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罈子裡,相對多從孩子方面想的恐怕多是從小沒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關愛得
到的少,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自己的痛苦,愛烏及烏,替別的作孩子的就想
的多些。這種疏遠,少愛的苦是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體會不到的。怪不得他
們。
從小沒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是幾個月,而是幾年)的孩子少有成為“小棉襖式的孩
子”的機會。幹活多不怕,沒錢不怕,甚至挨皮鞭棍棒都可以理解為父母的愛護,
“打是疼,罵是愛”嘛。但關愛得到的少的孩子自然不太會愛別人。即使想把自己
的愛都貢獻出來,但方式有時不對,不得其門而入。沒辦法,從小沒學會。怪誰呢?
誰也不怪。父母有父母當時的難處。孩子是不會輕易責怪父母的。但感情疏遠造就
的痛苦孩子承受就比父母多些。這不是理性的寬容可解的。這種孩子,“小棉襖”
當不上,當外套或大衣還是可以的,不貼心,但有事時仍會幫忙,出錢出力決不會
少。因為他們還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愛的,即使是遲來的愛。但誰能說他們不會成為
問題青年?
父母有父母的難處,可孩子沒有選擇。不是誰的錯,命也,運也。
這也就是大多數從小沒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不會同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帶的
原因。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
一點體會,打字太慢。
我為那些可憐的孩子們感到悲哀 - 羅博,賀梅,海龜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