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哈佛女孩劉亦婷7
送交者: bmgc 2004年04月26日15:36:0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基本方法之二:我們怎樣進行“積極引導”?
張欣武 劉衛華

  在孩子的成長小環境中,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父母的教育理念會體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無意地促成孩子的各種習慣。俗話 說,“命好不如習慣好”——父母的教育理念就這樣和孩子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
  有些父母相信“天賦比教育更重要”,主張無為而治。他們孩子的人生走向是好、是壞

或是不好不壞,像買彩票一樣,全憑運氣(我們不願意依賴運氣,也從不買彩票)。
  還有些父母相信“教育比天賦更重要”,他們孩子的人生走向一般都比較好,但發展的 順利程度和優秀程度有所不同。因為重視教育的父母們對“如何教育才好”各有高見,在此 僅舉有代表性的兩種:一種認為“快樂比優秀更重要”,主張等待發展,反對人為地促使孩 子優秀。另一種認為“快樂和優秀可以兼得”,主張積極引導,重視採取措施促使孩子優秀 。我們的教育理念顯然是後一種,婷兒則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受益者。令人高興的是,這種教 育理念的成功個案(快樂而優秀的孩子)成千上萬,並非個別現象,更不是偶然的。
  有人擔心社會容納不了那麼多優秀的人。這種觀念已經過時。因為中國的階層結構正從 傳統社會的“金字塔型”向現代社會的“橄欖型”轉變(呵呵,是橫放的橄欖哦),正在萌 芽、發育的中產階層,亟待億萬個“能適應、有理想、會創新”的優秀青年晉身其中。改革 開放的新時代已經給孩子打開了發展空間,就等着父母引導孩子朝“快樂而優秀”的方向走 呢!
  希望我們的積極引導法——全面激發有益興趣;主動預防人生缺憾;高效利用教育資源 ——能助您一臂之力!
  “積極引導”之一:
  全面激發有益興趣
  有人認為興趣是天生的,只能等待孩子自發表現出某種興趣之後,再設法滿足這種興趣 。我們則認為,孩子天生的是好奇心,而不是特定的興趣,各種興趣都是環境誘發出來的。 有益興趣的形成需要條件,父母主動提供條件,可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各種有益興趣,實現 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
  全面激發有益興趣,是早期開發智力的主要任務。所謂“有益興趣”,指的是喜歡各種 益德益智的活動,如“觀察、遊戲、探索、唱歌、跳舞、交往、互助、閱讀(聽大人讀或自 己看書)、數東西、識字、識數、操作、畫畫、提問、談話、思考、計算、編故事、學外語 、做家務、做實驗、搞環保、做慈善……”等等。
  激發興趣的方法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我們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A:利用“熟悉產生好感”誘發興趣。
  人們對家鄉話和家鄉菜的興趣就是這樣形成的。讓嬰幼兒早接觸、多接觸、經常接觸前 面提到的各種有益活動,讓這些有益活動成為像“父母的笑臉”一樣熟悉而親切的事物,孩 子就會習慣和喜歡這些活動。比如說,父母每天繪聲繪色地給嬰兒讀一會兒書,閱讀就會變 成熟悉而親切的事物,孩子自然會對讀書產生興趣。因為同樣的原因,要儘量避免“整天看 電視、偷懶、哄騙、賭博遊戲、電子遊戲(上癮容易戒癮難)……”等不利於順利成長的事 物成為孩子熟悉而親切的東西。
  B:利用“快樂提高興致”強化興趣。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大人總是高高興興地帶頭搞各種有益活動,並故作驚喜“引誘”孩 子參與,是極有效的情緒感染法。在進行有益活動時,大人經常用鼓勵的話或愛撫的動作給 孩子讚賞激勵,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愛的滿足與成功的快樂。被愛很來勁,成功也很來勁,愛 與成功會明顯提高人的興致和自信心。孩子經常在有益活動中體驗到愛與成功的快樂,就會 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些活動。誰都願意再次體驗快樂的事啊,婷兒熱愛學習的習慣就是這樣養 成的。
  C:利用“新奇吸引注意”深化興趣。
  興趣總是從“注意到”開始的。不一般的色彩、形狀、聲音都能引起孩子注意。孩子對 依戀對象(父母或某位親友)關注的事物十分敏感,大人的提示、驚喜或驚訝的感嘆及表情 動作,都能吸引孩子注意某些特定的事物。啟發性的提問更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到事物內部的 新與奇。通過這些方法,我們最初引導婷兒注意到事物與特定語音的關係,繼而引導婷兒注 意到事物的外部形態與細節;然後逐步注意到事物的異同與分類,如食物與用具、動物與植 物、生物與非生物、有機物與無機物;進而注意到事物內部的結構與性質、事物之間的聯繫 與轉化……大人不斷引導孩子在常見事物中發掘新層次、新知識、新奧秘,孩子的求知熱情 就能持續高漲,形成層層深入的探索興趣。
  D:利用“愛屋及烏”拓寬興趣。
  由於種種偶然因素,興趣的出現有先有後。有些孩子會過於迷戀某一類事物而壓抑其他 方面的發展。比較常見的是只愛電視不愛書,或者小女孩只愛打扮玩洋娃娃,小男孩只愛玩 槍和汽車。如果父母能為孩子已有的興趣增加一些新的興奮點,就能逐漸拓寬孩子的興趣。 比如說,請迷戀電視的孩子複述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激發表達興趣);帶孩子到書店去挑選 與該節目同一專題但內容更豐富的書(引起閱讀興趣);請孩子了解小夥伴對這個專題的看 法(培養交際興趣);請孩子搜集社會對這個專題的反饋(引起評論興趣)。那些只愛打扮 玩洋娃娃的孩子,一般也願意滿足“娃娃其他方面的願望”,比如說,帶娃娃到花園裡認識 植物和昆蟲;聽或編“娃娃過去的故事”;讓娃娃認識小主人的朋友;畫幾張畫布置娃娃的 房間等等。那些只愛玩槍和汽車的男孩也能以槍或汽車為連接點引導發展其他興趣,如數零 件、辨顏色、了解原料、原理、發明經過、發展史和生產過程等。可以說,任何興趣都可以 成為發展其他興趣的起點,只要有人指引。
  E:怎樣長期保持學習興趣?
  在各種有益興趣中,對孩子的前途影響較大的,無疑是學習知識的興趣。我們一直把保 護婷兒的學習興趣放在具體的學習成果之上。
  嬰幼兒階段:在保持嬰幼兒的學習興趣方面,美國早教專家葛蘭?道門(Glenn Doman )博士有兩個好辦法:一是“不要考試”——考試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加上答錯時父母失望 的表情,會讓孩子把緊張和不愉快跟學習聯想在一起;二是“在孩子不想繼續之前就停止” ——總是吊着胃口,自然有興趣。另外,0—6歲應以身體動作較多的遊戲為主,做到學與玩 不分家,這種隨機漫步式的學習,不計較深淺,也不在乎具體記住多少知識,惟求體驗學習 的快樂,激發旺盛的求知慾。因此,凡是對學習進度有硬性規定的各種學前班,還是不上為 宜,因為強制性的學習方式最容易扼殺幼兒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與玩適合逐漸分家,遊戲色彩可由外部活動轉移到學習方式的探索性上, 比如說,用跟時間賽跑的辦法做作業;設計一些防止出錯的措施提高正確率等。這個階段老 師的態度與評價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最大,來自老師的誇獎和鼓勵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的 學習興趣。同樣的道理,來自老師的冷眼和打擊也有極大的殺傷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 學校的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尤其是有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問題,及時為孩子提供“ 心理支撐”,幫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師鼓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勵。如果 老師能想方設法地點名表揚每一個孩子“肯努力、愛學習”,我們在此先替孩子們謝謝您!
  中學階段:進入初中或高中,那些習慣於學習成績領先的孩子多半都要經歷考驗。因為 競爭的範圍和對手變了,考試的名次難免有升降,那些不能繼續領先的孩子起初不服輸,後 來便感到惶惑,自信心大受打擊。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疏導孩子的焦慮情緒,反而批評、責 罵、施加壓力,孩子就可能產生逃避心理,一個好學的孩子從此變成厭學的孩子(無庸諱言 ,這只是眾多厭學原因中的一種)。由於同樣的原因,那些特別在意他人評價、自信心較弱 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心態,就不宜勉強上重點中學,以免讓孩子從此告別成功體驗, 喪失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當然了,如果父母引導得法,或孩子思想較成熟,能夠把成功體 驗建立在增長知識(而不是獲得名次)上,哪怕是最後一名,也能保持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 。
  前面說過,婷兒曾經兩次經歷過在新環境中名次大幅跌落,一次是小學四年級下學期轉 學,一次是外國語學校的入學考試。為了避免自信心受挫,我們的做法是預先給婷兒提供“ 心理支撐”,告訴她名次下降是合理的,能和那些一流學校的尖子生一起競爭本身就是一種 成功。婷兒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沒有為名次下降而感到焦慮,反而把與新同學的差距看作 自己的上升空間(而不是跌落的深淵),滿懷信心地繼續努力。孩子的學習心態良好,考試 中才能正常發揮,不論能否重新領先,都能保持學習興趣和奮鬥勇氣。
  除此之外,中學生強烈渴望心理獨立,思考人生意義和尋覓知心朋友的興趣日漸濃厚。 此時每周宜有一次較深入的聊天,通過分析親友境遇、社會新聞、文藝作品或孩子遇到的難 題,探討為人處世之類的道理,引導孩子通過完善自我贏得他人的重視和信任。當孩子認識 到“發奮學習是滿足人生精神物質需要的有效途徑”(對有些人甚至是惟一途徑)時,持久 的學習興趣就不是問題了。
  “積極引導”之二:
  主動預防人生缺憾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比寶貴又非常脆弱。有些錯誤一次都不能犯,犯了就非死即殘 。那些可以再犯的錯誤也不宜太多——如果把有限的生命都耗費在走彎路上,哪還有時間去 實現理想呢?為了讓婷兒不犯大錯,少走彎路,早日成為有能力創建幸福生活的人,我們的 做法是:提前輸入有益信息,主動預防人生的各種缺憾、毛病和災難——就像孩子剛出生就 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一樣。
  眾所周知,主動預防比治病救人代價要小得多,難度也低得多。雖說父母要多花些心思 “未雨綢繆”,但比起缺憾形成(或災難降臨)後再來全力補救,可輕鬆多了。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主動預防的缺憾、毛病和災難很多,細細想來,似可歸納為與“十 大必備素質”相反的各個方面,如:體弱多病、不聰明、任性自私、興趣狹窄、缺乏情趣、 走邪路、學業偏科、能力弱、半途而廢、輕敵或怯場等等。及早設法預防這些問題,不僅能 “防患於未然”,還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把孩子推向“身體好、頭腦靈、性格優、興趣多 、情感美、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的理想狀態。我們在引導婷兒提前 消除各種隱患的過程中,就經常感受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快樂。
  現將我們預防基礎素質(健康、智力、性格)出問題的做法列舉如下,供讀者參考。
  A:提前傳授“保健秘訣”,預防體弱多病。
  婷兒是個健康、快樂,很少生病的孩子,這一點得益於科學理性而又簡便易行的生活方 式(詳見第十一章《強身健腦的生活方式》)。為了讓婷兒自覺自愿地按科學理性的方式生 活,我們一是讓她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讓她懂得良好生活習慣的科學道理。比如 說,洗手要搓出白泡泡再沖淨,不然就達不到用泡沫的張力讓細菌和髒東西離開皮膚的目的 。又比如說,儘量不用公用餐具,在一般的飯館吃飯要自帶餐具,請廚師直接從熱鍋里盛到 我們自帶的碗裡。這樣做雖然比較麻煩,但染上疾病可比預防更麻煩。
  婷兒很早就懂得“預防可以保健康、保平安”;懂得良好的競技狀態來自“均衡的營養 、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通暢的呼吸”……通過日積月累,身體力行,我們傳授的保健 知識和方法早已成為婷兒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它不僅使婷兒長期保持精力充沛、頭腦清 爽,而且讓她很早就學會了自己照料自己,不論是12歲去住校,還是18歲去留學,都讓人放 心。
  除了傳授生理保健知識,我們也非常重視傳授心理保健知識。在婷兒的成長過程中,我 們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感到自卑或困惑時,及時為她提供“心理支撐”,教她學會自 我開導,自我寬解。我們深知,再健康的身體也擋不住精神崩潰,而精神強大的人卻能在身 體不適甚至殘疾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連的是孩子的性安全。家有愛兒嬌女,如何防範性侵害?又如何避免 性安全教育給孩子的性心理留下陰影?這可是很多父母的心病。幸運的是,我們的家庭性教 育搞得很成功。在探索和實施0—18歲的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好地兼顧了婷兒上學 後的身心安全與將來的健康性心理(詳見第十二章《家庭性教育的方法和時機》)。簡而言 之就是:結合早期開發智力,從天真無邪的幼兒期開始講解性知識,培育性美感。通過觀察 花鳥魚蟲的繁殖方式,讓婷兒懂得“性讓生命延續,愛使人獸不同”,然後自然過渡到性安 全教育和婚戀觀教育——包括預防早戀分心,和怎樣成為“可愛又會愛”的人。
  防範性侵害只是家庭性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主張是一定要加保 險,不能有僥倖心理。婷兒上小學時,還專門進行過拒絕誘騙和躲避性侵犯的模擬訓練。這 些做法可大大增加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險係數。
  B:提前開發智力,預防不聰明。
  在人類發現嬰幼兒大腦的巨大可塑性之前,孩子聰不聰明是父母無法調控的事。但自從 200年前卡爾?威特早期教育實驗成功,近百年來的後繼研究和教育實踐已經讓越來越多的 人認識到:只要孩子沒患腦損傷;只要父母相信“早教導致早慧”並願意為孩子提前開發智 力,每個嬰幼兒都能擁有聰明的大腦。
  幸運的是,婷兒的父母、姥姥、姥爺和舅舅、舅媽都相信“早教導致早慧”,都願意提 前幫助婷兒開發智力:婷兒從出生第3天離開醫院觀察室,就開始“訓練五官,刺激大腦發 育”;從15天大,就開始“輸入詞彙”……通過語言訓練和全面激發有益興趣,婷兒的多元 智能全面發展,小腦瓜發育得非常靈敏,快3歲時智齡就達到了5歲4個月。
  從讀者反饋來看,很多享受早教的嬰幼兒表現得和婷兒當年一樣聰明,有些孩子“開竅 ”的時間比婷兒更早。這些孩子普遍具有“觀察細緻、記憶力強、聯想豐富、能說會道、思 維活躍、操作靈巧”的特點。由此可見,“早教導致早慧”是普遍規律,提前開發智力確實 能夠預防孩子不聰明。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幼年的聰明只能稱之為“小聰明”,要想把“小聰明”發展為“成 熟的智慧”,必須堅持優先開發思維能力。我們的做法是:在嬰兒期重點開發語言能力—— 這是思維的基礎;
  在幼兒期重點開發分類概括能力——這是邏輯推理的基礎;
  在少兒期重點開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這是理性思考的基礎。
  a:婷兒0—6歲的語言訓練,是用“輸入詞彙→領悟詞意→學說句子→親子閱讀→反覆 聽故事錄音→複述和改編故事→講述眼前所見所想→回顧有趣經歷”等方法來進行的。
  具體做法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裡已有不少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b:婷兒2—6歲的分類概括訓練,都是在吃、喝、玩、樂的過程中隨機進行的。
  心理學家認為:“概括可以使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是掌握規律的基礎……應該在孩子 剛剛學會使用詞語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分類概括能力。”婷兒1歲9個月大時,媽媽在告訴姥姥 如何“主動教”的長信中寫道:
  在教育婷兒時,可以把顏色和形狀連起來教,如紅紅的球、黃色的開關、藍色的天、白 色的雲等等,也可以用顏色和形狀把事物進行歸類,如蘿蔔是紅的,美人蕉也是紅的,衣服 也是紅的,或紅蘿蔔是圓圓的,白蘿蔔是長圓的,餅乾是扁圓的等等。(見《哈佛女孩劉亦 婷》第三章第二節《離婚不改初衷,育兒計劃照樣進行》)
  姥姥剛開始就是這樣教婷兒認和說,會認會說了就請婷兒指出“哪些東西是紅色的”等 等。這種動嘴或動手的分類概括訓練,隨着年齡的增長由淺入深,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方式:
  找同類:啟發婷兒把不同的事物按某些相同點分類。或按顏色、形狀分;或按用途、特 征(如軟、硬、甜、鹹、滑、澀等)分,並和點數遊戲相結合,如紅色的有幾個?圓形的有 幾個?……3歲之後主要是按概念名稱分,從食物中的“水果與乾果、蔬菜與糧食”等,逐 步擴大到“餐具與炊具”、“食物與飲料”、“鳥類與獸類”、“喬木與灌木”等等。剛開 始用實物或圖片做分類遊戲,理解和熟練後,逐漸過渡到口頭進行。
  挑異類:讓婷兒把混在某類事物中的不同類物品挑出來,如幾種文具中的一把叉子,幾 朵鮮花中的一朵塑料花等,並請她說明不同在哪裡。
  下定義:請婷兒解釋各種概念,如“貓是什麼?魚是什麼?汽車是什麼?問好是什麼? ”等等。大人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婷兒選擇基本屬性和最明顯的特徵,如“魚是動物,生活 在水裡”;“問好是禮貌行為”等等。
  橫向找關聯:請婷兒按提示找出(或選擇)事物之間各種不同類型的關係,這個訓練有 助於理解觀察角度的多樣性。如“衛忠(舅舅)是你的什麼人?是舅媽的什麼人?是工廠的 什麼人?是隔壁丁爺爺的什麼人?”“蘋果是蘋果樹的什麼?是我們的什麼?是罐頭廠的什 麼?是商店的什麼?是畫家的什麼?科學家的什麼?”等等。可畫圖連線,也可口頭進行。
  縱向理歸屬:主要是用“大圈套小圈,大詞管小詞”的辦法,圖解各種概念的大小和從 屬關係。比如說,把蘋果、香蕉、梨等放進寫着“水果”的圓圈;把水果、蔬菜、乾果、花 草等放進寫着“植物”的圓圈;再把“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圈進寫着“生物”的大圓圈 ……可用實物或卡片做遊戲,也可畫示意圖。婷兒懂得了概念有大小之分、事物有各種從屬 關係之後,遇到新詞新事物就先往所屬體系裡套,下定義和理解概念就方便多了。例如,地 球與月亮、太陽、其他行星及銀河系的關係,就是通過圖解衛星—行星—恆星的特點和從屬 關係而輕鬆弄懂的,當時還做了一次“扮演星球模擬日、地、月運行”的遊戲呢。
  這些邊吃邊學或邊玩邊學的活動,總是伴隨着鼓勵和引導,婷兒一直很喜歡。遇到大人 也拿不準的概念,就查《現代漢語詞典》。這本權威的工具書對各種概念都有簡明扼要的定 義,有助於一開始就輸入準確信息。婷兒小時候特喜歡幫大人查詞典、取書、查字母、翻找 頁碼,忙得不亦樂乎!
  c:婷兒少兒期開始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是通過多管齊下的辦法進行的:
  其一,是分類概括的對象由具體事物向抽象的生活哲理過渡。比如說,遇到挫折時,通 過分析“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導婷兒思考“為什麼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 事?”發現不良傾向時,通過分析“一塊霉斑把‘一堆紅薯’變成‘一堆爛紅薯’的過程” ,引導婷兒思考“漸變與突變、量變與質變的關係”等(想跟孩子有這種交流的父母,不妨 先讀讀《矛盾論》)。
  其二,是閱讀訓練和數學訓練。婷兒是學校訓練為主,家長輔導為輔。認真完成課堂練 習和家庭作業,各種思維訓練就在其中了,家長只做針對婷兒弱項的強化訓練。奧數訓練是 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這方面的訓練是老師引路,爸爸輔導,婷兒自學為主。
  其三,是本書其他章節介紹的種種思維訓練。請參見本章的《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一節和第四章《怎樣培養創造力?》
  這些提前付出的努力和後繼的訓練(包括學校的訓練和婷兒的自我訓練),能讓孩子的 思維日益增強“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創造性”。這些思維特點加上優良性格 ,就能讓孩子的“小聰明”逐漸發展為“成熟的智慧”。
  C:提前興好規矩,預防任性、自私。
  任性和自私是很多性格弱點的根子,是成功的大敵,需要重點防治。任性的孩子特別難 教育,讓父母擔心;自私的孩子只顧自己,讓父母寒心。任性或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也不得 人心——霸道的,別人惹不起,躲得起;無能的,別人不佩服,看不起。
  我們認為,任性和自私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而習慣是行為積累而成的,只要提前興好 規矩,積累相反的行為,就能形成相反的習慣,達到預防任性自私的目的。我們家有三個規 矩能夠預防(或矯正)孩子任性、自私:一是堅持按時作息;二是全家服從道理;三是體貼 照顧親人。
  1堅持按時作息,用計劃性減少隨意性。
  隨意改變時間的用途,是極為常見的任性行為。這樣既可能給親人(或協作夥伴)增添 麻煩,也可能讓很好的計劃半途而廢。按時作息卻與此相反,它可幫助孩子養成按預定計劃 做事的習慣,強化自律能力。有鑑於此,預防(或矯正)任性的習慣,不妨從嚴格按時作息 做起。
  婷兒一出生就開始按時作息,吃、睡、玩、學都有固定的時間。這種有規律的生活給大 人免去了很多麻煩。上學之前,大人就經常提醒婷兒看鐘行事,以便順利轉換活動內容。上 學之後,婷兒一直是按預定的時間表學習、娛樂、休息,不僅習慣於執行計劃達成預定目標 ,而且習慣於每分鐘都有各自的用途和價值,捨不得無所事事地浪費時間。從幼兒園到上小 學,古人感嘆時間易逝的《今日詩》和《明日歌》在我們家經常被吟誦和引用,它讓婷兒懂 得了“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只要堅持“今日事,今日畢”,就用不着哀嘆“世人苦 被明日累,萬事成蹉跎”。
  和獲得執行計劃的能力一樣,珍惜時間也是按時作息的重要收穫,也有助於發展理性、 弱化任性。婷兒8歲就開始用“列預算”的方式開支周末的時間,從初二開始便“像管理金 錢一樣管理時間”,即:把所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找出來,酌情分配給需要 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和體育鍛煉,並通過“試運行”調整得更合理(比如說,排隊打飯的時 間背單詞不現實,婷兒就向同班學姐學了一招——排隊高峰期留在教室做20分鐘數學題,等 沒人排隊了再去飯廳),然後就堅持執行。婷兒管理時間的好習慣在哈佛進一步強化。因為 美國人習慣於提前預約各種事務,婷兒的時間安排表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時間安排表互相銜 接,更改的餘地很小,需要把以周為單位的時間預算做得更細緻,更精確。實踐證明,一個 人如果能夠像管理金錢一樣管理時間,既不隨意拋撒,也不“寅吃卯糧”,任性的程度便會 大大下降。
  ——順便答覆那些希望我們幫忙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讀者:個人的時間表只能由自己定。 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我有多少分鐘?得辦多少事情?哪些事非辦不可?哪些事可以精簡 合併?”為了提高計劃的可行性,每天還需要酌情預留一些機動時間,沒用上就後延(即提 前做明天的事),延至周末再犒勞自己。時間表試行調整到合理可行後,就要認真執行,如 此堅持半個月以上,自然就習慣了。按時作息的習慣有助於按時完成合理的計劃,還將給主 人帶來更多收穫。隨着新的生活秩序的建立,任性而為的衝動就會逐漸減退。
  2全家服從道理,用理智調控情緒。
  任性的病根是理性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容易被情緒和欲望牽着鼻子走,做出一些可能 後悔的事。任性的病因既可能來自嬰兒反抗期引導有誤,也可能來自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壞 榜樣。嬌慣而成的任性,我們是用處理好“自由與限制”的關係來預防的,即:支持婷兒自 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絕不滿足不合理的要求。模仿而成的任性,我們是用“全家服從道理” 的辦法來預防的。所謂“道理”,指的是“客觀規律、社會公德、事先約定的規則”等等。
  孩子小時候由於依戀和依賴父母,會為了讓父母高興而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父母懶 得費口舌講道理,習慣於以勢壓人,孩子幼年會盲目遵從,大一點就會盲目反抗,反抗不過 就會變成陽奉陰違的人。有鑑於此,我們提前引導婷兒思考行為的意義,重視行為的動機和 效果,以便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讓孩子逐漸從“先做後想”,過渡到“先想後做”。
  我們的做法是:在接受能力特別強的3—12歲,經常給婷兒講解各種行為的含義,從不 簡單地要求婷兒服從;父母若有想錯、說錯、做錯的地方,也誠懇地向婷兒道歉和自我批評 ,讓婷兒明確地意識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服從道理,不能任性而為。”
  我們還經常用提問和反問的方式啟發婷兒思考:“除了得表揚,這樣做還有哪些好處? 除了被批評,那樣做還有什麼壞處?如果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如果那樣做,結果會有什 麼不同?”孩子經常思考行為的意義,理性判斷能力就會順利發展。等孩子養成了“三思而 後行”的習慣,父母就不用為孩子任性而擔心了。
  父母不僅要為孩子做出服從道理的榜樣,還要為孩子做出用理智調控情緒的榜樣。當我 們遇到特彆氣人的事情時,總是設法自己化解,不讓不良情緒影響工作和家庭氣氛,並酌情 把我們的心情和調整心情的過程告訴婷兒,讓她懂得“情緒可以調控,也應該調控”。為了 提前讓婷兒懂得放縱情緒的危險性,在小學階段,我們常和婷兒談論“小事不忍,釀成大禍 ”的社會新聞,如口角之爭發展成殺人償命等等。通過談論這些觸目驚心的反面教材,婷兒 明白了這個道理:任性相當於酒後開車,隨時可能失控闖禍。只有學會用理智駕馭情緒,才 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認為“原始衝動,天然合理”,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調控情緒光說不練是不會見效的。要想讓孩子學會駕馭情緒,必須讓孩子反覆體驗用理 智調控情緒的好處,並學會一些方法。比如說,為了調控應試心態,我們送給婷兒一顆定心 丸:“我難人亦難,勿懼!我易人亦易,勿喜!”婷兒臨場默誦一遍,可提醒自己消除畏難 或輕敵情緒,有利於正常發揮。又比如說,當婷兒為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氣得流淚的時候,我 們總是建議婷兒去洗個臉,冷靜一下再說。冷靜的結果是更容易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並找 到更恰當的應對辦法。有時我們的態度或意見就是讓婷兒激動的原因,我們會提議暫停討論 ,改個時間再談。冷靜下來之後,往往不用再談,婷兒就已經想通了。
  為了養成理性選擇的習慣,我們經常和婷兒討論“怎樣做更合理?”教婷兒學會用協商 的辦法解決分歧。婷兒小時候很少受懲罰,原因就是她經常提出折衷方案——或者是“下次 再犯一起罰”,然後便認真汲取教訓不再犯;或者用一個好表現將功補過。這些經歷都讓她 嘗到了理性行事的好處。
  婷兒很早就在自覺地用理智調控情緒——還記得五年級暑假那篇《欲望先生和理智先生 吵架》的日記嗎?她還自己發明了一些調控情緒的好辦法,比如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用 唱歌來轉換情緒。在哈佛,遇到同學好友被消沉情緒所困擾,婷兒也會主動用積極的情緒去 感染和激勵對方。暑假回國時,婷兒還和我們討論過這類問題:怎樣用幽默化解衝突?怎樣 避免讓自己或別人產生負面情緒?怎樣用自我批評打破僵局?……我們的共識是,這些情商 技能需要終身修煉,親人之間要經常互相提個醒。
  我們把用理智調控情緒稱之為“理性導航”,它能大大減少任性的頻率和程度,增強孩 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逆境中,它能幫助孩子耐受挫折,尋找轉機;在順境中,它能幫助孩 子出類拔萃,並保持頭腦清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