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痛
中國有太多的婦女因宮頸糜爛、子宮肌瘤等所謂的婦科疾病而挨刀
記者:袁玥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0年第2期 封面)
“宮頸糜爛到底是個什麼病?到底該怎麼治?”劉文最近對這個問題非常疑
惑。
劉文幾個月前自己去婦科,結果被查出中度宮頸糜爛,搞得她接連幾天都心
神不寧。她看着那張電子陰道鏡檢查照出來的彩色片子,宮頸口一片猩紅,還有
血,真是太嚇人了。
劉文選擇去一家私營女子醫院進行治療。她受到熱情接待,醫生告訴她,宮
頸糜爛意味着宮頸炎症的存在,長期炎症刺激會帶來很多危害,可能引起不孕,
更嚴重的是可能誘發宮頸癌。劉文聽了點點頭,這和她在網上查到的資料說法一
樣,“據說有宮頸糜爛者的人得宮頸癌的發病率比沒有宮頸糜爛的人要高得多。”
劉文對此十分緊張。
醫生提出,要治療宮頸糜爛可以採用藥物、微波、激光和冷凍的方法,主要
就是採用各種方法破壞糜爛面的柱狀上皮,使其壞死、脫落,以便於長出新的鱗
狀上皮。醫生表示如果劉文生過孩子,並且合併有一些其他病症,甚至可以考慮
錐切,就是在宮頸的部位像削蘋果那樣削掉一層,這種治療是最徹底的。
對劉文這樣未婚、未生育的年輕女子,醫生建議先用藥物,後期根據複查結
果,可以再用激光進行物理治療,效果會很好。劉文對這樣的治療方案非常信服,
於是花大價錢買了進口的藥。複查時醫生告訴她已經好了很多,宮頸糜爛已經轉
為輕度,不必做物理治療了,繼續堅持上藥就行。劉文對此很高興。
可前不久單位體檢做婦科檢查的時候,她卻忽然聽體檢醫生對幾乎所有女人
都說有輕度宮頸糜爛,而且跟幾乎所有女人都說輕度宮頸糜爛不用治療,這讓她
大為驚異。
“如果根本不用治療,那我做的那些都是什麼?”劉文想到了一個詞——過
度醫療。
宮頸糜爛不是病
“宮頸糜爛不是病!”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最早在博客中公開表達
這樣的觀點。
作為病理科醫生,紀小龍每天的工作就是檢查醫生從病人身上取下來的標本。
他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他每個星期只會遇到幾個手術切下來的子宮標本,
一般不超過十個;而近10年來,切下來的子宮一年比一年多,一個星期就有幾十
個。這些標本醫院規定要保留一個月才能扔掉,紀小龍經常要為找塑料桶裝標本
而發愁,還要為找房間放這些標本而犯難。“難道中國婦女這十幾年來子宮疾病
增加了這麼多嗎?難道這些子宮就該切除嗎?回答是‘No’。因素固然多種,其
中主要的一個是誇大了‘宮頸糜爛’!”他在博客中寫道。
紀小龍告訴記者,“宮頸糜爛”這個醫學名詞大概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最
早是因為觀察到宮頸發紅,像皮膚濕疹、糜爛一樣,於是就這麼叫起來,然後便
沿用下來。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糜爛,而是宮頸口外部的鱗狀上皮和宮頸內側
的柱狀上皮的交界處在激素影響下發生的位移,由於柱狀上皮較薄,當柱狀上皮
顯露較多時就會露出下層的血管,顏色發紅。只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常女
性都會有。
醫學上甚至還發現在剛出生的小女嬰當中也大約有1/3會出現“宮頸糜爛”。
紀小龍說,剛出生的女嬰哪裡會有宮頸傷害呢,這其實就是母親在懷孕時體內激
素水平增高而影響到了女嬰的子宮頸!出生離開了母體以後,新生女嬰的這種糜
爛也就自行消退了。而絕經以後的女性也不存在宮頸糜爛。這充分說明了所謂宮
頸糜爛是由激素引起的。
由於宮頸糜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紀小龍指出,對宮頸糜爛的治療、尤
其是手術切除的治療就有過度醫療之嫌。從90年代開始,對宮頸糜爛的手術治療
越來越多。“這是基於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就是醫院的盈利性問題。這是根本。
HPV(人乳頭狀病毒)的出現是宮頸糜爛被過度醫療的另一個背景。”紀小龍解
釋說,HPV感染是發生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而宮頸的鱗柱上皮交界處正是最容易
受到HPV感染的溫床,因此很多人便把宮頸糜爛和宮頸癌聯繫起來,而跳過了其
中最關鍵的“HPV感染”環節。很多時候在根本沒有檢查是否存在HPV感染的情況
下,醫生便把針對HPV的各種治療方法用在了治療宮頸糜爛上。“只要打着HPV旗
號,誰也不能說你錯啊,問題在這兒。”紀小龍認為這是在偷換概念。
落後的教科書
然而一個縣級醫院的婦科主治醫師對此提出異議。她指出,根據婦產科學的
教科書,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病理表現,只要見到宮頸糜爛就意味着有
炎症發生,就需要治療,消除糜爛面。他們一直是按照教科書這樣操作的,不治
療才是對病人不負責任。
“但如果教科書是錯的呢?”一位筆名為“白衣咸飯”、在某大學附屬醫院
任職的主任醫師說。“由於所謂的宮頸糜爛的肉眼所見,跟早期子宮頸癌差不多,
這成為一些不良醫生嚇唬患者的不二法門。”
2008年,最新的第七版五年制的《婦產科學》出版,在宮頸炎症一章中第一
次採用了新的概念,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代;取
消宮頸炎的急性、慢性之分,也不再將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等現象都
歸納為慢性宮頸炎的病理類型。
“這幾個病理類型,本科時考了很多次,後來我給學生出題,也是基本每次
都考。”有醫生在專業醫學網站“丁香園”的婦產科板塊發帖說。由於與以往教
科書,包括2005年出版的第六版的五年制《婦產科學》都內容迥異,這樣的改變
使很多婦科醫生感到不知所措。
對此白衣咸飯認為這都是中國“錯誤百出”的教科書惹的禍。他指出,實際
上歐美國家的婦產科教科書早在十幾年前已經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改稱
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認為它不是病理改變,而屬於宮頸生理變化。
“中國把教科書當金科玉律,不管對錯一打官司就照教科書來,使得很多人
本來知道國外的先進觀念和方法,但在臨床上也不敢操作,因為一旦有糾紛是以
國內的教科書為準,而不以國外的。”
按照目前的概念,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柯表示,宮頸糜
爛只是一個症狀學描述,而不是一個臨床診斷,醫生所要做的是根據這個症狀來
判斷它究竟是與宮頸病變有關,還是只是由於激素變化導致的。對於後者,醫生
會通過詢問月經周期來判斷,完全不需治療。對於有性生活的婦女,原則上每年
都必須做一次宮頸細胞檢查,看有沒有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有條件的最好加
查高危性HPV。對於有懷疑的病變,可以在陰道鏡指導下做組織學診斷,確認問
題的嚴重程度。但是很多民營醫院,把陰道鏡作為一種生財之道,藉助鏡下那血
紅血紅的顏色,恐嚇患者。
出現癌前病變也不用着急,因為宮頸癌在變成癌之前,一般要經過10年的過
程,在早期有大約60%的人可以自愈,因此只需每年進行宮頸癌篩查,而後期則
可以通過宮頸錐形切除來阻斷癌細胞的擴散。“這是現在臨床上處理腫瘤唯一的
辦法。”黃柯說。
更多的“切除”
只憑肉眼所見的宮頸糜爛就對患者進行治療,包括上藥或物理方式,都屬於
過度醫療的範疇。與紀小龍的指責相呼應,白衣咸飯也曾經撰文稱中國一度打着
宮頸癌的旗號對女性的宮頸糜爛治療得太多、切得太多,“到醫院裡預約切除宮
頸的婦女幾乎要排隊。”很多私立醫院靠這個掙錢,不少公立醫院也昧着良心做
起了這項生意。
“對宮頸進行物理治療,包括錐切,對病人來說損害並不大,兩周左右那裡
就會長好了。但問題是這些治療是不是有必要?”北醫三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熊
光武指出。
與宮頸糜爛相似,子宮肌瘤也是婦科中公認容易被過度醫療的項目。有位不
願透露姓名的婦產科專家表示,30%~35%的育齡期婦女都有子宮肌瘤,基本上都
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手術有着明確的指征,比如出血、有壓迫感、或者瘤子長得
太快,懷疑有惡性病變的可能等。“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是不需要手術的,”這
位專家表示,“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不需要手術的都被做了手術,這就是過度
醫療。而這種過度醫療在民營醫院、地方醫院的概率不低。”
有時候,患者會因為恐懼而主動要求切除子宮,但由於子宮肌瘤發生癌變的
可能性很低,不能為了預防幾率很小的癌變就對某一個器官進行預防性切除,這
是沒必要的。“不能說害怕得癌就把某個器官給切掉。”這位專家說。
子宮肌瘤依賴於激素,因此停經以後通常會縮小,“可是很多子宮切下來送
到我這兒來一看,那個肌瘤已經都‘枯萎’了,這還切下來幹嘛?”紀小龍說。
“任何多餘的創傷都是有壞處的。這違反了醫學上的不傷害原則。”
對於是否有醫院通過切除子宮肌瘤來盈利,熊光武表示在大城市的三級甲等
醫院這種情況應該很少出現,因為管理嚴格,手術價格也不高。“小醫院、民營
醫院可能這方面情況嚴重一些。他們也是在求生活。”熊光武表示,這些小醫院
的醫生必須完成這個量才能拿到工資和獎金,“為了生存沒有辦法。”
而紀小龍則表示,在這樣的體制背景下,由於信息不對稱,“病人要想通過
自己的力量避免過度醫療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