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來美國時她4。5歲,剛到美國由於地域,環境的影響,她變成一個十分害羞,“封閉”的孩子,除了家裡人以外誰也不理,有朋友來家玩,她馬上躲進自己的臥室,說什麼也不出來,一旦出門她要麼躲在我身後,要麼讓我抱着,要讓她玩什麼,最好四周沒人或很少的人,為了能讓她“開放”一些我真是傷透了腦筋。千方百計打聽,終於找到一個也是從中國來才一個月的男孩,那個男孩比女兒大2歲(我們比較幸運,這裡中國人還不少),我和那家的媽媽約好一起到playground,到了那裡,起初女兒不玩,躲在我身後,我也沒強迫她玩,只是和那位媽媽聊天兒,後來她探出個小腦袋,看看那位小朋友,試着上去玩,玩着玩着,發現那位小朋友說中文,兩人就開始一起玩起來,後來就越玩越熟,再後來就幾乎天天都在一起,開始我帶着她一起去,後來我嘗試着讓她自己去(我們住的不太遠,前後樓,我遠遠的看着,她不知道),她的膽子慢慢練大了,不怕外出找朋友玩了。好多年以後我們又見到那一家,我才發現那個男孩其實是個頗內向的孩子,不太愛說話,和女兒的個性差得很遠,不過那時的確是“共同的語言”讓兩個孩子“走”在一起,度過了兩個小孩子最初的“艱難”時光,我到現在還能清楚的記起那個畫面:兩個5,6歲的孩子,在朦朦的月光下(7點左右),坐playground的滑梯架上興致勃勃的聊着,聊着。。。,當時覺得真是又好笑,又溫馨。
3個月以後我們搬了家,儘管女兒滿心不樂意也沒有辦法,當時是夏天,當搬家車停在新公寓的門口時,圍上來一群好奇的,在外玩耍的孩子,我發現一群孩子中有2,3個似乎和女兒一般大,我馬上想到應該讓女兒結識他們,這樣女兒以後就可能有玩伴了,我熱情的“邀請”那幾個印度小孩幫我們“搬”東西,然後給他們糖果,幾趟下來,彼此都有了“感覺”,儘管女兒不懂英文,那幾個孩子也不可能懂中文,但比比劃劃大家似乎也有交流。由於我最初的熱情,幾個孩子以後經常來家找女兒玩,開始玩是在我們家,我偶爾給翻譯,解釋一下,有時隨他們去,讓他們比比劃劃,他們玩的很好,好像沒有語言障礙似的,後來他們就一起到外面去玩,挖土,刨坑,騎車,滑旱冰,扔球,playground上登高等等。我或者家裡的老人只是遠遠的看着,保證孩子在視線以內沒事就行,女兒玩的好開心,語言大長進,性格也開朗許多。這時女兒離上kindergarden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試圖教女兒一些英語,但是女兒從她的朋友那裡學會的英語已遠遠超過我教她的,所以儘管女兒在美國沒有上過一天Daycare,但是等她上Kindergarden時她的語言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再加上幾個夥伴差不多同齡,上學也在一起,她很容易度過了最初上美國學校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