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雖小,勿私藏」。小孩子有時候還分辨不出來這個東西都是有主人的,他一看到喜歡就就拿,我們就會告訴他,你假如拿了別人東西,讓人家對你失去信任,以後還有沒有人要借你東西?還有沒有人要跟你做朋友?有時候在講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講故事,因為孩子他的思考還沒有辦法很抽象,故事比較具體讓他去感受。我們就會跟孩子講,有一個孩子因為有一次偷了人家東西,所以所有的人就給他貼了一個卷標,給他蓋一個章「小偷」。有一次他到同學家去玩,結果同學家的錢不見了,諸位小朋友,同學會想到誰?說是他偷的,隔天就當着所有的同學說:我們家的錢,你給我還回來。他是百口莫辯。而這一個朋友這一輩子都記住,他被人家誤會,被人家侮辱。
所以絕對「凡取與,貴分曉」,誰的東西絕對不能給人家私自拿來用,那我接着也會跟小朋友說,公物也不能拿。我會問他們說:學校裡面這一張桌子是誰的?諸位朋友是誰的?小孩會說:校長買的。那我們接着引導孩子去思考,所以其實很多常識都在生活當中,您可以遇到機會就好好引導。那校長買的,那這個錢是誰給校長的?他們會說:那是政府給校長的。那政府的錢又從哪裡來的?這個他們就不一定會答得出來,我們說就是你爸爸媽媽納稅出來的。因為整個社會是互助的團體,我們享受整個國家這麼多的建設,這麼多的福利,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要一起為這個國家社會付出,所以就要納稅。那納稅的人有多少?他們說有十三億,或者說有十幾億。我說沒這麼多,你們有納稅嗎?說有納稅的是已經有賺錢的才是納稅人,所以我們保守估計納稅的人有四億人,所以這一張桌子是誰的?四億人的。你拿了公物你欠多少人?四億人。我跟小朋友說你欠四億人,做牛做馬你都還不完,所以任何公物絕對不能拿,縱使只是一支筆,一張紙,你都要公私分明。所以這也是對他們從小對公物的一種恭敬之心,有恭敬心才能夠廉潔有守。
「親所好,力為具」,時時想着要做好讓父母歡喜,這也是對父母的恭敬。「親所惡,謹為去」,父母不歡喜我們所養成的一些壞習慣,我們趕快把它改掉。雖然是對父母恭敬,事實上也是對自己的恭敬。「身有傷,貽親憂」,所以對自己的身體要恭敬。
「德有傷,貽親羞」,所以我們的道德行為有不妥之處,都可能讓父母蒙羞。對父母恭敬,絕對不能做出讓父母蒙羞之事。這都是對父母落實恭敬,就不是高談闊論,要落到實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