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哈佛女孩劉亦婷1
送交者: bmgc 2004年04月26日15:36:0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無數讀者提問,讓我們日夜惦記
張欣武 劉衛華

  再寫一本書答《哈佛女孩劉亦婷》讀者問,是2000年底就有了的想法。
  當時,《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剛剛問世4個月,已經加印到30萬冊。不 斷加印的新書,像潑到沙丘上的水一樣,迅即被市場吸乾。這種勢頭一直延續了12個月,直 到加印至126萬冊,加印的頻率才漸漸慢了下來,但仍然在持續加印,目前的印數已達165萬 冊(2004年1月第55次印刷)。

  隨之而來的是讀者來信不斷增多。從幾歲稚童,到7旬老人,很多父母和大、中、小學 生都把我們視為朋友,坦率地傾吐自己面對的種種困惑,希望聽取我們的看法和建議(很多 人更希望採用傳統的書寫信件,而不是需要具備上網條件的電子郵件,但我們只能採用費時 較少的電子郵件。對此,我們深感抱歉)。來信的讀者文化程度相差懸殊,從小學生到大學 教授都有。除了少數讀者只是單純地表達他們的讚揚和感謝之外,多數讀者都是為了探討和 諮詢與素質培養及個人成長有關的各種問題。
  從我們收到的數千封讀者來信,和與數萬名讀者的面對面交流,以及在報紙和互聯網上 看到的讀者自發性討論來看,《哈佛女孩劉亦婷》擁有的是一個渴望優秀、追求卓越的讀者 群體。這個龐大的群體張揚着中華民族重視教育、積極進取的本性。他們對新信息的高度敏 感;他們不囿於成見的開放心態;他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關注;他們讓親友分享他人經驗 的慷慨熱情(幾本幾十本地買書送人是常事)……都深深地久久地感動着我們,並引起了中 國媒體的重視,和西方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及正面報道(詳見《後記 還有一些心裡話》) 。
  權威的中央教育機構也一直對我們持肯定的態度——從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教育 部基礎教育司、團中央少兒部、全國婦聯婦女兒童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關心下 一代工作委員會家庭教育中心等機構,分別邀請我們在三個素質教育論壇上發言。我們的育 兒心得也分別入選上述機構選編的《更新家庭教育論文集》和《成功家教100例》。中國書 刊發行協會兩度把《哈佛女孩劉亦婷》評為2000年及2001年的“優秀暢銷書”。
  讀者的好評、媒體的宣傳、教育機構的支持以及堅持銷售正版書的各家書店……種種因 素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合力,把《哈佛女孩劉亦婷》造就成了罕見的中國原創超級暢銷書,以 至於出版時間已逾三年,讀者的E-mail仍絡繹不絕。這些電子郵件和我們在各地的交流活 動中收到的數千張提問字條(大半都來不及當場回答),代表着無數渴求上進的靈魂,讓我 們日夜惦記,不敢懈怠。
  我們把給讀者回信當作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希望儘量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尤其 是對那些深陷苦惱或困境的讀者)。但電子郵件提供的信息畢竟有限,於是,如何避免誤導 讀者,就成了需要反覆思考的問題。經常的,為了提出副作用最小、實用性最強的建議,我 們動手回信的時間遠沒有考慮如何回信所用的時間多。
  在不慎重不行,慎重又太慢的情況下,儘管我們經常熬夜到凌晨2—3點寫回信,積壓的 信件仍在增多。當然,盜版書的猖獗也是來信增多的一個原因。一些讀者來信說買不到正版 只好先買了盜版,我們可以拒絕在盜版書上簽名,卻不忍拒絕給盜版書的讀者回信,因為不 能拒絕他們的誠實。於是,等待回信的讀者就更多了,其中包括借書來看的讀者,和一連幾 天跑到書店站着把書讀完的學生。
又一本心血結晶,回答各類諮詢
張欣武 劉衛華

  我們每信必回的計劃勉力支撐了4個月,就招架不住了。我們終於認識到以下三點:
  1.由於分身乏術,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跟讀者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哪怕是排除了面談、 電話和書信之後的電子郵件。
  2.即使是電子郵件,也只顧得上集中回復和有選擇地單獨回復。

  (順便解釋一下:由於2001年9月之前我們只有一台電腦,處理完每天的“硬任務”之 後,可用於給讀者回信的空當不多,得到單獨回信的讀者也較少。當我們增加了一台電腦, 2002年3月又上了寬帶和更新了郵箱軟件之後,得到單獨回信的讀者就大大增加了。不過, 我們優先給積壓的來信寫的回覆郵件,卻屢屢收到“無法遞交”的通知,只好放棄了這種努 力。在此,特地向2001年3—8月來信的讀者說一聲“對不起!”另外,在我們改變收信方式 之後,我們的“自動回復”失靈了幾個月才偶然被發現,並重新啟用。在此,還要向連“自 動回復”都沒收到的讀者說一聲“對不起!”)
  3.需要再寫一本書,才能把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裡“點到為止”的許多方面說清楚。
  由於我們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是通過一個孩子的素質培養紀實介紹0—18歲的育兒新 思路,內容側重於記述成長過程,很多具體的培養方法和學習方法都只能“點到為止”。這 本《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則深入細緻地介紹了在《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筆(或 幾筆)帶過的培養方法和學習方法,詳細回答了各界讀者關心和諮詢的各類問題。比如說, 由婷兒講述多姿多彩的哈佛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回答讀者最關心的:“劉亦婷,你在哈佛 還好嗎?”用哈佛申請表格上透露的信息,回答眾多讀者追問的:“哈佛看重的優秀素質究 竟是什麼?”用我們歸納的“0—18歲整體素質培養法”,來回答重視素質教育的讀者探尋 的:“你們怎樣培養了劉亦婷的哪些素質?”此外還有“怎樣培養創造力?怎樣掌握各科學 習方法、記憶方法及考試方法,以增強學習能力?怎樣有效地輔導孩子學習?如何實行強身 健腦的生活方式?如何把握家庭性教育的方法與時機?如何用《丹佛小兒智能發育檢測表》 檢查孩子的心智發育進度……”
  看看目錄,您就會發現,這本書比單獨討論某個方面的個別回信更有參考價值,可與《 哈佛女孩劉亦婷》互為補充。
  2000年12月16日,我們啟用了一封長長的“自動回復”,集中回答最為常見的一些諮詢 ,使提問的讀者不至於等得太久。對那些需要用一本書的篇幅才能談得較透徹的問題,我們 先在“自動回復”中提出幾點原則,同時給讀者一個承諾。比如說:
  1.基礎很好(或基礎不夠好)的孩子應該怎樣培養和提高?
  答:力爭把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孩子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像我們一樣,把愛心化作 耐心與信心,堅持“立足現實,設法在原有基礎上前進一步是一步”。具體做法將是我們下 一本書的一項內容,請耐心等待。
  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等就是三年。其間與各地讀者見面交流和出《哈佛女孩劉亦婷》增 訂版用去了一年的時間,寫作這本《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又用去了兩年——剛 動筆時婷兒還在讀大三,等到初稿完成進入修改階段的時候(2003年6月初),婷兒都大學 畢業了!
  急於出增訂版的主要原因是,有很多錯過早期教育的學生對自己的發展前景感到困惑。 我們有責任儘快在增訂版里加上有關的理論依據和事例,提醒他們注意到人類主觀能動性的 極大潛力和成長方式的多樣性。同時還增補了早期“科技薰陶”、“消除安全隱患”等有關 章節,共計50頁,以至於書價被調高至20元——這實非我們所願。另外,這本《劉亦婷的學 習方法和培養細節》本來可以寫得很快——如果我們採用省時省力的辦法,把現成的資料分 類編排一下,最多個把月就可以交稿。但我們不想這樣做,就像我們當初不肯用粗製濫造的 方式寫作《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樣。我們堅信,水管里流的是水,血管里流的是血,讀者分 得清血與水的不同。
  數次推遲交稿日期後,我們終於在2003年12月底交出了這份認真寫成的書稿。但願我們 沒有辜負讀者的等待和期望。
  需要提醒您的是,和《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樣,這本《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也只是我們的一家之言,僅供各位讀者參考。歡迎您把新的感想和看法寄到我們的讀者信箱 :tingfm@2911.net
  又及:有意選載或連載本書的報刊,務請在刊登時註明本書的正式書名——《劉亦婷的 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謝謝!
你在哈佛還好嗎?
張欣武 劉衛華
時光回到1999年8月1日,婷兒在首都機場告別親人,開始了她人生新的奮鬥歷程。
  
隨着婷兒手拉行李箱的身影在國際出發廳漸行漸遠,掛牽之情便絲絲縷縷地拴牢了父母 的心。其實我們掛牽的內容不多,“平安”二字就足以概括。放不下的大都是多餘的擔心, 卻又忍不住這些擔心——知道她重視鍛煉和保健,還是擔心“會不會生病?”知道她習慣於 安全第一,還是擔心意外和車禍。尤其是婷兒大一那年,美國接連發生了幾起中國留學生
被害的血案,其中之一就是個成都女孩;2001年美國又發生了“9?11”劫機撞樓恐怖襲擊;2 002年春季40天內國內外竟接連發生了4起空難……家有遊子,這類新聞總是格外刺眼錐心!
  婷兒出發之前,已經聽說哈佛學生忙得平均每天只能睡五六個小時。為了既不給婷兒增 加負擔,又可以讓父母安心,我們事先約好,除了婷兒想要傾訴什麼或有事要談,平時常用 電子郵件發個“好!”報聲平安就行了。半年後,婷兒覺得寫電子郵件沒有打電話過癮,不 如每個月多打一兩小時工,用多掙的一二十美元每次和爸媽談個夠。於是,每隔十天半月, 婷兒就會和我們通一次電話。每當她在我們的午後美國的半夜1點多打來電話時,各種新信 息便天女散花般從聽筒里往外冒,其間穿插着許多深層次的交流探討,足以讓我們高興好幾 天。
  然後,又是等待,又是牽掛。
  很多讀者也在牽掛着婷兒,關心她學業是否順利?關心她是否適應哈佛?關心她有沒有 遇到歧視?關心她將來如何發展……這些牽掛滿溢着讀者對婷兒的真心關愛。為了報答這份 關愛,我們一直在記錄婷兒給我們打來的電話,每年暑假和婷兒的短暫相聚,更是免不了有 空就聊,有趣就記。有了這些積累,再加上婷兒的訂正補充,便有了本書的第一章:“劉亦 婷,你在哈佛還好嗎?”
——這是讀者詢問人次最多的問題,所以優先回答。
開學前,另一種形式的充電
張欣武 劉衛華

  [劉亦婷自述]
  開學前,另一種形式的充電
  1999年9月4號,在美國東部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城市波士頓,天空和我剛來時一樣藍得誘 人。拉瑞夫婦開着他們心愛的越野吉普車,把我和我的兩箱+兩包行李送往哈佛。
  當我在4份錄取通知書中最終選擇了哈佛之後,拉瑞建議我至少提前一個月飛到美國, 以便進一步了解和適應美國生活,並提高英語寫作能力。來美國後的前半個月,我住在華盛 頓特區蘭登中學的艾麗老師家,在她的指導下練習英語寫作。然後,拉瑞夫婦邀請我跟他們 一起到波士頓海濱度假,他們還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孫維佳來共度假期。孫維 佳高我一屆,她在上海復旦附中讀書時,比我早一年被拉瑞主持的WBSE(華盛頓—北京學者 交流項目)邀請訪美。
  孫維佳也是全獎本科生,哥倫比亞給她的是由華商Z.Y.Fu捐助的Fu獎學金。這是一種純 粹贈與性的獎學金,不含貸款和校內打工,還提供假期的生活費用,本科4年沒有任何經濟 負擔,任何學生得到它都會感到極其榮幸。哥倫比亞給我的也是Fu獎學金,放棄它的確令我 惋惜,但想到學校會把這份厚禮轉贈給得到“候補錄取通知”的大陸學生,還是讓人高興。 孫維佳是哥倫比亞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聽她介紹在美國名校就讀的親身體驗,為我增添了不 少信心。
  那是一段極其輕鬆愉快的日子!
  ——高中的求學計劃已經完成,被哈佛錄取的驚喜和隨之而來的忙碌瑣碎,早在出國前 就變成了“過去時”;
  ——新的階段性目標在情況不明的過渡期也難以具體化,但只要去哈佛報到時沒人說“ 對不起,新生名冊上沒有你的名字”,那就一切都不成問題;
  ——到哈佛會不會學習跟不上呢?我也並不為此而擔心。因為我的行為準則是“盡力而 為,問心無愧”,我自信不會為分數高低而精神崩潰。何況我總是能夠迅速適應升級調檔的 學習,出國前我自學美國高中化學教材的愉快感覺,也使我對哈佛的學習生涯只有憧憬沒有 畏懼。
  在到處參觀遊玩的那兩個星期,每天都有新鮮的見聞和體驗。感受最強的,是拉瑞和他 的朋友們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敬業、守法,積極進取並富有愛心。當然,他們也擁有很多物 質財富,不過,這一點對我的心理衝擊並不大。我從小就沒有和別人攀比的習慣,總是專注 於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所以優越感和自卑感都不發達,自尊心也很難被虛榮心所傷。我所擁 有的,是“腳踏實地,追求理想”的從容和自信。
  說到這兒,我很感激父母對我的悉心教育。他們有意把我培養成不愛攀比、不慕虛榮的 人,使我能做到“不論對方比你強還是比你弱,都要既平等待人,也平等待己”。
  拉瑞夫婦和他們的同齡朋友們雖然都已年過半百,但童心還特別重,竟會在草坪上盡情 地玩類似中國兒童玩的集體遊戲“過城門”。這些忙人習慣於自我調節工作壓力和生活節奏 ,所以非常重視享受周末和假期。我發現他們身心放鬆和繃緊的切換速度很快,幾乎沒有所 謂的“收心”過程。我意識到,這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這個發現對我在哈佛的留學生活很重要。當我也進入了越來越忙似乎永遠也忙不完的運 行軌道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在勞逸之間快速切換的重要性。如果你切換的速度不夠快, 或者切換的頻率不合理,就可能運轉失靈,不是健康的弦被繃斷,就是各種事務積重難返。 正因為如此,我申請過的美國大學在挑選新生的時候,都很重視學生的自律能力。

初進哈佛,感悟“謊言”與“真理”
張欣武 劉衛華

  吉普車輕快地在公路上行駛,濃密的綠蔭中建築物漸漸多了起來。“這是哈佛所在的劍 橋城,馬上就要進入校園了。”拉瑞興奮地說。
  我好奇地打量着車窗外的各種建築,希望早一點看見哈佛的大門,好停下車來留個影。 臨行前到湖北和姥姥他們告別的時候,幾個舅媽特別囑咐過:“別忘了在哈佛大學門口好好 照張相寄回來。”可是直到拉瑞把車子停在了校園裡面的“賽爾樓”跟前——這是我今天
報 到的地方,我也沒看見可以稱之為“哈佛大學校門”的東西。
  拉瑞說:“是的,哈佛沒有一個正式的校門。不過你可以在哈佛銅像跟前拍照留影。” 後來,我的親戚和老師們都得到了這張我在哈佛銅像下微笑的照片(《哈佛女孩劉亦婷》裡 用的也是這張照片)。拿來送人的照片都是原照翻拍的,因為拉瑞給我家寄出照片沒多久, 就在一次車禍中受了傷,我不能在這種情況下請他為我找底片。可能是銅像太高焦距不好對 ,我的臉拍得不夠清晰,翻拍之後幾乎認不出是誰了,我只好請爸爸在每張照片下打上一行 字:敬愛的某某留念——劉亦婷在哈佛。
  哈佛銅像在美國非常有名,據說是美國攝影留念最多的四大名雕像之一(另外三尊是自 由女神像、林肯總統雕像和富蘭克林總統雕像)。哈佛銅像紀念的是哈佛大學的第一位捐贈 人約翰?哈佛。這位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1637年移居北美,1638年便不幸死於肺結核,年僅 31歲。臨終前,他把260冊圖書和一半家產(700多英鎊,幾乎是官方建校撥款的兩倍)捐贈 給剛創立兩年的當地學院(哈佛大學那會兒還沒有校名,僅有1名教師9名學生)。為了感謝 和紀念約翰?哈佛,當時的殖民地議會決定用“哈佛”為學院命名。為了永遠紀念他,校方 請來林肯總統雕像的作者,在灰色的“大學樓”前為約翰?哈佛鑄造了這尊銅坐像。
  哈佛銅像完成於1884年。不知從何時開始,哈佛銅像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摸一摸銅 像左腳尖能給人帶來好運。”這個說法不禁讓我想起了成都人在青羊宮摸青銅羊和在寶光寺 摸“福”字的熱鬧情景。和青羊宮的青銅羊一樣,哈佛銅像的左腳尖早已被歷代遊客摸得油 光鋥亮了。看來,“祈福+好玩”的模式古今中外都深得人心啊。
  哈佛銅像還有一個幽默的綽號:“三個謊言銅像”。第一個謊言是銅像的外形名不副實 。因為約翰?哈佛沒留下任何圖像資料,雕像作者只好請一個學生做模特來代替他。第二個 謊言是捐贈人約翰?哈佛被錯刻成了“創辦人”。第三個謊言是哈佛的建校時間被錯刻成了 1638年,比實際晚了兩年。
  初次仰望哈佛銅像,“三個謊言”的典故一笑而過,揮之不去的感受卻是:肉體的速朽 與精神的永恆!約翰?哈佛只活了短短的31年,後人連他長什麼樣也無從想象,但他的靈魂 卻因一個高尚的選擇而獲得了永生。約翰?哈佛的故事當時就感動了很多新移民慷慨解囊, 數百年來,一直激勵着歷屆校友積極捐資興辦教育。校方用校友捐款設立的“哈佛基金”在 理財專家的運作下逐年增值,迄今價值已超過190億美元。
  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哈佛既可以聘請最好的教授,也可以招收最好的學生。事實上 ,哈佛在招收學生的時候,只看你有多優秀,不看是否交得起學費生活費,只要願意錄取你 ,缺多少錢就提供多少獎學金(用“免交費用+校內打工+提供助學貸款”的組合方式)。 哈佛給中國大陸本科留學生的獎學金,也是來自校友的慷慨捐贈。我讀大三的時候,一位華 裔校友兼捐資人還到哈佛來看望過我們。據說美國名校的獎學金大都來自校友們的捐款。很 多哈佛學子追求財富的動機之一,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加入慈善家的行列,用自己創造的財 富回報社會,也回贈母校。無庸諱言,哈佛對捐款無私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也是校友們踴 躍捐贈的重要原因。
  哈佛銅像底座的左側,刻着哈佛大學的校徽:一個盾牌圖章的中心,用倒三角形排列着 三本打開的書,書上刻着7個拉丁字母“VERITAS”,意為“真理”。這是簡化了的哈佛校訓 和座右銘。校訓的全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上上 個世紀的哈佛校長昆西對此做出了更明確的解釋:“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追求真理,真理本 身,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這種追求真理的執著和勇氣,不知俘獲 過多少遊客和年輕學子的心!
  和哈佛銅像一樣,哈佛校徽也有一些意味深長的典故。據哈佛網站的“校園歷史”介紹 ,這個校徽設計於1644年,但那張設計草圖一直被遺忘在當年的會議記錄里,近兩百年都無 人想起。直到1836年,籌備建校200周年校慶活動的昆西校長偶然翻看了那份老文檔,哈佛 校徽才得見天日。這個昭示真理並奇蹟般“復活”的校徽,被用來開發了很多可愛的紀念品 ,總有一種能打開學生或遊客的錢包。不少學生選擇印着校徽和英文“爸爸”或“媽媽”字 樣的白瓷杯給父母做禮物,我也是。
  有趣的是,校徽草圖和哈佛銅像底座上刻着的校徽,是兩本書朝上翻開,一本書朝下扣 着,可這個校徽在其他地方出現的時候,那本朝下扣着的書也朝上翻開了!這個微妙的變化 ,也流傳着兩種有趣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扣着的那本書是1644年的設計者向上帝表達敬畏之心,它象徵着人類對上 帝創造的知識不可能全部掌握。當校徽在1836年“復活”之時,哈佛早期的宗教色彩已經完 全消失(1708年哈佛校長便不再由牧師擔任了),把那本象徵敬畏上帝的書朝上翻開,意味 着教育和宗教應該各司其職,不應攪在一起。
  另一種說法是:翻開的書象徵着知識可以從書本上獲得,扣着的書象徵着不是所有的知 識都能從書中獲得。這一種說法和我們家的觀念倒是挺吻合的,從小學到中學,爸爸媽媽經 常提醒我“實踐出真知”,我早就習慣於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觀察與思考”。這個發現 讓我很興奮,它預示着,我可能不難適應哈佛重視實證和實踐的校園文化生活。
  不過,後一種說法無法解釋那本扣着的書為什麼會變成朝上翻開?是哈佛改變了重視實 證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傳統了嗎?我的體會並非如此,最直接的證明是,哈佛非常支持學生的 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另外,在報考研究生院的時候,有工作經驗的申請者也遠比沒有工作 經驗的人受歡迎。想到每門課都要看那麼多的參考書,我情願把“三本書全翻開”理解為: 實踐很重要,但該讀的書也要全部讀完……
歷史傳說就是這樣,它很難核實,卻能增加旅遊景點(如哈佛園)的迷人魅力。
野營:不是軍訓,勝似軍訓
張欣武 劉衛華

  野營訓練,是哈佛在正式開學前送給我的“見面禮”。當我在賽爾樓“和組織接上了頭 ”之後,我的哈佛生活就正式開始了。
  和其他的美國大學一樣,哈佛沒有固定的班級和統一的課程表,沒法像中國學校那樣自 然形成同班同學式的人際關係。如何讓學生在哈佛結識朋友,找到歸屬感呢?校方可花了不 少心思。
  為了讓來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新生互相認識,每年秋天哈佛都要在開學前一周舉辦各種 新生活動,如社區服務、科學實驗、野外求生等等。有些活動需要交錢,如野外求生訓練, 如果我不是全獎的話,參加野營訓練要交400多美元。還有些活動可以領工資,比如清掃學 生宿舍。報名太晚的新生往往會選擇清掃宿舍,因為這項活動不限名額。據有此經歷的學姐 說,一天8小時拖地板或擦馬桶雖然辛苦,但新生“清潔工”們製造了很多趣事,也結下了 友誼。當然哦,最受歡迎的新生活動,還是野外求生露營訓練。
  我所屬的2003屆共有1650名新生,野營訓練卻只有400多個名額,想參加的人要早早申 報,好讓組織者提前挑選。在成都收到野營訓練的表格時,我是這樣填寫申報理由的:“我 自信可以為團隊做貢獻。雖然自己沒有運動員的體魄,也沒有野外生存的經驗,但我能夠積 極樂觀地對待困難,我以克服困難為樂,並自信能用自己樂觀向上的態度感染同伴。”不久 ,我就收到了免費參加野營訓練的通知。
  隨着通知寄來的是一份長長的野營用品清單。清單上規定必帶的衣物,足以應付0—35 ℃的溫差,仔細到手套和襪子的不同厚薄、什麼材質、各要幾雙……我和媽媽在準備行囊的 時候,就領教了一次美國式的認真。儘管如此,報到驗收的時候,還是有好幾樣東西過不了 關。我在成都跑了好幾家體育用品商店才買到的登山雨衣,因為長度和防水性能不夠未能通 過檢查,只好借了一件。還有睡袋之類早就註明可以借的東西,和我們在家裡怎麼也猜不明 白的東西(一個專用名詞,指一種可以調整長度又能固定得很結實的背包帶)也是借的。據 我所見,別的新生遭遇也差不多。收拾停當後,每個人的背包都足有50多斤重。往後的7天 里,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大包走20公里山路——這種強度的體力消耗,我還沒經歷過呢!
  因為學生宿舍要在9月13號正式開學前才開放,我的行李暫時存放在拉瑞的朋友那裡, 他是位正在哈佛肯尼迪學院進修的中國同胞。當天晚上,參加野營訓練的學生都在紅色的賽 爾樓里打地鋪睡覺。大家被分成幾十個小組,每組十來個人。
  鑽進借來的睡袋,和剛剛認識的男女同學混躺在古老的樓板上,感覺像是在做夢。還有 做夢也沒想到的——這次野營的路線是穿越新英格蘭地區的深山老林,沒有老師,只有兩個 受過專門訓練的高年級同學擔任領隊,原則上無支援,危險時或掉隊時可以請求救援。這種 安排超出了我的經驗範圍。我心裡沒底,但既來之,則安之,我還是恬然入夢,一覺睡到了 隊長叫起床。
  出發之前,隊長講了很多要求,這些要求體現出強烈的團隊精神和環保意識,給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說:制定協作措施,力爭不讓一個人掉隊,因為只要有一個人不得不請 求救援,就意味着整個團隊失敗了;行進的時候要繞過擋路的小樹苗,還要專門用一天時間 維修山路,並移栽擋路的小樹苗;生活垃圾必須隨身背着走,帶不走的垃圾如大便,各人方 便前必須先挖坑,後掩埋,深度要達到野獸刨不開,而且必須用樹葉代替手紙,以免破壞環 境;洗手只能用環保型的洗手液;放過消毒劑的山泉必須喝完,不許倒掉……總之,要儘量 做到不留人的痕跡。比較刺激的一條是,睡覺之前,必須把攜帶的食物吊到遠離帳篷的大樹 上,以免食物的香味把熊引進帳篷。
  不過,我們在山林里並沒有遇到熊,倒是遇上了不少麻煩。出發第一天,就被老天爺故 意捉弄了一番。
  那天,我們最後一段路程是大約6公里長的陡坡。這裡人跡罕至,根本沒有路,大家手 腳並用、你拉我推地爬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到達山頂。氣還沒喘勻呢,突然間雷雨大作。 為了避免被雷擊的危險,在山頂樹林裡安營紮寨的計劃不得不立即取消。等我們費盡力氣連 滾帶爬地回到山底時,大雨突然又停了!大家又累又氣,沮喪到了極點。
  沉默了一會兒,隊長疲憊地招呼着:“說吧,大家說點什麼吧。”可誰也不想說話。事 情是明擺着的,這段山路算白走了,而且還走了兩遍!更煩人的是,今天欠下的賬,明天還 得補回來,否則就不能在規定的時間返回。由於食物是嚴格按照天數攜帶的,如果耽誤了行 程,就得為斷糧而求救——那我們就輸了。
  面對挫折垂頭喪氣可不是我的習慣,因為沮喪只能使事情更糟糕。我的習慣是用積極的 態度對待困難,凡事都從多個角度去看,始終向好的方向努力。“好吧,我先說。”我振作 起精神,首先打破了沉默,“雖然今天無功而返,但不一定是壞事,與其在山頂冒被雷擊的 危險,不如選擇百分之百的安全。換個角度看,這次挫折還豐富了我們的經歷呢。如果我們 戰勝了今天的挫折,也有助於我們克服更大更多的困難呀!”
  在我的樂觀主義的感染下,同學們漸漸活躍了起來——反正都這樣了,不如齊心合力想 辦法。大家越談越來勁,高高興興地搭起了帳篷,把初戰失利的沮喪拋在了腦後。
  這次經歷給我們小組定下了不怕挫折的基調,也給我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下了基調,那就 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帶頭給大家鼓勁打氣。後來我們又遇到了各種難題(這年秋天氣候反 常,暴雨連連),但都士氣高昂,齊心協力地克服了。訓練結束的時候,我們個個都感到自 豪,因為我們是這個地區惟一沒被惡劣天氣擊敗、沒有請求支援的野營小組。
  在國內,與此類似的經歷是我高一暑假的30天軍訓。我覺得,軍訓主要是磨鍊人的意志 力和強化紀律性,通過堅忍和服從等自我約束的方式,來達到訓練目的。野營訓練則可在磨 煉個人意志的同時,培養大家積極合作的團隊精神,並通過積極進取的方式來實現目標。野 營訓練也包含了培養自我約束能力,因為有硬性的計劃需要完成。但野營訓練培養的東西更 多,除了培養意志力和紀律性,還能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如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的能力;團 隊協作能力;緊急應變能力;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尤其是在又苦又累又餓又煩的時候;還 有親近自然和保護環境……嗯,野營訓練真讓我獲益匪淺!


室友與校友,各有各的“酷”
張欣武 劉衛華

  野營結束,髒兮兮地回到哈佛,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我的宿舍,好快點洗個澡。令人驚喜 的是,我發現自己所在的“馬薩諸塞樓”竟是新生宿舍中最不尋常的一棟。馬薩諸塞樓建於 1720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在全美大學中樓齡排行第二。在這棟著名的紅磚樓里,一層 二層是哈佛校長和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及學校的貴賓接待室,三層四層是大一宿舍。據一本 幫助學生熟悉環境的《非官方學生指南》介紹:馬薩諸塞樓是哈佛惟一對外開放的學生宿舍 ,負有供貴賓參觀的義務。因此,入住馬薩諸塞樓的新生均由招生和住房兩個部門一起
挑選 ,再經校長過目,只有那些最能體現哈佛新生風貌的大一學生會被選中。
  回想起離開中國之前,我曾按哈佛校方規定填寫過一個分配宿舍的調查表。這個調查表 很詳細:你希望入住哪一類房間?你理想中的室友是什麼樣的?形容一下你自己……因為哈 佛的1650名新生在入住十多幢宿舍樓時,不是隨機安排的,校方會以學生的性格、愛好、要 求為依據來分配,以使來自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生迅速適應從中學到大學、從家鄉 到哈佛的過渡,縮短磨合期。收到這個調查表的時候,我正忙得不可開交,匆匆忙忙地填上 了:“我希望有一個安靜、整潔、利於學習的環境;希望自己的室友不抽煙、不喝酒、不吸 毒,有良好道德修養,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能拓展各自的興趣愛好、促進相互了解。只是 ,不喜歡很嘈雜的重金屬音樂。”我說自己從初一到高中住校6年,“我相信,以一顆愛心 、包容心,能與任何人成為好朋友。”沒想到,我的選擇無意中得到了這個小小的榮譽。
  我興沖沖地在“馬薩諸塞樓”的四層找到我的房號,三位漂亮的室友正等着我來抓鬮分 房呢。哈佛規定,在合理的時間內,同一套房裡的學生必須到齊了才可以分房間,不興先來 的先占領好地盤,以此體現公平原則(仔細想想,這倒是可以避免為了打提前量而爭相浪費 時間)。我手氣不錯,抓到了一個小單間。抓到過廳的室友也挺高興,因為過廳最大。我急 着去取我存放的行李,好把積攢了一周的汗泥換洗乾淨。名叫漢娜的室友自告奮勇陪我去取 行李,並滿頭大汗地幫我把沉重的箱和包拖上了四樓,讓我非常感動。
  邊走邊聊的時候,我得知我的三位室友來自美國各地。漢娜是來自加州的猶太人,多蘿 西是來自德克薩斯州的黑人與菲律賓人的混血兒,卡蘿琳則是緬因州的白人。她們的父母或 為名校教師,或為醫生,或是關心社區教育的人士。她們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與宗教信 仰,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都來自所謂的“哈佛世家”。漢娜的媽媽是哈佛畢業生,卡蘿琳的 姐姐是哈佛畢業生。多蘿西有兩個哥哥是哈佛的,一個哥哥是斯坦福的,她媽媽是個並不富 裕的單身母親,卻把三個孩子都培養成了頂尖大學青睞的學生,真讓人佩服!
  還有不少同學也是來自“哈佛世家”,他們都為家有“哈佛人”而自豪。我也有理由感 到自豪。因為我沒有特殊背景,全靠中國的父母、學校培養教育和我自身的努力,同樣被哈 佛錄取了,而且被選進了“馬薩諸塞樓”——此樓雖古老,裡面的生活設施卻現代着呢。
  但壓力也是客觀存在的。以哈佛的聲望和財力,她有足夠的能力吸納美國和全世界的優 秀學生。比如說,我的樓下就住着來自波蘭的世界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獲得者;一次在學 校餐廳吃飯,我左邊坐着小提琴金獎的得主,右邊坐着國家乒乓球代表隊的成員……但我還 沒遇到過在接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就斷言自己篤定會被哈佛接受的學生。相反,直到進了哈佛 ,很多新生見面時還在自我解嘲:“會不會是學校弄錯了名字把我誤收進來的?”
  《北京晚報》的一位記者把這種情境形容為“在‘人精’們中間”。事實上,遍地“人 精”讓很多新生都感到了壓力。不過,在我的心目中,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幾乎是同義語。越 是有壓力,我越要把目標定在最好,因為“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我相信,老祖宗的這句 話在哪兒都錯不了。
  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也常會遇到一些各有其“酷”的人,在此僅舉一例。
  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有一篇英文寫作課的作文我準備以無家可歸的人為題材。因為牽涉 到美國社會問題,我預約了一次單獨輔導。我遇上的輔導員,是大三的學姐莎拉,一位苗條 的棕發美女。聽了我的構思之後,莎拉說:“這個想法很好。”然後提了一些建議,大意是 無家可歸的人不光和經濟與社會問題有關,還和種族與文化問題有關……
  我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便問她:“我可不可以引用你的話?”
  ——哈佛的寫作課教授反覆強調,凡是引用別人的觀點,必須說明這觀點是誰的,出自 哪裡,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剽竊,或某種程度的侵犯知識產權。丟臉不說,還要受罰:如果你 是無意的,該課成績會被扣分,如果校方認定你是故意違規的話,還會受到勒令休學一年的 處分。
  莎拉欣然應允,並回答了隨之而來的“姓什麼”的問題——此前我只記住了她的名字, 沒有留意她的姓。莎拉說,她姓戈爾。為了避免拼寫錯誤,我又確認了一次:“是戈爾副總 統那個‘戈爾’嗎?”“是的,我是他女兒。”莎拉微笑着說。
  如果不是為了維護她的知識產權,我還不知道得到了美國副總統女兒的幫助呢!
  點擊中華網的這個網頁,可以看到莎拉在戈爾競選總統期間陪父母去教堂祈禱的照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usapresident/1192/20001204/45397.html
  順便說說,這次選舉是我在大二上學期印象較深的事情之一。讀者也許還記得那次競選 極為戲劇性的一幕:在宣布小布什當選總統之後,又宣布還不能算數,需要重新計算佛羅里 達州的選票!儘管有如此罕見的機會;儘管戈爾得到了全美更多選民的支持——這是美國曆 史上首次遇到代表個人的“選民票”與代表各州的“選舉人票”結果相反,但是,由於“選 舉人票數多者當選”的競選規則,“總統”一職仍然與莎拉的爸爸擦肩而過。
  這次競選活生生地演繹了什麼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中國成語讓我聯想 起一句相應的西方諺語:“做你該做的,把其他的交給上帝。”我父母也愛說一句意思相仿 的話:“只要盡力而為了,就可問心無愧。”這些說法都在提醒追求理想的人們:要積極而 豁達地看待奮鬥過程與結果。可見,東西方的生存智慧也是相通的。
理解與歧視,我的朋友與處境
張欣武 劉衛華

  開學頭幾天是哈佛的“新生周”,校方仍在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新生結識同學和熟悉環境 。
  開學典禮之後,是“學生課外活動集市”,各種各樣的學生社團一連幾天都在招兵買馬 。一個社團一張桌子一個“攤位”,擺放着招牌和資料的桌子一時半會兒都數不清。有的社 團專門為先天性兔唇的孩子募捐手術費用,有的社團專門請成功女性來演講,有的社團在

校 園裡模擬聯合國,有的社團在大張旗鼓地辦報辦刊……一張張不同膚色的臉龐在我周圍閃動 ,到處都是跳躍着的青春活力、無羈想象和浪漫激情。
  開學當晚是“新生聯誼舞會”,第二天下午是看以哈佛為背景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愛情 故事》,晚上又是“冰淇淋聯誼會”……幾天之中,大家都忙於熟悉吃飯、洗衣、購物、看 病和上課的地方,同時“瘋狂地”認識人。新生們每天都在幾十遍地問答這套幾乎相同的話 :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住在哪裡?考慮上什麼課?後來才發現,這樣認識的人根本就 記不住,只有那些不久又遇見幾次的人,才談得上真的認識了。
  也有志趣相投一見如故的情景。比如說,在入學不久的一次學生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 比我高一屆的華裔女生,她的中文名字叫錢向民,是生長在美國的第三代華人。她對中國大 陸的情況很感興趣,我也很願意介紹當今中國的方方面面,我們便約好第二天一起去食堂吃 午飯,邊吃邊聊。錢向民出生於科學世家,她的父親是斯坦福大學著名的醫學教授,她父親 的叔父是中國著名的導彈專家錢學森,她本人的興趣卻在人類學和經濟學。高中時她就獨自 到非洲了解窮人的生活,那年她才17歲。她所在的學生社團,專門聯絡學生到發展中國家去 實習。錢向民說,和我的談話促使她下了“一定要去中國”的決心。後來她一邊開始向我學 漢語,一邊向學校申請畢業論文獎學金。2000年暑假,她帶着“中國小額信貸扶貧研究”的 項目獎學金在雲南實習了一年。她先在雲南師大學了3個月的中文,然後獨自深入窮鄉僻壤 ,吃住在一戶最窮的村民家裡,和當地人建立了真摯的友誼。2003年初,錢向民已成為一個 國際扶貧組織中國分部的負責人,正在開展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扶貧的工作。
  在哈佛,我有一群像她這樣的好朋友,儘管膚色不同,性別不同,但都富有愛心和社會 責任感,學習也非常努力。
  不少人關心我在哈佛有沒有遇到過種族歧視?坦率地說,剛開始我也曾擔心過:表面的 熱情後面是否掩藏着內心的輕蔑呢?為此,我專門請教了非亞混血的室友多蘿西。膚色淺黑 的多蘿西說,小時候,因為擔心種族歧視,她曾為自己的膚色感到過自卑。經過很多努力之 後,她終於愛上了自己的黑人血統,並為自己是個黑人而感到自豪。這樣一來,反而更容易 贏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她再也不為種族歧視而擔心了。
  多蘿西的話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早在高二訪美的時候,我就體會到:如果你自己都看 不起自己的種族和祖國,人家怎麼會看得起你呢?你想得到人家的尊重,你首先要為自己的 種族和祖國自豪——我就是這樣。對我而言,需要注意的倒是不要無意中犯了涉嫌“歧視” 的錯!因為哈佛的國際學生不少,比中國落後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兩個,以前在國內很少注意 這些國家,就像很多美國人很少注意中國一樣。將心比心,我在同學交往中對這些國家的文 化給予了更多真誠的關注。
  在推崇多元文化的哈佛,歧視是特別令人厭棄的行為。據說,在種族歧視還比較嚴重的 1848年,哈佛曾發生過白人學生抗議校方錄取第一位黑人學生的風波。面對抗議者以“退學 ”相威脅,哈佛學院院長平靜地說:“如果這位黑人學生通過考試,他將會被錄取。如果你 們退學,則哈佛的收入(指抗議者已交納的學費)將會被用作這個黑人學生的教育費用。” 在哈佛就是這樣,你可以對某些人和某些事不感興趣,不理不睬,敬而遠之,但你不能有任 何歧視性的舉措,否則就會惹麻煩。有些歷史悠久的富豪學生“兄弟會”,刻意堅守老哈佛 排斥女性的舊傳統,結果被現在的哈佛以“性別歧視”之錯禁止在校內活動,只能轉入地下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