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的紅霞:小學三年級演講訓練 |
送交者: 天邊的紅霞 2012年04月18日10:12:2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我們接觸的美國人中絕大多數生性格開朗樂天向上,喜好拉呱愛吹牛皮。不光彼此私下交往時侃侃而談,話“雷”得能把死人說活把活人說精神;即使在正式場合大庭廣眾面前同樣能言善道,極善表現自己,其宣傳造勢的本領似乎可以將一分本事擺活成十分能耐。 像我們這些七八十年代在國內完成小中大學教育、九O年前後移居美國的中國人則不同,骨子裡浸透了嚴謹務實的孔孟理念,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現實生活中,我們勤於埋頭苦幹;實際工作上,我們卻疏於社交傳媒,下意識地擯棄了許多看似多餘其實非常重要的言辭表達。光鮮的業績烘托不出來,也就無法直接觸及大眾的耳目,更談不上影響社會的視聽。因此,我們這種少言寡語的一貫作風很容易把十分成就埋沒為一分功勞。 當然,水有源頭樹有根。美國人的張揚和中國人的謙遜本性上固然差異很大,但兩國之間不同的教育方式勢必導致如此鮮明的處事風格。 記得在國內,無論七十年代的中小學教育,還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涯,我們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以演講(Presentation)為專題的正規教育。事實上,只有當背誦課文或回答老師提問的時候,我們才能藉助簡短有限的發言機會來表現一下自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水平和對交叉學科的掌握程度。雖然三言兩語應對答案只不過是課堂的一種日常練習,但毫不誇張地講,這恐怕是我們接受的義務普及教育中所獲得的最基本的“演講” 經驗。久而久之,我們寧可多“做”情願少“說”,不好意思宣揚自己的思想。 相反在美國,例如賓州地區,公立小學從三年級起,已經正式將演講訓練納入教學大綱之中,學校把它當成綜合考核學生科學和社會學兩門副科學習的頭等大事來抓。在老師的引導下,每一位學生從羅列提綱擺出論點開始,經過收集論據拓展題材內容等中間環節的學習,逐步進入比較論證及考查結果階段,最後將求證的材料一一歸納總結成文,整個過程前後差不多需要花上一個月的課外時間。 就拿孩子最近剛剛完成的“文化傳統”演講課題(Heritage Study Project)來說,班主任凱麗蔻太太(Mrs. Kalikow)明確提示:首先,在地理屬性上,學生需要具體羅列所在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特徵;其次,在傳統意義上,學生必須從文化角度着手,詳細描述用來反映衣食住行的風土人情和民間習俗;在歷史發展上,學生應該着重文化起源和史書記載;最後,在評判打分上,學生的講解功底──眼睛對視大家,口齒吐字清晰,嗓音聲調宏亮,姿態手勢恰當,正身面對觀眾等,全部標有嚴格的行動規範。 孩子一共有23位同班同學,其父母祖先分別來自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因此,反映老一輩創業先驅身世背景的中國、南韓、日本、印度、以色列、伊拉克、智利、英國、威兒士、愛爾蘭、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等文化傳統,自然成為小夥伴們共同關心的主題。因為孩子唯一代表“龍的傳人”,所以演講的當天,我特意起大早,將孩子外婆事先手工包好的豬肉白菜餡餃子用白開水煮熟,待涼透後再過油煎炸至外焦里嫩,及時趕在上課之前親自送進教室,讓大家在了解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品嘗到頗具現代民族特色的美味佳餚。 像這樣的演講活動,孩子已先後參加過三次。從第一次緊張無度,到目前自由發揮,孩子越來越享受演講的快樂。 【附:評比標準】 1. Geography: Include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county. 2. Tradition/Celebration: Include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traditions of the culture. 3. History: Include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history and/or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culture. 4. Presentation: Demonstrates strong presentation skills including appropriate eye contact, speaking loudly and clearly, appropriate posture, and facing towards the audience.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愚人節)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嘩嘩:有沒有帶孩子回國過暑假的? | |
2011: | 給孩子買零食要選小包裝 | |
2010: | 伍加:老師打學生屁股犯法嗎? | |
2009: | 幸福人生講座(三):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 |
2009: | 面對孩子感受的常見問題 | |
2007: | 對VT兇殺案帶來的心理分析的質疑-- | |
2007: | 朋友, 當你看到那多無辜的孩子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