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du.sina.com.cn/a/2003-10-20/55070.html哈佛女孩兒王可-我的根在中國(ZT) 青藤王可,1985年出生於四川雅安。5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西雅圖接受美式教育,度過自己的小學、中學時光,曾經獲得學校和州政府的多項獎勵和表彰,於今年以優異的表現和成績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她曾經參與父親王伯慶的20集電視連續劇《我家有個小鬼子》的英文寫作,與父親合作撰寫的《成長1+1》一書,創造性地提出了“做兒女只有一次!做父母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的頗具震撼性的家教命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8月份,王可利用假期時間與父親一起回國,在北京、成都、重慶、廣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長春等10個城市,進行巡迴演講和簽名售書活動,受到孩子與家長們的歡迎。 追求身心健康 從機場推着滿滿一車行李走出的王可,由於坐了很長時間飛機的緣故,顯得很疲憊。眼前這麼一個瘦弱的小丫頭,能夠利用一個短短的假期完成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做巡迴演講的重任嗎?人們不禁有些心懸。 累了、倦了、煩了,王可也會哭泣、抱怨。可是只要演講一開始,她就會充分調動好自己的情緒,很快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當中去。做自我介紹,應家長和孩子們的要求做自我展示,認真仔細地回答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的問題。王可以其出色的表現,堅韌不拔的意志為這次巡迴演講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隨行的人們被感動了:“王可很注重配合別人,是一個非常自律的女孩兒。” 王可對此的解釋是:這主要得益於老爸對她的教育。“有條理,有自律力,有動力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人生會大不一樣。”王伯慶教育王可要自立自強,學會自己處理難題,要學會接受失敗,承受失敗。王可很喜歡自己的老爸:“他很狡猾,從不讓真理樸素登場,每次都是他誘導着我做出他所想要的決定。我至今還記得爸爸為了鍛煉我的性格,學會謙卑、忍耐、堅定,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他鼓勵我參加選美比賽,並且讓我自己去為此募捐的事情。 我在接受還是拒絕之間搖擺不定。我真的想低下頭去拉贊助,在大人面前卑躬屈膝嗎?我可以忍受被人拒絕嗎?我應該向誰拉贊助?然後,我想到了得獎。當然了,這也是申請大學的一個亮點,然後,天平傾斜了。Oh,好吧,失去小小一點自尊,可以帶來一次性格訓練。 我搜集了所有可能的贊助人名單,開始了我的‘乞討’生涯。奧林匹亞市是一個好地方,那裡有許多願意支持學生的小公司,尤其是商業區。所以,在一個灑滿陽光的溫暖下午,放學以後,我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打扮成天真爛漫的樣子,穿上顏色柔和悅目的裙子,襯衫和收斂的鞋(如果想顯得天真的話,高跟鞋就太恐怖了)。化了淡妝,在臉頰上敷了一層粉紅,練習了我的演說(那是從小冊子上背下來的)。確定指甲上紫色的髒髒的指甲油(那是我塗着玩的)已經洗乾淨了,衝着鏡子裡做出一個嫻靜的笑容,然後,出發了。 第一站是爸爸的保險經紀人,一位友善、富於同情心的女士。她給了我50塊,這是我期待贊助人的平均金額。初戰告捷,我很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到了商業區,拜訪曾經吃過的亞洲餐館。我去的兩個餐館都給了我50美元,兩位老闆娘人都很好。一個餐館裡的年輕女士還說,我讓她想起她妹妹,一個始終積極進取的優秀學生。” “我的父母沒有成天要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或斯坦福,他們不強迫我走華人天才少年的路,他們只想讓我在學校好好學習。他們只希望孩子盡力,並不給她額外的壓力。”這讓我感到很開心,畢竟對於一個人來說,身心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銘記根在中國 王可在西雅圖的奧林匹亞高中學習期間,曾經獲得了很多的榮譽:高中畢業全校排名第一(畢業年級共400人)、美國Rensselaer數學及科學獎(此獎每年授予全球1000名高中生)、美國國家獎學金優勝者、美國“總統學者”最後候選人(全美280萬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500人選為候選人)、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傑出女性科學獎(2003年度)、華盛頓州校長學者(2003年度)、AP優秀學者(2003年度,AP是美國高中所修的大學課程,王可在2002年考了四門AP課程,全是5分,包括微積分,英語及作文,美國歷史,微生物)、華盛頓州少女選美中獲前五名(2002年度)、華盛頓州模擬政府中當選為州教育部長(2002年度)…… 無疑,王可是一名出色的學生。而與王可接觸多了,你會發現:她是一個自信自強、誠實善良、率真可愛的女孩子。她不僅學業優異,而且關心他人疾苦,充滿愛心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她處事冷靜、從容,同時還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雖然在美國長大,卻了解與摯愛中國的文化。 王可5歲來到美國時,她讓自己相信:一個華裔移民在美國的幸福就是匯入主流社會。她說:“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我的黃臉蛋——我取了英文名字kate,吃比薩餅,看卡通片。當然我還是華人。身為華人,無非意味着我沒有艾德娜嬸母做好吃的點心,沒有像嬉皮士一樣發酷的父母。 其實,我根本不認識中國的七姑八姨,而且我的父母太古板。在我追求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我拒絕認同父母那些悲劇性的經歷,作繭自縛地陷入良心平安的無知之中。我壓下任何把自己和中國聯繫在一起的潛意識,因為我想成為一個完全的美國人。然而,這種渴望沒有消失,時常在我的心中掀起漣漪。 當我進入少女時代,這種懸念變得揮之不去。如許多美國人一樣,我因為無法給自己定位而掙扎,我這個美國蘋果派困惑了。我不知道怎樣平息這個掙扎,直到我讀到了亞歷克斯.哈里的《根》的掙扎。我終於理解,‘發自骨髓的呼喊’和‘無法擺脫的孤獨’產生於我對民族文化的無知之中。 我是哪一種人類?如同一個被收養的孩子渴望發現她的生母,我想發現自己的民族,它藏在過去、藏在我的家庭生命和許許多多的華人之中。我不斷地詢問父母,閱讀中國的歷史和文學。我現在理解了為什么爸爸在‘文革’中被迫失學;為什麼他的父親在‘文革’會被迫自殺;為什麼我的媽媽會被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為什麼她的母親會被送到鄉下去勞動改造。理解這些悲劇使我知道自己的獨特性,我的文化繼承的重要性。它們不再是環繞我心中的幽靈,而是力量,這力量造就了我的今天。我的傳統不是羞恥而是光彩。 我的文化意識讓中華在我心中活起來了。當我再次去中國時,我不再是一個花錢的美國旅遊者,而是中國人群中的一員。我訪問了鄉下,活在現實之中,續上了我的中華文化,我的歸依。我現在為自己文化傳統感到極其驕傲,它給了我雙倍的未來。 我珍惜學習,比起中國學生來,我有自由的課堂討論、美麗的設備和免費的高中教育;我珍惜物質,因為我有了中國農民世世代代都沒法得到的東西;我珍惜生命,因為我的家庭里有的人和許多中國人曾經因為艱難而早逝。我要實現作為一個華裔美國人的潛力,去建設中美之間了解的橋梁。我不再是一個懷有偏見失去方向的孩子,我是一個了解自己、決心堅定的年輕女性。 我愛自己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人民和歷史——他們是我的文化,我的人民,我的歷史。美國是我的收養母親,把我養大,中國是我的生身母親,她總是在笑看我。通過增加我的美國經歷,深入了解我的中華文化,我希望多彩的將來和偉大的方向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 口述實錄 “做父母是一份榮幸,我享受了Kate天真的童年,還有美麗的大學之戰。這是一杯需要終生悠悠回味的咖啡。從Kate出生之日起,我們就在準備她走出家庭的這一天。這天以後,我們會用終生的目光,欣賞她的飛翔。她可以飛出家庭,飛到天涯海角,但孩子永遠飛不出父母無窮的深愛。” ——父親王伯慶 “我的女兒,世上沒有一個名詞能像‘女兒’那樣讓我心洋溢真愛,充滿驕傲,只有女兒讓我的夢想成真,世上沒有任何女兒能比你更奇妙——我的女兒。” ——母親劉國蓉 “父母應該友好、理解、溫柔,是導師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極限,鼓勵孩子挑戰自己。孩童時代只有一次,我們期待和父母共同經歷這一美好時光。做個父母不困難,難的是抓住機會成為偉大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努力去做嗎?”——女兒王可http://www.ssreader.com/News.asp?newsID=59現代版《傅雷家書》:《成長1+1》 http://members.aol.com/boqingw/bo.html 王 伯 慶 隨 筆 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