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是一個在浙江留學不到兩年的外國學生表演的音樂詩歌。日前,“夢行浙江——外國留學生中華才藝展”於浙江理工大學舉行,來自全省20多所高校的留學生共同演繹了濃濃的中華情結。留學生們標準的普通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準理解,贏得了陣陣掌聲。在讚嘆和佩服之餘,的確也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老外學漢語,並且學得非常好,當然是好事。有人曾指出,語言和經濟騰飛成正相關,經濟越發展,語言的魅力就越突出。隨着愈來愈多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和生活,對中國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深入,相互之間就更為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這些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與老外的漢語越來越流利相對應,卻是“大學生漢語水平愈來愈堪憂”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無言的諷刺”。“天個一方、走頭無路、懸梁刺骨”……你見過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成語嗎?不久前,在鄭州某高校文科類專業的語文摸底考試中,就多次在學生答卷中出現這樣的成語。油畫大師陳丹青曾經說:“現在的大學生中文水平已經相當可怕”,原因是“就連遞上來的紙條都錯別字連篇”。
漢語對於國人的重要意義毋庸贅言,很多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卻日漸使人覺得“可怕”,其中既有“百字申請書出現28個錯別字”的荒唐,也有“漢語言文字大賽上敗給留學生隊”的尷尬。遺憾的是,與英語教學的貫穿始終相比,漢語教學在進入大學階段之後,除卻一些文科專業外已經基本取消,有的也是名不副實。於是,在大學生紛紛將主要精力用來學習英語的同時,用在漢語學習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大學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日漸冷漠,這無疑是一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曾幾何時,我們需要到外國的圖書館去收集和複印有關中國的資料,我們價值連城的文物成了國外博物館的展品,我們也對韓國要拿“中秋節”申遺心有不平……許多文化和文明的象徵和符號因為各種原因而“流落海外”。對於漢語而言,如若現在的狀況不加以改善,恐怕“向外國人學漢語”的尷尬就並非是純粹的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