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
送交者: 香焦葉 2012年03月28日23:12:2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民族要進步,家庭要致富,個人要發展,離不開民族的創造力,家庭的創造力,個人的創造力。我們平常說的創新意識、新意、靈感、發明、傑作、成功案例等都是創造力的範疇。沒有創造力,就沒有發展,沒有創造力就沒有幸福。就拿蘋果手機來說,它是喬布斯的創造力體現,也是蘋果團隊的價值與結晶,它讓喬布斯名垂千古,讓蘋果團隊的人致富,讓全世界手機用戶得到驚喜體驗……小的創造力,獲得小的發展,大的創造力擁有大的成功。無論是國家、社會、企業、家庭,這個世界需要有創造力的人。唯有創造力強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價值感與社會資源。 什麼是創造力?我們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複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其實說的有些複雜,創造力就是人的綜合能力。換句話說,創造才是真正的能力。在《孩子獨立“靠”父母》中,我提到過“能力在於運用,情感在於表達。”只有運用了,或者說參與實踐了,才能證明擁有能力。從這個角度講,創造了才能證明具有創造力。就像米爾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但中國還有句老話,叫做”教曲唱不了曲“。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創造力很強的人,為什麼他能想到這個?為什麼她可以完成這個策劃案?就算你一味地的詢問與模仿,總是不能把創造力學來。因為創造力是人的恆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它的存在是長期習得、培養與內化的結果。我非常否定”成功可以複製“這一反動言論,人和人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社會關係全不一樣,你去模仿簡單的行為或生活方式,可以獲得同樣的成功麼?我敢說,創造力是個人歷史的產物。每個人擁有不同的歷史,也就擁有了不同的創造力。究其源頭,在於兒童時期,尤其是親子教育時期。 兒童是天才,是教師,是發明家。他們本是有無限想象力空間與無限創造力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合乎社會規律、合乎邏輯性、合乎個人發展特點的,另一部分是無拘無束的、異想天開的、過於偏執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全面而正面的了解孩子,合理又合情地給他們一個平台,一個供創造力紮根發芽的土壤。 創造力不是學來的,也不是教來的。它天生是一種表達。你可以看看兒童包括大人的創造力都是各種身體器官的表達,包括歌曲創造及演唱、繪畫、發明製作,舞蹈、運動……各種人有各種創造的潛質與發揮,但歸根結底是人的表達。你的表達出於你的夢想、願望或想象。沒有夢想、願望或想象的人,就沒有創造力。而有意思的是,人的夢想、願望與想象也不是現實中說有就有的,還是源自兒童時期,尤其是親子教育時期。 無論從能力的層面,還是表達的層面,創造力的培養就是要回到兒童時期,家長才是兒童創造力課的老師。我在學校當老師的時候,跟學生家長交流過一個能力與性格的產生過程,如下圖: 性格的養成我們今天不去談,能力的出現是源自個體行為的。個體行為恰恰是在親子時期進行培養的,在建立好了這種意識,我們來看看和創造力最相關的幾種基本訓練——看、聽、想、問、做、說。也許你會驚訝,創造力這麼高端的字眼怎麼會和這麼簡單的動作有關係呢?其實不然,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基礎功課做好了,能夠組合起來,創造力的產生便水到渠成。這也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概念——創造力就是綜合能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會發現這些簡單的動作(或說能力),是與創造力如此息息相關,他們的確是創造力的源頭。 第一,多看。視覺本是感統能力(視覺、聽覺、本體覺、觸覺、運動覺)中的第一位,可以說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觀其色。說的就是多看。在我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中,眼睛承擔了一半以上的任務。在各個階段,看的內容有所區別: 0-3歲看是為了訓練視覺,為將來獲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礎。我們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極球進行訓練,也可以通過觀察鮮艷標準的顏色,進行視覺鍛煉。一般來說,孩子會對紅色最先適應,因為紅色波長,容易被眼睛捕獲。(紫色 400-423 藍色 424-490 綠色 491-574 黃色 575-584 橘黃色 585-646 紅色 647-700)我們可以根據由長到短讓孩子逐漸接觸各種顏色。此時的訓練為日後的觀察力提供了保障。 3-6歲 可以說,兒童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視覺能力。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資源,展開深入的親子教育。親子教育包括很多種,親子閱讀、親子溝通、親子運動等,這裡當然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的好處,第一,提供良好話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第二,訓練兒童情商,提供人際交往技巧。第三,獲取獨立意識,提供適應環境的方法。第四,獲取信息,激發想象力,提供創造力源泉。 前三點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說過,不再贅述。第四點是閱讀對於創造力的貢獻。無論兒童,還是大人,我們獲得直接經驗的時間與精力有限,讀書是獲得經驗與方法最捷徑的方式。無論你想從事什麼行業,讀書是讓你告別門外漢的捷徑。 除了親子閱讀,還有親子遊覽。其實,遊覽或參觀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呢?有一個詞叫做“見多識廣”,還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你看的多了,你的創造力地基就會越深,你的創造力大樓就會越高。多帶孩子見識大好河山或大場面,一定會對她受益終生。另一方面,對生活中的小細節的觀察也是對孩子很好的訓練。燈管為什麼會一閃一閃的?家裡的花木為什麼會長出蘑菇?天上為什麼有的星星大有的卻小?如果你對這個感興趣,你一定會駐足觀看,同時也會影響到你的孩子。 第二,多聽。聽誰不會?一般人都不會聽。在如此浮躁的社會裡,大家更容易去說,說自己想說的,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傾聽”是一種心理諮詢技巧,現在更多人把它視為一種美德了。聽與看一樣,是獲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聽比看要高級些,為什麼這麼說?看是主觀的表現,聽卻是客觀的表現。聽的人,是求學的人,是被人喜歡的人。聽可以獲得較為直接的經驗,並且是被總結的經驗,這是寶貴的。 胎教的時候,醫生總是讓我們和孩子對話。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意義不大。我的想法是,胎兒的傾聽還是對孩子有所幫助的,這個幫助不是獲取信息(一笑)。而是受到一些初期的聽覺訓練。需要注意的是,胎兒需要接觸不同的聲音,母親的、父親的、規律的、不規律的、大聲的、小聲的……這是很好的訓練。 0-3歲,聽覺訓練也是感統訓練中的重要一項。不過除了一些先聽畸形或器質性病變,聽力在父母簡單的遊戲中,可以很好得到鍛煉,為日後獲取信心創造基礎。 3-6歲,聽顯得非常重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會聽的孩子,才會說。”在親子教育中,我們逐漸教會孩子們“聽”這項基本的生存技術,主要的方式是親子溝通。聽與說共同構築了溝通。就像現在有本書,叫做《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真的是這樣,你的說有時候很大程度決定孩子聽的水平。孩子該聽些什麼呢? 其一,共同的話題。發現孩子的感興趣的話題,並和孩子深入探討。 其二,鼓勵參與陌生的話題。主動要求孩子來聽一些陌生的話題,而不是轟走他。孩子天生的獵奇心理會讓他們更愛通過聽關注更多領域。當然,這也包括多帶孩子去拜訪朋友。 其三,故事或典故。饒有興趣的在孩子的周圍念叨故事或典故,耳濡目染,形成習慣。 其四,音樂與各種聲音。學習是一種體驗的過程,體驗的越多,素材就越多,為創造力一蹴而就的產生增磚添瓦。古典、流行、中國、西方……都可以讓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記憶的動物,幼年時期的聲音會儲存在神經細胞的深處,直到成年再一次聽到便會產生“似曾相識”的喜悅感。 第三,多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這句話一針見血指出思考是學習的助力。古代有很多人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諸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頭懸梁,錐刺股。”云云。這是對於學習的錯誤認識,對後世的影響很壞。孔子的話應該需要從積極的一面去想,即“學而思則不罔,思而學則不殆。”叔本華曾經說過“從事與精神、文化相關職業的人更容易獲得快樂。”認知心理學取代行為主義的統治地位,也就在於他們認為人在獲得信息之後,要經歷轉錄、、加工、存儲、轉出的過程。“轉錄”、“存儲”與“加工”是腦生理結構決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們所說的“想”這個環節。想或者說思考,可以讓我們獲得學習樂趣,促進我們的學習行為;可以讓我們學有所備,為今後“學以致用”做好充分準備;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適先生說的“讀書是為了讀更多的書”;可以促進想象的產生。 想象是創造力之母。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擁有傲人的創造力。之前,我寫過一篇博文《用願景點亮親子教育》。講的是我們的教育應該具有想象力,培養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願景,讓願景成為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說創造力是蓋好的一棟樓的話,想象則是鋼筋結構。一旦擁有了良好的想象,你的創造力發揮就有了方向。對於孩子來說,家長需要注意一下內容: 其一,帶孩子去體驗各種活動,不必帶有較強的功利性。比如在商場做一次沙畫,玩一次滑雪,參觀一次畫展。有些家長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摻雜在教育當中,這是急於求成的表現。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體驗相結合的成果。 其二,分享感受。家長可以適當做一些引導,這裡的引導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識牽引性的。帶孩子去動物園時,當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說,“寶貝,你看這和剛才我們看到什麼動物比較像啊?”“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麼?”“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動物呢?”針對一個問題,要問得深入而生動,激發孩子深入而生動的思考。當兒童在想問題時具有一定的“黏性”時,想象力自然會輕鬆的迸發出來。“媽媽!我覺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其三,鼓勵思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經常提到“精神獎勵”的問題。很多年前,我們採用物質獎勵,之後專家否定這種做法;又過了一段時間,專家認為應該提倡“精神獎勵”,認為這對於兒童有更多的好處……在我看來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獎勵過多同樣會出現依賴。我提出過“學習不需要精神獎勵”,很多表示疑問。學習本是應該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鼓勵呢?該鼓勵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學習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勵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為這對於兒童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其四,支持表達。多想會帶來煩惱,唯一的出路便是表達。很多家長鼓勵孩子思考,卻停止於此。殊不知想是創造力的分水嶺,但並不代表已經具備了創造力,我們會在後面的“多做”中具體來講。 第四,多問。多看,多聽是獲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環節,而看一個兒童的智力發育是否達到較高的水平,或者說思維是否達到較為理性的層面,還要看她“問”的水平。創造力的發揮是一個有明確目標的計劃,“問”讓兒童離“成功”又進了一步。在“想”的基礎上,“問”變得更加地具有個性化、具體化與指向性。如何指導孩子發問呢? 其一,鼓勵孩子在各種場合、各種地點發問。這讓我想起了孫中山小時候讀書的那個故事,老師只是要求孩子們背書,卻根本不給孩子們講。所有的孩子“看了”, “聽了”,也“背了”,不能說沒有獲得一點收穫,然而這種教育只能培養庸才,而培養不出人才,因為他們擁有模仿力,而沒有創造力。孫中山在不怕老師體罰的情況下,問了老師書中的意思,這可以驗證孫中山是一個多看、多聽、多想的人,而且是一個勇敢的人。後來孫中山這句話也成了一句名言,“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其二,對於提問的訓練。記者這個職業,最靠的是“問”這項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輕鬆、最簡潔、最生動的語言問出對方最真實、最充足的信息。我們應該早教時期,對兒童進行“問”的訓練。比如面帶微笑、表現親和,提問要開放式,積極關注對方等等。 其三,為兒童增加提問的機會。在得知孩子對某方面感興趣之後,要為孩子引薦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經驗的人士。人們總會對信服的對象有更多的訪問欲望,兒童也是如此。 第五,多做。創造力的歸宿依然是“做”。多看、多聽、多想,多問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覆進行的。創造力最終需要體現在多做上,這一點無可厚非。如果說之前的內容是在處理理論上的問題,多做才是開始實踐的環節。很多兒童,甚至我們家長有一種“成功怪圈”。大家總是認為做一件事情必須把“成功”設定為目標,或者說一個計劃只有成功了才算勝利。這是不太合理的,因為同時參與這件事情的對手也會很強大,我們也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擾因素,我們可以把“接近成功”設為目標,這樣一來,功利心態會下降一些,我們也會在努力的過程中進行調整。比如兒童學習鋼琴,你不必給她設定今年必須考過2級,但是我們可以朝着2級去努力,我們的重心要放在兒童對於音樂的理解與欣賞上;兒童學習繪畫,你不必要求她今年在哪裡展出,但是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的重心也是放在兒童對於繪畫的興趣與嘗試上。做是為了今後做的更好,我們要有意識提前做,要有意識多做,要有意識等待遲來的成果。這種心態對於兒童的創造力培養也是非常關鍵的。對此,有一下幾點“做法”供家長參考: 其一,記錄。很感謝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她當時聰明的要求我們寫“隨筆”,而不是寫“日記”。隨筆可長可短,貴在隨時隨心。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問到的,及時記錄下來,在大腦中形成深刻印象,付諸筆端留下一手資料,為日後創造力的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親子互動。之前我們提到了親子溝通、親子遊覽,這裡的互動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動。與孩子一起做拼圖遊戲、搭積木,與孩子一起繪畫等,用我們的激情調動孩子的激情,用我們的執着促進孩子的執着。其實,每一種“做”的嘗試,都是對於孩子創造力靈感的積累。我們可以在與孩子的各種活動中,發現孩子的優勢與特長。 其三,鼓勵孩子獨立的“創造”。我非常感謝我的母親,她總是允許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亂寫亂畫。其實,這些塗鴉是孩子創造力的雛形。亂寫亂畫中,他們在摸索自己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心理學上,非常看重兒童的繪畫表達,認為是最接近內心世界,最體現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現形式。除了繪畫,孩子也可能會哼哼歌曲,做個小發明,甚至用石子擺出簡單的造型——這些做法都是創造力的體現。 其四,指導。當你發現兒童有某些創造力表現時,一定加以格外格外的關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賞,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經驗的人進行指導,看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潛質,是否可以繼續“深造”。 第六,多說。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創意與想法,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達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創造思路”,並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議與意見,更好的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此外,對於創造力的展示亦是對兒童創造力的鼓勵,鼓勵他們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擁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可以嘗試以下經驗: 其一,家庭會議。開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會,家庭讀書茶話會,讓孩子當着家人面表達自己的創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創造成果。當然,有些作品可能是親子共同完成的,那樣就可以一起分享,增進親子溝通。 其二,讓媒體說話。前一段時間我寫了一篇關於新媒體教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長、老師的好評。新媒體應該成為教育的補充資源,家長、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學生的作品推薦到媒體上,這對於學生自身的發展,還有社會良好氛圍的建立,都有積極有利的作用。 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多做、多說,就可以做到會看、會聽、會想、會問、會做、會說。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整體性,即這些基本訓練項目並不是割裂而獨立的,他們是以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有着密切地聯繫。他們整合在一起,就叫做“創造力”。站在創造力培養的高度,我們可以更好地教育我們的孩子們。 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他們才可以比原來更強大;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空間,他們才可以比原來更愛思考;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平台,他們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創造力。 (勇赫)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伍加:為了女兒(3) | |
2011: | 和女兒談心(42)---工作與掙錢 | |
2010: | 吃苦耐勞、培養勤奮 書摘6 | |
2009: | 申時行: (社論) 評山哥帶表和她的" | |
2008: | 儘量多想想美國的好處,少說說祖國的壞 | |
2007: | 淨空法師說故事 | |
2007: | 家有嬌兒初長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