麼可以共同交流的,認字遊戲使家長和孩子都得到滿足,孩子因為和家長一起遊戲會產生安全感。但千萬注意不要製造中文的海洋,所有時間都 “投機鑽營”,讓孩子反感。
五. 能不能丟卒保車?
《中華字經》與現有的中文學校教材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七歲前不學寫字, 這也是我贊同的方面之一。每當我看見中國孩子爬在桌上一筆一畫地“描”字就感覺不對勁,這樣把本來就少的中文複習時間占了一大半,大大減少了閱讀的時間和識字速度。對海外孩子而言,寫字起到的負作用遠大於正作用。從教我兒子發現,孩子記字根本就不是靠筆畫記的,而是記住了字的整體形狀,讓孩子把一個完整的記憶破壞後再組合起來是非常不明智的。其實寫字在實用中文中變得越來越不必要。我自己現在就很少寫字。中文輸入法的出現大大增加了文字信息的交流量,寫中文字幾乎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對聽、說、讀都達不到基本要求的海外中國孩子來說,寫字是一種奢侈的要求。因此,我極力推崇把學“寫“中國字換成學“打”中國字。在達到一定識字量以後,開始學習拼音並同時學輸入法,這樣孩子們很快就可以進入寫作階段,對鞏固識字量和運用中文有事倍功半的效果。這也可算是“丟卒保車”之策吧。但在大環境沒有統一的情況下,我不敢貌然讓我兒子走這一步,那樣會在中文統一考試中吃虧。所以我大聲疾呼,希望外界能及早採納這種設想, 不要再耽誤孩子們了。
“救救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