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幸福人生講座(八十):問問題的存心特別重要
送交者: rainbow 2009年07月03日16:26:4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幸福人生講座(八十):問問題的存心特別重要
    2005-10-19 16:25:00, 蔡禮旭, 1961, 0/2197, 原創 , (0)
     要先有博學,才能進入審問,為什麼?
      

  我們學習的次第,要依照《三字經》說的「小學終,至四書」來學習,當我們確確實實是老實聽聖賢人教誨,那你的學習就能夠事半功倍。

  博學是求學問的第一個重點,接下來第二個是審問。要先有博學,才能進入審問,為什麼?當他有所學習他才知道聖賢學問的綱領在哪,他才能順着這個道理來詢問、來發問。也由於他有學了,他才知道在做的過程會出現哪些狀況,他會進而「心有疑,隨札記」,然後再來請教。

    所以要有學才來問,學問學問,學了之後再問。現在人不是,還沒學,問題一堆。所以我們常常面對一些朋友,他一來好象要給你考試一樣,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問。然後你每一次在回答他的問題,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說:蔡老師,好,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然後我們又很專注的回答他的問題,回答還沒到一半,他說:好,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他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其實他還沒學,根本不知道聖賢的存心,聖賢的學問,而且他打從心底不相信聖賢學問可以學,聖賢學問可以真正在現在的社會用上去。他內心這個信心沒起來,他就想假如我把你問倒了,就代表我的想法是對的,所以就一題一題發出來叫你對招。這樣的心態,再怎麼問也不能問出學問的厚度出來,所以問問題的存心特別重要。

  問問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現在很多人問問題,都問一些會認同他想法的人,他去問他,這樣的心態好不好?不好,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很怕聽真話,一聽真話心臟受不了,所以就喜歡去問一些可能會贊同他意見,然後他心裡又自己安慰自己,你看別人也是這麼想,所以我這麼想也沒錯。

  有一次很早我有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一個女性,打來之後哭哭啼啼,就講到她先生一些很惡劣的情況。講完之後,我看她情緒比較有發泄完了,我接着就跟她說:我們為人處事別人對不對是其次,我自己有沒有做對才是重點。假如先生錯了,我也跟着錯,那我跟他是一般見識,我哪還有資格在這裡說他!你先生不對是他沒受過教育,你自己要做對才有資格講他。所以你現在要思考的是現在你為人母的本分應該做什麼?現在你為人妻、為人媳婦的本分應該先做到什麼?當一個人心定在他的本分,他就不會氣憤,也不會胡思亂想一大堆。我這話一講完,我這個朋友就說,她說:蔡老師,你跟我其它的女朋友講的都不一樣。因為她問我以前已經去問過二、三個朋友了,這二、三個朋友都告訴她,非常的時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你看這一些朋友不知道給了她多少很激烈的手段。

  我們說人家問你問題,你可不能亂答,到時候給人家答錯了,誤了人家一生,人家一輩子都找你,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現在人輕易的就教人家:這樣的人算了。我們就有一個朋友他就是勸他朋友離婚,結果一離,雙方後悔,他自己也很難受。很多事有時候無法挽回,一輩子都會很不安。所以夫妻之間我們一定要抓住勸合不勸離,而且真正幫助朋友不是去煽風點火,真正幫助朋友是要讓他看到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能夠有所成長。當一個人有所成長,那他一輩子是受益。所以我們被人家問的時候,一定要循着這個主軸,就是處處引導他修身,處處引導他反省自己的這一個主軸,去給人家提意見。

  所以你要有學了之後,你才知道如何去發問。而在問的當中,我們一定要以至誠恭敬的心去領受老師的教誨。當然你要問也要問對人,所以我們剛剛說的選擇一個好的老師,你要從有沒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有沒有存心仁厚、謙恭的態度,這些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是有道德之人。「問」,你確定哪一個人的話可以相信,你就聽他的話去做,你不要又問一大堆人。有沒有這個情況?有,你問很多,到最後你自己聽都聽雜了,甚至於有一些家裡人的問題到處跟人家問,問到最後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家有問題。這些做法都不理智,會陷自己進入一個更困難的狀況,到時候你先生說你把我的糗事都告訴多少人,他愈不能原諒你。

  所以問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來問。問好之後,你要好好的去思考,我們說「慎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中國近代史的討論結束了麼?
2008: 從“仁”到“和”:《論語》和《道德經
2005: 說花錢
2005: 孩子學用錢可分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