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成長(之四) |
送交者: 黎昉 2004年01月07日20:04:1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五.學琴與否?(上) 在美國的華裔孩子中,學樂器的比例很高,尤其是鋼琴與小提琴。有關是否學琴的爭議頗多,聽到正反兩方面的故事也最多,特別是鋼琴。 學鋼琴的孩子多,一是鋼琴有“樂器中的王子”之美稱,父母們不少人覺得孩子能彈一手鋼琴才不失品味高雅;二來對小孩子來說鋼琴初期較小提琴或其他管絃樂器容易學,孩子們常常沒學幾天家裡就有悅耳的琴聲,特別是對大多數父母“業餘水平”的耳朵而言,即便完全不成調,鋼琴琴鍵按下去的聲音也挺好聽的,不像小提親或二胡之類的絃樂器,家長要忍受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殺雞”之聲,小孩子也不用受小提琴那頸子酸手臂累的苦;第三,不少父母本身是交響樂的愛好者,或者當年曾是德國鋼琴家克萊得曼謎;第四,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出國的那一代父母來說,學樂器是很多人小時候一個不可實現的夢想,尤其是鋼琴,所以,有些父母就將自己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實現;第五,周圍朋友們的孩子都學鋼琴,自己的孩子也別落後,隨大流,也讓孩子學;最後,對很少的另一類家長來說,客廳里擺上一架鋼琴,特別是臥式的三角鋼琴,才顯得家裡“高擋,有氣派”。 學小提親的孩子多,除了小提琴本身也是西方樂器中的佼佼者,以及上面學鋼琴的三,四,五點理由以外,還有一些生活實際中的好處。首先,小提琴比鋼琴相對要便宜一些,體積重量也沒有鋼琴那麼大,不僅在家中不占什麼地方,搬起家來也完全沒有負擔;其次,美國很多普通初中高中都有樂隊,學小提琴或其它管絃樂器的孩子可以進樂隊,如果選修提琴還可以算音樂學分,而鋼琴演奏者則進不了樂隊,在普通中學裡也沒有鋼琴課可學;再者,作為業餘愛好,孩子長大後可將小提琴隨身攜帶,閒時自娛自樂,而鋼琴就沒那麼便利了。正是由於中學有樂隊,又有小提琴課,不少華裔孩子在小學階段學了鋼琴後,進中學時又開始學小提琴,也有一些孩子在小學期間就雙管齊下,鋼琴和小提琴同時學。 儘管華裔孩子學這兩種樂器的比例這麼高,真打算孩子將來學音樂專業的父母沒有幾個,絕大部分的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將來有一個高雅的“業餘愛好”而已。 我初來美國時,住在一個大學城裡。那時在大學城的中國人多為學生,有學齡孩子的家庭並不太多,來美國時間稍長一點的中國家庭小學年齡的女孩子不少學鋼琴,儘管她們的父母多還沒有找到正式工作,經濟並不寬餘,母親們多還在打工,鋼琴也都是二手的。那個大學城有一位中國人在國內曾是專業樂團的,那時幾乎所有來自中國大陸家庭學鋼琴的孩子都是她的學生。我那時自己沒有孩子,對這些事並不很關注,只不過在一年一度的留學生春節晚會上能看到孩子們登台獻藝。直到有一次,去拜訪一家有女孩彈琴的父母時,聽了女孩子彈鋼琴,才心有感觸地說,真好!等我以後有了女孩,也讓她彈琴,我就可以天天聽琴了! 在離開那個大學城的前一年,一位家長邀請我去聽她女兒在初中的小提琴匯報演出(recital),我當時並不熱心,只是礙於面子前去捧場。去了之後覺得還真是不虛此行,印象頗深。演出按水平分三組依次上台,最後一組水平最高。最後一組還分首席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朋友的孩子是四位首席小提琴手之一。四位首席小提琴手清一色亞洲人,或者說都是華人:一個大陸的,兩個台灣的,一個新家坡的。四位第二小提琴手也有兩個(或三個?我現在記不准了)亞裔人,而我看到的全部亞裔面孔只有兩三人不在首席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之列,全部演出的孩子約有六七十之多。組織這台演出的是這所中學的音樂老師,據說她擁有提琴碩士學位。就整體水平而言,以我今天的眼光來看並不是很高,但我仍然覺得那個老師很了不起,因為這些只是初中的孩子,絕大部分的孩子家裡並沒花錢請老師,只是跟着學校的老師集體學,而且這個老師聲稱這些孩子絕大部分最多只跟着她學了一年多,最低那一組的孩子們只是拉了幾首練習曲。我很感嘆美國一個普通初中就能提供這樣的教育和有這樣水平的老師。朋友的孩子當時也還沒有請課外老師,只不過那孩子自己想學,很自覺練琴,她在小學階段也學過鋼琴。 (版權所有)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