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麻將”相對而言是技巧性較強的遊戲,通常女孩比男孩玩得多也玩得好些。這是一種練習手眼協調的“功夫”。一個一寸見方的小沙包,五枚麻將(沒有麻將也可用軍棋代替,但麻將較沉,玩起來比較過贏),就是全部的器具了。先抓起麻將扔到一個平面上,桌子、地板或椅子都行,然後往上扔小沙包,在沙包落下之前,要完成各種翻動、抓起麻將的動作,然後接住沙包。沙包通常要儘可能扔高,這樣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來完成動作。當然不能扔太高而增加接住的難度。至於“處理”麻將的動作,包括將所有麻將翻黑,即翻成面朝下,或將所有麻將橫着立起來,或是豎着立起來,所有各種動作完了後,常常是一把抓起所有麻將,再接住落下的沙包。扔接的次數根據動作難易程度而定,比方翻黑再抓起所有麻將只能扔接兩次完成,第一次要力圖把所有麻將翻黑,第二把才能從容地抓起所有麻將。如果扔下麻將時多數已經面衝下,任務就簡單得多,否則,一次翻四到五枚是很難的,於是第二把常常要翻黑剩下的一、兩枚麻將,再眼明手快地把它們全抓起來,然後接住下落的沙包。就是說,在你開始讀這個句子時沙包被扔起,當你讀完這句話時沙包已經落下,你便可以想像你需要多麼迅捷的手眼配合技巧了。立麻將通常規定在三次扔接內完成,而豎立比橫立要難,因為豎立容易倒,有時已經立起的會被下次扔接時手的動作碰倒,第三次扔接就會變得很困難了。像我這樣技術較差的只能和水平相當的小孩玩,扔接次數可以規定寬鬆點。即便如此,也不一定每次能完成,常常好不容易都翻黑、或立起了,等抓的時候因手小,五顆麻將抓起後會掉下一兩顆,因而前功盡棄。
象棋和軍棋則是我們童年時期最具智力開發功能的遊戲了。那時候會玩常規象棋的小朋友似乎不多,因為那些“仕”走斜角、“象”走“田”、“馬”走“日”之類的規則,和種種複雜的戰術實在令人頭大,尤其“馬”在什麼時候“撇腳”、什麼時候可以走,我們一直沒有弄明白。我和姐姐、弟弟及其他小朋友常常玩的是簡單得多的“翻象棋”。用的是同樣的棋盤,不過只用一半。先把所有的的棋子面衝下擺在棋盤的方格中(而不是像通常擺在十字交叉點上)。兩人先挑誰要紅方、誰是黑方,然後輪流翻棋子。翻出後紅方可以移動紅棋,黑方移動黑棋,依次“將”(或“帥”)可吃“仕”(或“士”)以下的棋,只是不能吃“兵”(或“卒”),相反“兵”(或“卒”)可以吃“將”(或“帥”)。除了“炮”之外,每個棋每次只能橫移或豎移一格。“炮”則除了可以橫移或豎移一格外,還可以隔一個棋橫跳或豎跳“跳吃”對方任何棋,但橫移或豎移時“炮”不能吃任何棋。“仕”(或“士”) 吃“象”(或“相”)及以下的棋子,“象”(或“相”)吃“馬”及以下的棋子,依此類推到“車”可吃“炮”和“兵”(或“卒”),“炮”則不能吃“兵”(或“卒”)。那一方能保留至少一個棋到最後為勝者。其中也有些小技巧,例如要想方設法利用己方或對方的棋為“炮”搭橋以便“炮”可以發揮其特殊的“功力”:或是“跳吃”、或是設陷讓對方棋子進入“炮火”範圍、或是阻止對方棋子進入特定地盤。至於“卒子”(“兵”)如何能吃到“帥”(或“將”)也是需要點心計的。對了,我們的玩法是不能吃沒翻的棋,只有翻過來知道是對方比自己小的棋才能吃。有些人的規矩是可以吃“黑棋”(即沒翻過來不知道是己方還是對方、不知道是比自己大還是小的棋)。此外,同樣大小的棋可以“兌”掉,即“將”可以“兌”“帥”,“象”可以“兌”“相”等等,同常規象棋的規則一樣。軍棋的玩法也和象棋一樣,有常規玩法和“翻棋”玩法兩種。同樣的,“翻棋”比常規玩法要來得容易些。常規玩法通常需要三個人玩,兩人對陣,一人作裁判。雙方各自把己方的棋子在自己的一半棋盤排好陣,棋子橫立着朝向自己,不讓對方看到。開始後可從兩邊進攻,“碰”對方的棋子,由裁判看誰大,“大魚吃小魚”,即“總司令”、“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依次吃下來。當然,如果兩個棋子一樣大,便一齊拿下,如同象棋中的“兌子”。另外還有“工兵”和“地雷”兩種棋,“工兵”可以挖“地雷”,而其他的任何棋碰上“地雷”都得死(奇怪的是“地雷”本身還可存活,這似乎有點不符合實際)。對了,還有一個重要的棋是“手榴彈”,它的功能很特別,也很簡單:即任何棋撞上它都是同歸於盡。於是,最值的是“炸”個“總司令”或“軍長”什麼的,要不就是摧毀敵人的地雷。而要消耗對方的“手榴彈”最合算的當然是用個“連長”、“排長”之類的“小嘍羅”去進行“自殺攻擊”,問題是要想辦法找出對方的“手榴彈”來,而這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雙方還各有“軍旗”一面,只能放在己方兩個大本營中的一處,地位有點像象棋中的“將”(或“帥”),一旦被攻入“拔旗”,即是輸家。不同的是“軍旗”不能動,更不能“吃”對方的棋,不象“將”(或“帥”)可在“田”字格里移動,還可吃子。至於“地雷”,作用特別,擺法也特別,只能放在靠近自己的兩排除了兩個大本營之外的位置上,並且不能移動,作用就是保護“軍旗”。整個軍棋的要點和難處就在“布陣”(或稱“布局”),尤其左右兩路“第一線”的“布陣”最有講究,結果不是“旗開得勝”便可能是“兵敗如山倒”。當然走棋也有技巧,諸如如何用一組由各路“好漢”組成的“尖兵”打開一條“血路”,為“工兵”或“手榴彈”敲掉對方的“地雷”、最後“直搗黃龍”開道,就是決定輸贏的關鍵。圍繞這個總體戰略,就要用“虛虛實實”、“以退為進”、“聲東擊西”(因為兩邊
都可以進攻)、“圍魏救趙”等等戰術了。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從這兒看到一些老祖宗------ 例如“孫子兵法”------的影響來了。誰要能活學活用這些老祖宗的遺產,應該就有了五成勝算。軍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每方有五個“行營”,擺棋時不能擺在“行營”里,一旦開始走棋,便可把棋子走入“行營”,任何對方的棋子都不能碰。當己棋攻入對方陣地後,“行營”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占領對方一個或幾個“行營”便可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了。當然技巧和戰術遠不止這些,我只是根據自己的記憶擇其要略表一二罷了。
(順便做個廣告:),對新加坡有興趣者,可以去“新大陸”看我寫的“新加坡一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