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屢屢地面對失敗 |
送交者: 成功的爸爸 2004年06月25日15:58:2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我仍記得那天當我14歲的兒子放學回家,顯得極度沮喪。我和妻子於是問他為何如此悶悶不樂。 “沒事!”他說。“可你看上去很不對勁。”我說。“唉!讓我一個人待會兒。”晚飯時,當他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時,我又嘗試了一下。“肯定發生什麼事了。你能告訴我們嗎?”“不!”他說着便跑出了房間。 “我沒被選上!”直到我第二天打電話到他學校才知道他沒有被選上參加足球隊。我於是感到越發的憤憤不平----對學校,甚至對整個世界。為什麼我的兒子沒被選上?他絕對是一個狂熱的,有合作精神的運動員。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成功的道路上他們總是得面對一定的失敗。給家長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保護他們不受生命中的某些不愉快和他們自身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不足的干擾? 當我的兒子遇上這些不愉快時,我以為這應該是我的責任。“我和你一樣氣憤。”我告訴他。“那並不能幫助我,爸。現我不得不認識到我並不優秀。”“可你是優秀的!我看過你踢球。你不比他們中任何一個差。”“不,我不是,而且,你也必須面對這個事實!”他說。 我發現自己被他的拒絕激怒了。這件事會不會對他的自尊心產生影響?我怎麼才能保護他?當時我根本沒意識到實際上他是在幫我處理我自身的感覺的同時開始自己解決問題了。 從那時起我才認識到家長的責任既非保護(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也非針對個人化(比如我對我兒子所做的)。相對而言,我們應幫助孩子們明白如何處理突發情況——明白如何恢復正常做回自己。我們必須讓他們懂得失敗並不難克服,而是暫時的挑戰。 每次挫折因此可變為一次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大好機會。每次成功面對失望之後的酬勞便是,你的孩子明白了他是有能力戰勝困難的。 在《半空半滿:走近樂觀主義的心理根基》中醫學博士蘇珊C沃根建議應多鼓勵你的孩子表達她失敗的心情,但不必讓她誇大內心的悲痛或極需安慰。也就是說,千萬別自己沉浸在失敗感中,這樣的話很容易把這種感覺傳染給你的孩子。若你僅把失敗看作暫時的可以克服的挫折,你將會把這一樂觀感傳遞給你的孩子。但有些時候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比如,當你的小女兒抽泣着回到家裡告訴你最好的朋友剛剛拋棄她找了另外一個死黨,怎麼才能在自己也感到傷心的情況下幫助她呢? “她說她不再喜歡我了。”我正處於這種情況之下當我8歲大的女兒告訴我她最好的朋友捨棄她另找了一個新玩伴。而當我想要擁抱她時,她卻推開了我。“爸,你不明白!我受到了傷害,這些傷害並不是一個擁抱就能排除的。” 其實我明白,並且,我還知道這種傷害可作為一堂頗有價值的教育課。但在我讓她大哭出來之前,我確定應該擁住她,努力減輕她的痛苦,可是這種方式並不起作用。她比我更清楚她應學習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 於是我換了一種方式,我和她一起坐下來,聽她訴說並適時附和,但並非全權接管她的困難。作為一個聽者,我既不說教也不提出建議,我只是讓她暢抒己見。過了一會兒只聽她說,“這並非世界末日,不是嗎?” 我笑了並表示同意,“可是它確實有點象,不是嗎?”我們倆都笑了,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認真的討論她以後的選擇。我指出她有4種選擇:1、表現出好象她根本不在意她朋友對她的拋棄;2、直接走到她朋友面前擁抱她,並不等着她朋友回到她身邊;3、表現的好似她非常尊重那個新來的女生或者;4、徹底的忽視這種被輕視的感覺並克服它。 她對每一個建議都咯咯的笑着,我明白她已戰勝了傷心。我已幫助她了解了現實及她自身的感情。此時,她臉上的陰霾早已散去,她恢復了信心與活力。幾天后她回到家裡,臉蛋興奮得發紅:“爸,你猜猜看!雷妮和我做好朋友了。她甚至還說非常抱歉曾傷害了我。再猜猜接着發生了什麼!她說,我是如此的堅強以至於這讓她想繼續和我交朋友。瞧,怎麼樣,爸?” “這都是我造成的。”如果由於孩子自己的失誤造成了失敗,又應如何處理?比如,她在學校有一門課沒及格,這僅是因為她沒有努力學?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很難不歸咎責任——責備孩子,責備教師,責備學校。也許譴責會讓你覺得好受點,但這並不能給予你的孩子任何幫助,特別是當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時。所以,千萬別被自己慫恿這麼說教道:“要是你學習上更加努力就好了。”他早就知道這點啦! 相反的,象這樣和他好好談一談:“遇上失敗肯定不怎麼好受。”“我不在乎。”“我很懷疑呢。從你臉上看你確實很失落。你願意和我談談嗎?”若他拒絕,你可以說,“我並沒責備你,情況已很糟了。但我想讓你了解不論今後怎樣我都會和你一起分擔。”“謝了,但別來管我。我知道你對我已很失望了。”“這點不假,可是令我更擔心的是你對自己感到失望。但我並不想就此結束這番談話。”這必會引起他的興趣,接着他會問:“你是什麼意思?”“我認為我們現在應着手制定一個戰略方針,並且,我很樂意和你一塊做這個事。”“什麼?”“我想我們倆應撥出一些定期的學習時間。這樣的話,我和你可以一起努力。你瞧, 我的物理也不太行。可我們可以一塊學。”“我原以為你一定會對我大為光火。”“令我難過的是我以前沒有提早想到要幫助你。”這時候,他可能哭着道歉,但新的決心也就此建立。 “每個人都是這麼做的。”但若他公開讓你丟面子,你應怎麼做呢?不久前,一個朋友的十幾歲大的兒子被一個警官帶回了家裡。他酒後駕着家裡的車闖了紅燈,後被警察截住並送回了家。“如果你們家長可以處理這個孩子,我也不願把他交到警察局。”警官說,“但我可以告訴你們,他若是再犯,就得蹲監獄了。”兒子這時被嚇壞了,懊悔不已。 “我再也不敢了。”他說。 可還沒過一會兒,他便開始自怨自艾了。“為什麼是我?”他抱怨道,“其他人都喝酒,其他人像我這麼大的也都闖紅燈。我真倒霉。” “可能是這樣,”他父親回答道,“但它並不能幫助我們處理這項警告。你我怎麼才能保同樣的事不會發生第二次?看上去你好象是在要求嚴格的規則。我能提供。一段時期內你不可以開車。若你不能對自己負責,你可以選擇步行。” 從男孩的臉上看來他鬆了口氣。他並不知道,他需要的不僅是父母得分擔與幫助,更主要是嚴格的限制。 不久後,父與子開始討論這件事,以及,種種如青少年犯罪的壓力,和不顧結果挑戰行為規範的衝動。相互交流意見和表示支持,交換彼此對在這個真實世界犯錯誤的感受。兒子感到父母是值得依賴的。 失敗都是很難接受的——不管它是否理所應當。但共同面對可以使之變的更易處理。每當我們的孩子戰勝了失敗,他們就向成為一個真正的贏家走近了一步。
|
|
|
|
實用資訊 | |