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ZT 切莫忽視孩兒心
送交者: lifter 2003年12月12日07:50:29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華  夏  文  摘
【教育縱橫】

               切莫忽視孩兒心

                ·樓 蘭·

  如何與孩子溝通,是家長時常疑惑的一個問題。新移民家長來到海外後,由於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要指導孩子更覺得困難,甚至有時都無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很多有關孩子和家長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司空見慣,細究起來卻具有典型教育意義,或許會給家長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在有代表性的教育孩子和親子交流例子中,往往不可簡單地以“成功”或“失敗”,“優秀”或“差勁”之類的單一標準去評論當事人,因為這些孩子和成人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都具有多面性的經歷,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無是處。我們應通過他們的故事找出值得學習的經驗,或者應該借鑑的教訓。

  林木是我朋友的兒子。他的父母是我在中國上大學時的同學,後來都留在母校工作,孩子也一直在該重點大學的附小附中讀書,從小受到很好教育。

  數年前,林木的父親獲得到美國一所頂尖大學任訪問學者的機會,因而有機會協同妻、子同來。我在美國見到林木時,他已經長成一個英俊少年。他和許多剛來美國的孩子一樣,不管原先在國內學習多麼優秀,要想適應美國學校的學習,都要付出很大代價闖過語言和文化差異關。

  林木先進了一家有中英雙語計劃的初中,幾個月後,他升入了高中。高中沒有特定的雙語輔導,在環境逼迫下,聰明的孩子還是可以儘快趕上課程的。當然在此期間,林木的父親為輔導兒子學習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並不是所有剛來美國的中國家長都能做到這點的,因為有些家長或者自己也無法勝任英語或科學的挑戰,或者沒有這份時間。

  靠了學校、家長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林木逐漸適應了美國的學校,除了學習成績提高很快之外,還展現了藝術天份。他從小就具有音樂天賦,在中國時就學習彈吉他而且長進非常之快。乃至國內的啟蒙老師都認為無法勝任繼續指導他了,因為吉他是國外傳入的西方樂器,雖然現代中國已很流行吉他彈唱或伴奏,但尚找不出真正出色的古典吉他演奏家。而林木學的就是彈奏經典吉他曲。父母此次帶他來美國的目的之一,也是因為這裡有更好的音樂教學環境,希望孩子能得到高手指點。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獲得美國吉他老師指導後,林木的技藝果然突飛猛進,到美國僅僅一年時間,他就在新英格蘭地區學生古典吉他比賽中獲得了中學組第一名。在高中他是校樂隊的主力,不僅會彈奏多種樂器,還會作曲,很受師生們歡迎。

  來美國不到兩年,林木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學校里的好學生,音樂造詣獲得栽培和展示,在學校也交了朋友。父母為孩子的成績感到自豪,覺得帶孩子來美國真是明智之舉,卻沒有預料到孩子心中還會有什麼苦惱和不滿。

  正當林木闖過了過渡期的困難,開始適應和喜歡美國的生活和學習之時,父母卻決定移民加拿大。對於許多華人留學生學者和新移民來說,遷移流轉是不得已的謀生之舉。但在家長們為了自己也是孩子的前途來安排一切時,卻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想法。

  有一天,高中的護士打電話找到林木的父親,請他趕快去學校。父親以為孩子得了急病。到學校後,護士解釋說,孩子生理上沒毛病,只是精神上出了點問題。這更把父親嚇了一跳,要是孩子得了“精神病”,不是比身體上鬧點毛病還要命嗎?

  原來那天林木本來應與一位老師有約,但他沒有到場,老師找到他時,發現那個大男孩正在掉眼淚。問起緣由,孩子說因為家裡很快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他心裡捨不得離開這裡,所以最近一直情緒不好,晚上睡不着覺,連與老師的會見都忘記了。

  受過心理學教育的美國老師馬上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所以通知了學校的心理諮詢輔導員和護士。輔導員與林木談過後,發現問題還不很簡單,便打電話請來一位專業心理醫生。

  當父親來到學校時,兒子就正在和那位心理醫生單獨談話。醫生將自己的名片給了孩子,告訴他任何時候都可以打電話來聊天,而且無需通報給家長,還警告家長不要追問孩子與醫生講過什麼。學校護士也帶着命令語氣對家長說,在搬家去加拿大之前,一定要帶孩子去作身體全面檢查和心理診治。還建議對這樣的少年,最好找位較年輕的男性心理醫生。

  當林木的父母與我講起此事時,我感到很受震動。此事應該為許多華人家長敲響警鐘。在我們看來,林木當時並沒有什麼嚴重問題,仍然是個很正常的孩子,也就忽視了他心理上的需要。而美國的教師和醫護人員遇到此類情況卻如臨大敵,嚴肅認真地來處理,如果家長不照其指示為孩子治療,人家能告你忽視或虐待罪。

  美國的專業教育及醫護人員並非小題大做,正是許多真實事例告訴他們對此類情況必需及早防治。但中國家長則往往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業成績(智商),卻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感情需要(情商)。

  林木的父母此時才回憶起,在孩子來美國之前,就因為不願離開熟悉的中國學校和好朋友而鬧過一陣情緒。但那時別人根本沒在意,中國老師同學和親友們還對即將要去美國的孩子羨慕得不得了,人人都向他祝賀,他心裡卻更加痛苦,但別人反而以為他是裝蒜。林木的個性雖然開朗健談,卻是個比較敏感重感情友誼的孩子,將要離開朋友還得不到信任,對正處在青春發育心理成長期的少年來說是很殘酷的雙重打擊。可惜的是,當時他的家長和中國的老師們都根本沒意識到這會給孩子心靈上留下什麼樣的隱患。

  我這時也記起,林木來美國不久,在雙語中學曾寫過一篇中文作文。在這篇以《假如我也將失去光明》為題的三千字長文中,他以著名的盲聾女性海倫·凱勒為榜樣,闡述了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中的坎坷。當時他的雙語老師都不相信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能寫出如此富有深刻哲理的文章。我那時還任職媒體,也覺得那文章寫得很好並在報上轉載過。

  然而,那時我們這些老師、家長、長輩們,都只顧稱讚孩子的文章好,卻沒有重視文中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之後回想起來,林木當時在作文中已經明白地表示了他來到美國這個陌生環境後的巨大失落感。他在文章中形容來美國前後的日子,就如同雙目失明的海倫在黑暗中摸索一般,雖然他以海倫為榜樣,終於闖過的人生艱難的時刻而“重見光明”,但這一段經歷對一個還處在身體和心理成熟期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我和他的父母深感慚愧的是,作為長輩和家長,我們居然沒能及早發現孩子如此明顯的內心苦惱!據說美國的心理專家就是通過寫字撰文、描圖繪畫等來了解診治對象的心態,而我們華人家長卻缺乏這種專業水平。甚至在孩子長篇大論地論述了自己的暗淡情緒之後,我們都沒能體諒他的心事,反而還津津樂道他的文章多麼出色。我們大人常以為孩子們聽到誇獎都會快樂,但實際並不然,尤其在林木這樣的處境,他試圖通過文字的表述來得到大人們的理解和關懷,而非吹捧和表揚。

  由於孩子來美國之初的內心苦惱沒有被及時發覺,而在他剛剛熟悉了環境並開始交了朋友之時,家長又決定移民搬家,這對林木的打擊更大。而且使他更加不滿的是,家長在決定移民加國這樣的大事時,並沒事先徵求過他的意見,甚至在生米煮成熟飯之後,都沒有好好向他解釋前因後果,似乎孩子就應該絕對聽從家長的決定。這是引起孩子思想情緒的根本原因。

  像林木這樣的高中生其實已經很懂事,完全可以與大人一起共商大事,然而,許多中國家長仍然把他們當孩子看。這其中也反映出中美教育觀念的差異。美國人對待孩子,是從小把他們當大人對待,哪怕小孩子還不懂事,家長老師或長輩都要對他們耐心解釋遇到的事情,而不能瞎編個故事或原因去唬騙他們。而中國家長對待子女,往往是到他們成年了,還把他們當孩子看,因此總覺得家長能作主的事就無需與他們商量。

  中國的傳統觀念,如父道尊嚴、家長作風、服從長輩等,仍或多或少地影響着海外華人。許多中華傳統強調尊重和禮貌,但多半是單向性的。“尊老愛幼”的美德,即小輩應尊重長輩(帶有畏懼、服從的味道),而長輩則應愛護小輩(體現着施捨、恩惠)。這公式能否逆轉或雙向劃等於號?即無論老少都要彼此尊重和愛護。恐怕並非所有中國人都能作到這點。

  例如在舉家搬遷、給孩子轉學、大人換工作、父母離婚再婚、家中有人重病或遇到大難等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的大事上,家長沒有事先通報及徵求孩子的意見,實際上就是沒把他們當大人看待,是不尊重他們。哪怕孩子的意見不見得能起決定作用,事先徵詢了他們的看法或對他們作出解釋也會使他們感到未被遺忘。

  我曾問自己的孩子,是否聽林木說起過對又要搬家到人地兩生的加拿大有何不滿,估計年齡相近的孩子們會交流得多些。我女兒說她確實聽說過,林木不高興去加拿大,因為他好不容易在美國剛交了朋友;但他更不高興的是家長不告訴他,雖然他早就通過聽大人們談話知道了家長的移民計劃,但家長好像從來沒認真地正面通知他。

  我又問女兒是否開導勸慰過林木,她說:“我告訴他不必介意,大人們做事從來如此,我的家長想幹什麼就從來不事先告訴我。”

  孩子的話噎得我半天不知說什麼。不注意徵求孩子的意見,的確是我們華人家長的通病。我的孩子幼年來美,早就成長得很美國化。我們家長原先覺得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挺好,她從來不纏着我們家長,遇事沒徵求她的意見也沒見她鬧情緒,很讓我們省心。但誰知這是培養了另外一種性格偏差,使她對許多事情都“不介意”了。她像不少在美國長大的孩子一樣,有句口頭禪:“WHO CARES!”對什麼事都無所謂。因為我們大人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孩子們幹嘛要介意我們?當家長的應該明白,是我們大人的不正確方式誤導了孩子的行為性格。

  林木的故事告訴我們,家長應該時常聽聽孩子的意見與看法,隨時了解他們的心事。林木的父母和許多華人家長一樣,為培養孩子花費了極多心血,也付出了很高代價。他們放棄了國內大學的教授和系領導地位,很大程度是為了讓孩子能到國外接受良好的音樂培訓和高等教育,林木在這些方面也確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然而,因為家長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沒在重大事件上聽取他的意見,使孩子對家長並不見得領情。

  這種例子恐怕在華人家庭中不算少見,我聽過一些孩子抱怨說:家長一廂情願讓他們學這練那,試圖讓他們才學兼備、比賽獲獎、上名牌學校等等,但都只不過想以孩子的成績為家長的面子增光。而有多少孩子自己真的“介意”這些榮譽?對孩子們來說,更需要的是關懷、理解、友誼和快樂。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經歷着生理心理重要轉變期的挑戰,荷爾蒙的變化會使他們情緒失控、多愁善感、或憂慮或暴躁或逆反。這就是TEENAGER們向來難對付的原因。如果家長們不理解孩子此時的情感需要,反而對變得討人嫌了的孩子多加斥責或聽之任之,會對孩子的正常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後果可能波及孩子一生。

  在青春期遷居異國或遠離家長的孩子,更經受着身體和環境雙重巨大變化的折磨,他們承擔的精神壓力比不太懂事的幼兒和已經成熟的大人都要沉重得多。如果家長們打算帶孩子來海外,並有可能選擇時間的話,最好避開這段青春期年齡段。當然許多情況下,孩子不得不在這階段出國,那麼家長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去關注他們。家長們在對孩子的學業才藝提希望加壓力的時候,也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恤他們心理成長的需要,才有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如果因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使本來很好的孩子心理成長發生偏差,難道家長們不會遺憾終生嗎?

  林木當年那段經歷,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對他日後的全面成長不無好處。

  一方面因為林木是個本質很好的孩子,聰明好學,通情達理,性格也健康開朗,所以暫時的感情失落並沒有給他造成永久創傷,反而因在關鍵時刻獲得及時指導使他的心理素質得以加強,在青春期為他上了重要一課。他很快適應了加拿大的高中生活,後來就讀於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學,不僅學習優秀,處世能力也不錯,在公司實習時很有人緣,甚至幫因經濟不景氣而失業的老爸聯繫了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也因為林木的父母屬於開明又善於學習新事物的家長,在發現問題後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了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在初到加拿大需要安頓、定居、求職、謀生的艱難時刻,家長都沒有再忽視孩子的心思與意見,而是全家分享甘苦。到了孩子該上大學時,更充分尊重他自己對學校及專業的興趣與選擇。

  看到孩子健康成長,林木的家長在欣慰之餘,至今仍然感謝美國學校具有專業素質的老師和心理教育專家,他們的及時發覺不僅幫助孩子防患於未然,也教育了家長,使當父母的心理素質也有所加強。許多中國人愛面子,有的家長們生怕孩子接受心理輔導會被別人笑話。但當時林木本人與心理醫生談話後反而挺高興,得意洋洋地拿着心理醫生的名片,像是交了個新朋友,將來有機會就可打電話聊天。當父母的不能不佩服專業人士的本事,也扭轉了自己對心理輔導的誤解,理解了人生的快樂比面子重要得多,大人們也上了一堂心理教育課。乃至他們全家到加拿大後,無論遇到順境逆境升職失業,都能坦然處之,其中也少不了來自已經成熟了的兒子的鼓勵意見和實用幫助。

  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應該懂得,作家長的責任,除了滿足孩子物質需求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項:為他們提供精神支柱與幫助。這就需要經常與子女談天交流,了解孩子的看法與意見,切莫忽視孩子們的心思、情緒、和行為!

□ 寄自美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